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下午,全国人大贵州团部分代表接受中央媒体记者采访,一份背景材料引人关注:大规模的电力建设,对贵州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三个拉动:在上游,大规模的电源电网建设拉动机械、运输、化工、建材、煤炭等行业的发展,培育壮大了新的支柱产业,带动了相关产业;在中游,电力直接为财政创收每年以两位数增长,已成为重要的税源;在下游,支撑了全省工农业尤其是高耗能工业的发展。“西电东送”还强有力地推动了我省的新阶段扶贫开发,“四水四火”电源项目所在县财政和农民收入迅速增加,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
张群山代表(贵州省副省长)感言:实践证明,“西电东送”对贵州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具有何等重要意义。依托自身资源发展能源工业,使贵州能够第一次如此集中地把发展落脚到增强自我积累能力、经济自主增长、加快完善市场经济体系的过程中。这条路走对了!
贵州实施“西电东送”,符合相对落后地区发展规律。对省内而言,在能源工业大发展基础上,大力发展和提升传统优势产业,这样的产业结构层次非常合理。站在区域经济角度看,贵州的电力增长速度、贵州的水火互济、煤电联营优势,使我们在跨地域经济进程中优势和主导地位日益凸显。贵州跨越式发展完全可以借此上一个台阶。
贵州团分组讨论中,代表们举了这么一个事例:省外某个大型矿业集团进入我省参与煤电开发,如何处理电煤之外的其他煤产品,如何在采煤之外获取更多经济效益,是被重点考虑的问题。预测了贵州电力发展的前景,摸清了贵阳发展循环经济的底,经过多次磨合磋商,终于决定在省城某郊县开发重化工基地,预计投资30亿元以上。
孙国强代表(省长助理、省发改委主任)观点:贵州实施“西电东送”,调整着我们的经济发展思路和经济增长方式。依托能源工业发展被重新定义的载能产业,符合贵州实现历史性跨越的实际。
依托能源工业发展载体工业,重化工是首选,煤化工、磷化工是重点。但我们推行的不再是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工业路线,而是高载能、零排放、多效益的工业路线,追求的是循环经济的方向。从这个角度看,我们更能品味出“西电东送”对贵州发展的历史性意义。
为了结合实际参加讨论,来自六盘水市的全国人大代表带来了不久前被审议通过的六盘水市政府工作报告。报告说,全市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固定资产投资三项主要指标的增幅连续2年在全省9个市、州、地中名列第一。二产、三产生产总值增长率幅度较大。代表们认为,取得这样的成绩,实施“西电东送”功不可没。
廖少华代表(六盘水市市长)看法:实施“西电东送”,正在启动真正把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把资源大省变成工业大省、把贵州城市做大做强、让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历史性进程。它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地区发挥比较优势提供了一片壮阔的舞台。
争取新上一批符合产业政策、上规模、上档次、集约化程度高的载能项目,是六盘水市今年经济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在一手抓大煤保大电的同时,瞄准把煤化工培养成全市又一支柱产业的目标,尽快启动《六盘水市煤化工基地发展规划》,启动盘东煤焦电一体化项目、盘南煤制油项目、煤化工深加工项目和煤层气开发项目的前期工作。
省有关部门提供给贵州代表们的一份参阅文件表明:从我省“西电东送”和省内电力市场发展需要的实际出发,我省在建成第一批“西电东送”项目的基础上,需抓紧第二批“四水八火”电源项目的进度,才能完成“十五”的向广东送电400万千瓦,“十一五”新增向广东送电400万千瓦的任务,同时满足省内电力的发展需要。
向德洪代表(金元电力投资公司董事长)表示:“西电东送”给经济欠发达的贵州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发展机遇。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举全省之力加快电力发展,“厂网并重,积极发展水电、优化发展火电”,取得了可喜成绩。对于像贵州这样的西部省区,只要符合科学观要求,有条件,有效益,就要努力加快发展。我们实施“西电东送”的脚步要迈得更快更有力。
“西电东送”不仅使广东受益,而且有力地带动了我省经济发展,实现了“双赢”的目标。“西电东送”的不断推进,必然使贵州“靠交通夯实基础,借电力突破起飞”的发展目标一步步成为现实。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