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的长江三峡工程,是目前全球最大的超级工程。半个世纪以来,三峡工程的每一步都牵动着世界关注的目光。目前,正在建设中的三峡工程已经在防洪、发电、航运等方面显现出巨大的效益。
滔滔洪水俯首东去
长江洪灾历来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据历史记载,从公元前206年到公元1911年的2117年间,长江共发生大范围的洪灾214次,平均10年一次,尤其是1860年和1870年两次特大洪水,枝城站洪峰流量达11万立方米/秒左右,中下游沿江两岸顿成泽国,遭受灭顶之灾。20世纪以来,又发生了1931年、1935年、1954年、1998年的特大洪水。
而位于长江西陵峡的三峡工程,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将来自三峡之水拦截在三峡,不仅有效地控制了来自上游的洪水,同时也减轻了长江中下游特别是荆江河段的防洪压力,成为治理长江,消除洪灾的关键工程。
2004年9月8日,长江2004年最大洪峰以每秒60500立方米流量抵达三峡坝区,这是一场继1998年之后最大的洪水,也是三峡蓄水后首次面对防洪这道大“考题”。为了减轻长江中下游防汛压力,实施削峰调度,三峡工程将洪水期间大坝上游水位从135米抬升至136.2米,拦蓄洪水5亿立方米左右,既保证了机组的安全运行,又缓解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度汛压力。建设中的三峡工程已初步发挥防洪功能。
三峡工程还建有一套三峡水情遥测系统,只需10分钟,就可以汇集分布在三峡区域5.6万平方公里的118个遥测站点的监测数据。有了这套系统,从重庆市到湖北省宜昌市之间的风云变幻全在三峡人的监控之中,极大地提高了长江防洪的预警能力。
缓解“电荒”燃眉之急
2004年是我国电力需求继续强劲增长的一年,电力缺口为2000万至3000万千瓦。据了解,全国有21个省级电网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拉闸限电现象。三峡发出的强大电能不仅缓解了当前全国缺电局面,而且直接促进了全国电力大联网,提高了电网运行的可靠性和经济性。
三峡工程设计装机容量1820万千瓦,26台70万千瓦机组全部投产后年平均发电量为847亿千瓦时。三峡工程的供电范围涉及华中、华东、川渝和南方电网。覆盖区域为湖北、湖南、江西、河南、安徽、江苏、浙江、上海、广东、四川和重庆等11个省市。
2004年,三峡电站向广东省送电超过80亿千瓦时,相当于为广东省新建了一座160万千瓦的火电厂。同广东一样,华中、华东、重庆等地也成为了三峡电的受益者。2004年,三峡输往上海市的电量与广东一样为80亿千瓦时。
2004年,三峡电站提前48天完成了全年发电计划,年发电量达到391.6亿千瓦时,超额完成57.4亿千瓦时。自2003年7月10日首台发电机组提前并网发电以来,截至2004年12月31日,三峡工程共有11台机组投产发电,累计发电量已达477.95亿千瓦时,相当于为国家节省了2600多万吨原煤及相应的运力。
“黄金水道”更显魅力
三峡工程蓄水一年多来,长江三峡航道条件大为改善,川江天堑变通途,三峡水域开始成为安全、舒坦的“黄金水道”。
长江从四川宜宾到湖北宜昌,俗称“川江”,是沟通西南与华中、华东地区的水上交通运输线。“万里长江,险在川江。”川江中的三峡航道因险滩密布被称为“鬼门关”,重庆至宜昌660公里江段,密布着139处险滩、浅滩和暗礁,一道道“鬼门关”威胁着长江三峡行船安全。
一位经营巴东到宜昌这118公里水路运输的业内人士用“多、快、好、省”四个字描绘了蓄水后的航道变化情况。他说,川江客货运量大幅增长,这是“多”;如今川江航道好比一条水上“高速公路”,仅巴东到宜昌的水路航行时间就缩短了4个多小时,这是“快”;三峡库区港口水域变宽,码头作业条件日益优越,这是“好”;由于航行条件改善,航运成本大大减少,这是“省”。
三峡工程蓄水至135米后,三峡库区形成436公里的河道型水库,许多地段的江面宽度将增加到3000米左右,涪陵以下川江航道上的急流、险滩、浅滩被江水淹没,川江航道可全面实现夜航。最为明显的是船舶拖带能力大大提高,如2640匹马力的拖轮原来只能拖带1500吨的驳船,三峡水库蓄水后提高到能拖带6000吨至10000吨级的船队。船舶运输成本较目前的水平降低约35%-37%。
2004年,三峡船闸共运行8719闸次,通过船舶7.5万艘次,客运量为172万人次,货运量达到3430万吨。年过闸货运量是葛洲坝枢纽建成以来年货运量1800万吨(最高水平)的2倍,是其平均值958万吨货运量的3.6倍。在过闸物资中,煤炭和矿石比重约占67%,为西部大开发和缓解全国煤电紧张局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建设三峡,千秋伟业。三峡工程消除了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洪魔,它发出的电能照亮了半个中国,它带活了万里长江,使长江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它更为中国经济腾飞提供了强大的持续动力。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