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钢搬出北京,已经反反复复论证多年。到如今得以实施,是当下政治经济环境使然,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诸方面的条件。
为了环保——这是首钢搬迁的最大理由。首钢这个“巨无霸”成为对北京上空“施暴”的四大杀手之一。有数据显示,2004年,北京市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达到了62.5%,而首钢所在的石景山区去年全年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仅占全年的50.4%,在全市排在倒数之列。除了环保,更新设备节约能源也是一个理由。当“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已经提出,并开始逐步落实之后,首钢搬迁的问题就显得迫在眉睫。
搬迁首钢,是首都职能准确定位的体现。北京市的城市性质确定为“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正如有专家所指出的,北京并没有把发展经济作为必须的指标,而是根据北京市的地位和自身条件作出了明智选择。任何一个大城市,都不可能包罗全部的社会功能,总要有自己的特点。寄希望于城市功能的“大而全”,结果使城市失去了特色,远离了“宜居”的根本目标,这样的教训并不少见。
首钢是个特大企业,搬迁它需耗费庞大的财政资金。所以,单纯追求短期效应、只顾眼前政绩的官员不会下这样的决心。但是,明智的决策者在看到类似大企业创造了巨大效益的同时,也应看到它对环境等方面造成的影响;不仅要看到经济效益的巨大“正数”,也要看到社会成本支出的巨大“负数”。
据报道,首钢的搬迁过程绝不像许多人想象的,将现有生产设备逐一拆除,再“浩浩荡荡”搬到河北重新组装,而是将首钢北京地区产能逐年削减,和现代化新厂逐年建设的“此消彼长”。所以,严格来说,首钢不是“搬迁”,而是一种“脱胎换骨”的新建,既保证经济效益不出现大的波动,又保证环境污染不会带到新的地方。首钢的“搬迁”,无疑是首钢二次发展的良机。
践行科学发展观,已经成为一个趋势,但在有些地方,还存在着“两张皮”现象——一些官员口头表示“坚决落实”,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拿出种种理由推迟拖延。比如对一些环境污染和技术落后的大型企业的改造,当地官员往往以“企业太大,改造不易”为借口拖而不办。现在,看看首钢,那些官员该知道怎么做了。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