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地区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具有实质性意义的区域改革步伐遍及东南西北,而安徽地处中部,紧靠长三角又不属长三角之列,希望用泛长三角概念主动融入主流经济圈历史上的安徽人杰地灵。这里曾是中华民族古文化的摇篮和发祥地之一,农耕文化积淀深厚,才子、名人辈出,浩荡的淮河,俊朗的黄山、婉约的九华山天下驰名。
然而,这些说不尽道不完的辉煌与经济落后的现状极其不对称,在国家公布的各省人均GDP、新经济指数等经济指数中,安徽省排名一直靠后。如何再创辉煌,成为考验安徽历届政府的老难题。
2004年8月26日,安徽省迎来了应邀考察安徽的由海尔、青啤、中国重汽等14家山东知名企业,据悉,9月下旬,安徽省委书记王太华、省长王金山将亲自率领高规格的党政代表团和经贸代表团赴山东,促进皖鲁经济合作。
事实上,这种地方政要带队,上门找项目的招商方式,今年3月曾到珠三角尝试过。安徽省政府在守候长三角抛来梯度转移果实的同时,将招商引资的战线向南北延伸开去。
然而随着宏观调控工作的推进,许多投资热点纷纷被叫停,安徽省产业基础薄弱,“补血”机制不健全的问题再度凸现出来。
“从统计数字上看,安徽省的意向性投资项目非常多,增长幅度也很大,但实际落实起来难度也很大,基本上处于‘意向多,落实少;申报多,批准少’的状况。
以广东项目为例,根据政府的统计,广东之行,安徽省签下了135亿元的合作意向。要落实这135亿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现在很多项目尚处于待批阶段。用地、融资等问题正是目前落实项目的难点所在。
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同样的问题也会出现在未来的招商工作中。“省招商局的一些主管人员提出。据悉,在今年上半年第十一期国土资源管理市长研讨班中,安徽等中部地区未来如何发展的问题多次被提及。
在中国近20多年的经济改革大潮中,东部沿海开放、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等都搞得风风火火,但由于地域位置的“不东不西”,历史上占据东部之利的安徽反而成了改革的盲区。
由于自身“体质不强”又由改革的盲区变成了受灾区。安徽的未来究竟在何方,这仍是一个大课题。
“一刀切”之痛
巢湖因环境治理的问题受到关注;煤炭属于国家重点调控产业的内容;国家三令五申一再强调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和清理开发园区,这使得巢湖市借船出海的计划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海螺水泥是全国最大的水泥生产商和供应商。今年8月,海螺水泥公布的今年上半年财务报告中显示,该公司在二季度盈利3.49亿元,较一季度的4.43亿元大幅减少0.94亿元。对于第二季度比第一季度少赚近亿元的直接原因,南方证券的分析师指出,主要是因为今年初国家加大了对钢铁、水泥、房地产等行业的调控力度。
央行在货币政策预期中指出,三季度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将持续放缓,随着房地产开发投资、新开工面积增速的继续回落,房地产等基本建设的上游行业,如水泥、钢铁等下半年的经营将会受一定程度的影响。受此影响,海螺水泥新的水泥粉磨站发展计划也因建设用地不能及时配给而不得不延期。
海螺水泥是安徽发展最好的几个支柱型企业之一,虽然母公司在宣城市,但分布在安徽其他城市的下属公司也是当地最主要的创收企业之一。
安徽省巢湖市招商局年轻的副局长蔡茂在介绍巢湖招商情况的过程中,显得非常紧张,不时从汇报材料中抬起头来,偷偷观察常务副市长杜长棣的表情。“时间有限,注意抓住重点,不要讲无关紧要的内容。拣最核心的内容说,不要东拉西扯?”杜长棣的不耐烦溢于言表。
这个叫做杜长棣的中年男人,就是在全国市长研讨班中强烈呼吁关注中部发展问题的代表之一。他也是由安徽省政府任命派往地方工作的干部之一,1981年开始在省直机关工作,曾担任过安徽省轻工厅副厅长,政策研究室主任等职,还曾被派往国外学习。但杜长棣称,自己之所以具有强硬的工作作风,并不是因为自己来自省里,而是在某上市公司工作三年养成的习惯。从企业回到政府工作后,杜长棣一腔抱负,试图通过一些企业管理和发展的手法改写地方的经济发展史。“发展的心很迫切,但现实总是跟愿望有很大的距离。”
对于巢湖市的治理之道,杜长棣和他的同事们达成的共识是,巢湖市由于建市时间短,工业基础薄弱,仍是一个农业地区,巢湖市所辖五个县都是全国粮棉生产大县。民营经济是巢湖市近年经济的亮点,通过对全国四大电缆生产基地之一的高沟地区和全国最大渔网生产加工机的槐林地区的走访,记者发现,这些地区工业现代化程度并不好,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巢湖市区别于其他地区的主要比较优势还是资源经济,根据杜长棣的介绍,所谓资源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以巢湖为代表的水资源;二是以煤炭为代表的能源;三是大量的土地资源。
在这样的经济前提下,巢湖订出了壮大县域经济,推进新型工业化,同时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做足“巢湖”旅游文章的基调。记者从巢湖市旅游局获得的《巢湖旅游招商项目投资指南》中看到项目多达48个,其目标是成为周边大中城市观光休闲的度假基地。巢湖市连续四年推行的“对外开放年”活动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不幸的是,巢湖因为环境治理的问题已经受到各界的关注;而煤炭属于国家重点调控产业的内容;国家三令五申一再强调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和清理开发园区,这使得巢湖市借船出海的计划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在一份由巢湖市提供的标题为《开放的巢湖欢迎您》的资料上,关于招商方面的工作总结中这样写道:“今年上半年,全市共引进内资项目617个,实际到位资金31.9亿元,其中,利用省外资金20.5亿元。”杜长棣指出,在这个业绩汇报材料中,没有写出来的问题是,巢湖市虽然完成了国内企业招商任务,但没有完成国际企业招商任务;而已经引进的项目,也因为用地等问题无法解决而举步维艰。
“这种一刀切的做法是不科学的,切了别人的脚趾,却切了我们的腰。”杜长棣这样描述。“沿海发达地区能开发的土地都开发了,其主要矛盾是产业升级的问题,而对于内地经济欠发达地区而言,土地是第一优势。以总面积为9423平方公里的巢湖市为例,有效利用的土地不到30平方公里,这不是过度开发,而是缺乏开发。”
业绩报告的背后
安徽省宏观调控工作政绩突出,但一些地方官员认为统计数据在很大程度上也暴露了安徽产业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不协调的问题。
整个安徽省都遭遇了这样的“切肤之痛”。
今年8月份公布的名为《安徽:宏观调控作用凸现,投资增速回落明显》的统计报告显示:上半年,安徽省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87.9亿元,增速明显减缓。1—3月增长67.8%,1—4月增长65.7%,1—5月增长43.3%,1—6月份增幅则回落到32.5%;上半年全省第二、三产业投资增幅分别比一季度下降了42个和30个百分点。从全国反馈资料按可比口径(不含跨省区项目)看,上半年安徽省投资增幅居全国第14位,位次比一季度大幅度后移,投资增幅虽略高于全国,但已低于中、西部地区平均水平(一季度快于中、西部平均增幅16个百分点);完成投资额位居全国第15位,比一季度下降2位,占全国完成投资比重的2.7%,比一季度下降0.3个百分点。
这本该是安徽省“宏观调控工作”的政绩。在解读这份报告时,一些地方官员提出统计数据在很大程度上也暴露了安徽产业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不协调的问题。
受金融信贷紧缩制约,安徽省贷款数额今年一季度同比增长了157.8%,但6月却跌至45%;自筹资金从一季度的113.2%,跌至6月份的69%.短期贷款和中期流动资金贷款余额出现下滑,统计部门分析人员提醒,这对于融资渠道有限的企事业单位来说,自筹建设资金能力成为考验能否支持其未来发展的关键。
而以海螺水泥、奇瑞、马钢等为代表的安徽省重点企业,受控制建设用地、清理各类开发园区和产业政策的影响,一方面扩建项目得不到批复,企业不得不暂停项目;以马钢为例,原计划上的500万吨钢生产线和第二条H型钢生产线项目因得不到及时批复,不得不推迟计划。而另一方面,企业为避免资金紧缺的问题,主动削减了投资幅度,其中钢铁投资一项全省从一季度增长360%回落到6月份的10%.
安徽省上半年新开工项目为2067个,比上年同期减少135个,其中5、6两个月分别同比减少280个和37个。
据悉,安徽省两个装机容量超过400万千瓦的电厂项目一直在等待中央有关部门的批复。而随着房地产开发企业购置开发用地面积增幅的大幅回落,土地购置面积景气指数近两年来首次落入不景气空间,分析人士认为,预计随着土地类指标的持续下降,下半年将对开发投资增长产生较大影响。
统计部门因此预言,这将直接影响安徽省投资的后劲。同时统计部门还发出了警告:“由于政策传导的时滞效应,国家有关调控措施和金融政策对安徽省中长期贷款投放的影响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显现出来,因此,预计下半年投资增速还会有所回落。”
政策环境的变化,给安徽省的投资前景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
芜湖经济开发区是国家级开放区,位于芜湖市区以北,已开发面积为19平方公里,内含环境宜人的9平方公里凤鸣湖风景区,奇瑞是开发区最主要的入驻企业,也是安徽省入驻率和产值最高的开发区之一。8月是空调销售的旺季却是生产的淡季,对此奇瑞厂房的喧嚣,美的厂房的沉寂引发了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孙东升博士的感慨,以后的厂房要建成双层的,有利于提高使用率,又可以节约用地。
“改革盲区”
上世纪80年代国家提出“沿海地区发展战略”,1999年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2003年提出“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改革振兴的步伐遍及东南西北,但惟独缺中。安徽是“不东不西”。
急迫的梦想与沉静的现实引发了安徽对自身命运的嗟叹。
“宏观调控针对的是投资过热的问题。我们支持国家的政策,我们也渴望看到国家考虑欠发达地区的具体问题,能尽快出台针对安徽这样中部地区的发展政策。”王金山希望能有中部战略规划改变安徽的命运。
翻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安徽曾扮演过重要角色。20多年前,十几位凤阳农民在一纸“包产到户”的内部协议上按下红色指印的那一刻,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先河。20多年过去了,今天的安徽已居改革队伍之末,人均GDP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3%,在31个省份中位居第25位。
“说到安徽,总是离不了农业和水患这些话题,而说到农业,人们就会想到落后,说到水患,就会想起贫穷。”王金山感慨外省人对安徽的误解,但不得不承认的一个现实是,安徽工业化、现代化程度低,农业在安徽的经济结构中占有相当的比重。
“所有制结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不协调,三农问题突出,市场化程度低,外向型经济比率低,经济发展的软硬环境亟待优化”,这是研究中部地区经济的专家的总结。“安徽一条都没有躲过”这是一个安徽干部的感慨。
“如果不是三农问题引起全国人民的关注,可能还没有意识到中部发展问题如此严重。”这句玩笑话从某个侧面反映了安徽人的无奈。安徽人自嘲为“改革开放的盲点”,上世纪80年代国家提出“沿海地区发展战略”,1999年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2003年提出“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改革振兴的步伐遍及东南西北,但惟独缺中。“不东不西,结果成了不是东西。”在谈及安徽省与江浙的差距和经济增速还落后于西部等问题时,几乎每一个采访对象都引用了这句广为流传的俗语。最令中部尴尬的是,一向被认为落后的西部,投资增速也超过中部。
8月中旬,一篇名为《到了推进“中部崛起战略”的时候了》受到包括安徽省在内的中部省份的广泛关注,这篇文章从统筹区域发展的角度,提出中部崛起有利于东、西部产业转移和对接的观点。文章的作者是经济学博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研究员李佐军。
“国家不可能对中部发展问题坐视不管,地方方案正在讨论中。”这是杜长棣在市长研讨班上获得的信息。李佐军并不是第一个关注中部问题的研究人员,据悉,包括安徽省在内的中部地区都曾就中部发展的重要性问题邀请过专家考察论证,也有专家向发改委等有关部门提出过相应的建议。
李佐军透露,国务院有关部门正在研究有关问题,宏观调控对不同的地方、不同的行业都应该有所区别,关键是到地方落实还需要一个验证过程。由于中部地区担负着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责任,一些人认为中部发展不能操之过急,中部地区目前最紧要的是解决三农问题,因此有关方面还在论证,如何在工业化改造的过程中,处理好农业发展方面的问题。
优势堪忧
“融入长三角”是战略规划,应该更开放地去吸取能改善安徽经济结构的养分。
虽然国家没有对中部发展问题有说法,安徽对区域经济如何发展多次提出自己的想法。在一些老干部的记忆中,上世纪80年代提出过学习广东,发展贸易加工;90年代东部崛起,于是提出学江浙,发展乡镇企业和中小城镇;90年代末还提出过学山东,发展创汇农业;21世纪之初至今则是接轨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经济圈。
东部经济发展到了需要向外转移的地步,中部自然成为承接梯度转移的首选,而安徽省毗邻经济发达又是投资热点的长三角经济圈,如今大搞对接山东、广东的做法,似乎舍近求远?
“从2000年开始,安徽就提出了融入长三角经济区,但事实是除了一个‘15+1’的旅游发展项目,长三角从来都没有将安徽纳入其发展规划。招商引资是谁都在用的手段,谁都在喊的口号,安徽省也通过这样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我们的成绩,与临近的苏浙沪发达地区比较起来,落差是天上与地下那么大。虽然现在都在讨论统筹区域发展的问题,但如果不能缩小这个落差,安徽省在与苏浙沪经济对接过程中出现的‘不带你玩’问题始终无法解决,安徽会再一次丧失改变经济命运的机会。”安徽省省长王金山的这番话意味深长,“并不是安徽改变了‘融入长三角’的战略规划,而是希望更开放地去吸取能改善安徽经济结构的养分。”
随便翻开安徽省哪个地区的招商信息,都可以看到他们描述自身优势时,总是将“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放在重要位置:比邻经济发达的东部江浙地区,是惟一一个与上海、浙江和江苏都交界的省份。尤其是几个与苏浙沪接壤的地区,面对长三角以占中国2.2%的土地面积创造的占全国超过20%的财政收入的传奇,甚至公开在当地媒体上刊登出《融入苏浙沪,春潮拍岸急》等文章大谈优惠政策,向苏浙沪老板们示好。
在安徽各个地区关于招商引资工作的介绍中,常常能听到“招商小分队”这样一个概念。据了解,这是每个地区从市机关到乡镇最主要的、最频繁的招商引资办法。“小分队”频繁穿梭在苏浙沪的各个开放区,承担着为地区招商穿针引线的作用,有时候市委书记、市长还亲自带队,有的干脆就长期驻守在苏浙沪一带的经济开发区。
李君是芜湖市招商小分队的普通工作人员,一个月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出差,招待外地来芜湖考察的商家。今年6月,李君同队员们再次深入浙江,在11天的时间里,他们跑了4个城市,拜访了10个企业高层。其中一天,他们来到绍兴,这次的拜访对象是华越微电子有限公司,这是一家生产芯片的合资企业。李君告诉记者,见面寒暄两句后,华越微电子的陆总就直奔主题,声称芯片业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动辄数亿美元的投资,因此对厂区的温度、湿度、防尘都有极高的要求,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也相对很高,芜湖能提供什么样的条件。“说实话,芜湖算是安徽各大开发区中最好的啦,暂时还没有能力接受这样的企业,何况其他的地方。”
回到芜湖后的工作总结中,李君就投资者的期望与芜湖现有条件的差距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李君认为企业最关心的就是产业环境,包括上下游产品配套的要求、对周边市场的要求等。以苏州开发区为例,台湾十大笔记本企业中有八家在苏州投资建厂,而笔记本电脑的上游供应厂商随之转移,众多硬件厂商在苏州已经建立了一个成熟的制造业体系,形成完整的供应链,苏州的小屏幕液晶显示器、计算机摄像头、鼠标等产品的产量已占据世界市场30%的份额。如果芜湖要与苏州的笔记本电脑厂商对接,就必须培植相应的产业群。而芜湖经济开发区入驻企业上百家,代表企业包括奇瑞汽车、海螺型材、美的空调、日立空调等,大多都是以机械制造业为主,很多就是跟奇瑞配套的零配件企业,区内高科技的企业代表只有生产电脑的实达。
“也许结合本地经济特点,围绕项目招商比现在撒网式的做法会更好。”李君的想法并没有得到肯定。芜湖开发区管委会的孙东升认为李君的说法反映了目前安徽招商的最大矛盾,招商的目的除了促进经济的增长以外,还要承担改善经济结构朝着更良性方向发展的任务。如果固守现有经济结构条件,安徽扮演的只会是粗加工基地的角色。“安徽需要更多的新科技、新经济的元素,改变经济发展的被动局面。”从目前安徽省招商情况的落实来看,汽车、机械、化工、电子、食品是得到外援经济帮助最多的行业。
自身体制问题成为积极争取长三角“输血帮助”的安徽目前最大的问题。据有关资料显示,近10余年内,中部与东部的经济发展差距一直在扩大,两者GDP差额比已经增加了6倍。“安徽紧靠长三角,但并不属于长三角之列,安徽希望用泛长三角概念主动融入,但最终没有融入。主要原因在于硬件不足,经济差距大。”李佐军分析了差距产生的原因,“安徽主要受到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安徽是一个农业基地,山多,交通不方便,而长三角工商业发达,产业结构不对称;再者文化背景不同,长三角是开放式的海派文化,而安徽是内陆文化,相对而言更保守。”
政府在招商引资中扮演核心角色
专家认为这种跟着市长转,跟着书记转的招商方式从长远来说,是主体错位,弊大于利。
“我们经常还能遇到这种事,兄弟城市的招商小分队刚从企业大门出来,我们小分队的人就到了。”李君所说的兄弟城市不仅仅指安徽的城市,还包括江西等外省份。
中部省份都将外援性经济作为其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根据一些江浙企业提供的情况,安徽、江西只是希望分享江浙梯度转移的代表而已,昆山几乎每个企业都曾接待过这样的拜访者。在招商小分队工作交流时,常常能听到这样一句话:“由于各个地区经济基础条件差不多,因此招商工作的较量有时候就是集中在政府的支持力度上。”
宣城市是安徽省“融入长三角”的东南门户,与江苏、浙江接壤,市政府驻地与上海、南京、杭州和苏州等重要城市距离在300公里以内,在历史上曾长期隶属苏浙管辖。特殊的地域优势,宣城市定下了“全面融入”的基调。根据宣城市政府提供的数据显示,2002、2003两年协议引进内资项目1472个,总投资131亿元,实际到位42亿元。今年1-7月,新批外资项目13个,注册资本1567万美元,合同投资1312万美元,实际到位1574万美元,引进省外投资项目458个,实际到位资金17亿元。
采访市委书记方宁那天,他刚从浙江某地谈判回来,满面春风地告诉记者,自己刚谈定一个医药化工方面的大项目。据悉,宣城市很多引资大项目都是这位市委书记的功劳。
“政府主要官员在招商引资中扮演着最核心的角色,这种现象在安徽地区非常普遍。”这不由让人响起一度被媒体热炒的芜湖“官商”问题,众所周知,奇瑞汽车能在中国汽车产业中崛起,与芜湖市委书记詹夏来坚持对其大力扶持有很大关系。
李佐军认为,这种跟着市长转,跟着书记转的招商方式从长远来说,是主体错位,弊大于利。招商引资应该是市场行为,政府不应深度介入。政府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应该是创造环境条件和保证网络信息畅通。但这种现象在经济薄弱的中西部比较明显。
“这都是被环境逼的,是不可避免的尴尬,毕竟中部地区市场化程度并不高,计划经济的痕迹还很重。以前宣城没有工业,现在企业规模也很小,产业发展还不成型。即使有企业找进来,相互之间的沟通还是不顺畅,在这样的情况下,环境非常重要。找市长,就是为了找环境,就是为了找资源。”方宁给记者举了一个成功招商的例子,在获悉手机制造商迪比特有计划在中国内地增资扩产后,宣城想办法找到了迪比特的老板台湾商人“老莫”。跟以前遭遇的情况一样,因为还没有通讯方面配套产业,老莫对宣城兴趣寥寥。宣城在分析迪比特的情况后,一方面打包迪比特计划向配套产业招商,另一方面方宁亲自出面,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帮助迪比特争取3G牌照。“虽然牌照的问题还没有解决,但宣城的举动感动了老莫,他才会将扩产计划放到宣城。我们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完善配套环境,政府行为就是一种改善环境的态度,但企业有时候就把这看作是环境的组成部分。”
■专家视角
盘活存量资源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研究员李佐军:
难点:融资工具落后
针对宏观调控对银行信贷的管理更加严格,使安徽一些项目面临融资难的问题,李佐军认为,关于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前两年已经有政策说法,关键是落实。但中国的现实是融资体系不健全,金融工具落后,没有渠道。民营银行一直在讨论,但一直没有解决的办法,毕竟涉及到金融安全的问题,人民银行还在评估。因此政府应该鼓励企业扩展自筹资金的渠道。
机会:存量资源丰富
李佐军认为,安徽目前面临的问题并不能阻挡其继续向前发展,安徽应该有信心。虽然安徽后发,但有很多优势:可以学习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安徽存量资源非常丰富,关键是如何盘活。
而体制正是安徽的劣势,官本位的情况比较严重,有玩笑话说安徽的能人都喜欢当官,主要是安徽的经济还不够发达,政府与企业之间还没有良性循环。因此,政府应该在体制上突破,转变职能是政府在经济治理中的重要工作。政府应该为企业创造环境,在看清形势,认准定位,根据当地的优势,主动创造条件,提高办事效率,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
■声音
形象是生产力
安徽省省长王金山:
说到安徽,人们就想起了王怀忠事件、农村调查事件、奶粉事件。安徽不仅仅只有这些事件,只有这些事件的续集,安徽的主流还是在发展经济。偏见要不得,偏见很可怕。要看到安徽的变化,我们也在教育我们的干部要改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安徽自身形象的问题已经非常严重,要知道形象是综合素质的反映,形象是生产力,是投资环境,更是竞争力。
科技成果是引资平台
合肥市常务副市长王林建:
作为省会城市,合肥发展不足,主要原因是投入不足,资源优势挖掘不足,目前在合肥投资的外资并不多。但我们不能因此就贸然行动,不算账不对,算小账没有出息,要算大账,算发展账。以中国科技大学为首的全日制大学,在合肥有30多家,还有很多国家重点实验室。将他们的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将是一笔可观的财富,这也是我们的引资平台。
急刹车是雪上加霜
巢湖市常务副市长杜长棣:
和安徽很多地方一样,巢湖市招商工作还处于“政府搭台,政府唱戏”的阶段,这是江浙十年前的做法。但希望理解的是,这需要一个发展的过程,沿海已经产业升级了,但内地对土地还有相当的依赖性。不搞一刀切,也要一刀切的做法,这对于土地还是第一优势的欠发达地区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融入长三角”不动摇
宣城市市委书记方宁:
我在省里工作期间曾对安徽区域发展做过探索,发现过去在本省划分经济区的做法成效不大,都是纸上谈兵,是封闭的,安徽靠北的地区自己都不够吃,怎么可能分给宣城。到宣城后,我就提出应该跳出行政区域。宣城跟安徽各地区的联系是行政联系,但跟长三角是经济联系。我们只能靠江浙。
必须打“生态牌”
池州市市委书记何闽旭:
说起来池州生态环境好,但由于山区条件,耕地面积少,池州有句话,“不会治山治水就不会治区”。因此,我们只有依托资源优势,打“生态牌”、“九华牌”。旅游已经成为池州重要的收入组成部分,但跟九华山作为佛教圣地的盛名相比,可以说九华山旅游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主要原因在于山区交通还需要改进。
重塑城市形象
阜阳市市委书记胡连松:
当然我们在监督机制健全上还存在漏洞,其实我们也是受害者,因为劣质奶粉并不是产在阜阳,而是浙江。虽然奶粉等事件并没有影响到阜阳市的经济,但城市信用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我们希望舆论能看到我们在这一次城市危机公关中的表现,希望能重塑阜阳的形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