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呼唤--武汉在中部崛起中的定位思考

慧聪工程机械网   2005-03-18 11:01   来源:湖北日报

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市市长李宪生聆听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之后有一个意味深长的动作,有一番意味深长的话语。

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市市长李宪生聆听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之后有一个意味深长的动作,有一番意味深长的话语。


他摊开中国地图,指着位于共和国腹地的武汉,感慨地说:“作为中国经济地理的中心,武汉是中部最重要的中心城市和发展极,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负有重要的历史使命。”


市长的使命感,也是他所服务的这座伟大城市的使命感。


失落的“天元”



1927年春天,一位伟人来到武汉。面对穿城而过的长江,他诗兴大发,挥毫泼墨。“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年轻的毛泽东以如椽巨笔,道出了武汉吞吐山河的气势。


拥有3500年的文明传承与积淀,武汉确曾有过不凡的作为和荣耀。


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能和“大”字连在一起的,除了大上海,就是大武汉。


对这座城市的区位,著名经济学大师张培刚有两个形象的比喻。他说:如果把长江比作一条蛇,那么,武汉则是蛇之“七寸”;如果把中国比作两把摊开的折扇,那么,武汉则是连接这些扇骨子的轴心。因此,武汉也被喻为中国经济大棋盘上的“天元”。


建国之初,得力于新中国的产业布局,处在扇形经济交汇点上的武汉,独揽了国家重点投资项目的四分之一。武钢、武重、武锅、武船等一批响当当的“武”字头企业拔地而起,使武汉一跃成为新中国的工业重镇。“大武汉”名至实归。1982年,在全国19个副省级以上城市中,武汉的工业总产值、工业净产值、工业固定资产原值与实现的利税额,均居第四位。


空前昌盛的制造业,催生了金融业的勃兴、商业的繁荣以及物流业的兴起。全国商业中心、金融中心、科教中心、贸易中心……一个个闪光的头衔,使武汉一度拥有“东方芝加哥”的美誉。


然而,这一座襟江达海的大都市,在随后20多年的历史演进中,却渐失光彩。


2002年,在全国19个副省级以上城市中,武汉的城市综合竞争力指数滑落至第十四位,排列在青岛和宁波之后。就连武汉人一直引以为荣的商贸,也被甩在了时代的后面。作为小商品集散地的优势,开始被许多中小城市瓜分。20多年来一直“驾乎津门,直逼沪上”的外贸出口,竟落在了10多个城市的身后。


“堂堂大武汉,赶不上苏南一个中等城市。”诸如此类的嘲讽,让武汉人实实在在地感到了羞辱。“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大武汉曾经拥有的辉煌,果真“黄鹤一去不复返”了吗?


沉重的脚步



从辉煌到塌陷,从独领风骚到承受羞辱,巨大的心理落差让武汉人痛心又不甘心。


无论区位、人才、资源还是产业基础,武汉似乎都不应该“塌陷”。


曾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的武汉人,从来就不缺乏“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即使在落伍的情形下,武汉也数领风气之先。


历史清晰地记得,正是武汉,在全国率先宣布“敞开城门”,对外开放了中国第一个小商品市场汉正街,带动了中国小商品流通领域的深层次革命。


还是武汉,1984年开全国之先河,公开聘请德国专家格里希出任武汉柴油机厂厂长,打开了国有企业技术引进、智力引进的闸门。


1988年,武汉市企业兼并市场开业,长期讳言企业兼并、破产的中国,翻开了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新篇章。


1992年,中国商业第一股———鄂武商挂牌上市,拉开了中国商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大转轨的序幕。


然而,历史的眼光往往更看重喧嚣之后的实际成果。


格里希走了。转眼间,武汉的企业界似乎又恢复了原来的“生态”。于是,当山东的“晨鸣模式”着陆江城时,依然有人上访告状,有人到处找“说法”。


早在1984年,“成本控制论”就在武汉几家企业试验,并大见成效。当它被扣上一顶“反马克思主义”的帽子、无奈退出改革舞台时,武汉似乎无人惋惜。而当它作为“邯钢经验”再放异彩时,却又有一批批的武汉人去邯钢取经。1995年率先提出资本营运的武汉,营运成功的实例寥寥无几。几年之后,不少的武汉人倒是在浙江和广东体会到了资本营运的真谛。


有精明却不高明、有闯劲却少韧劲的行为风格,像一条无形的绳索,羁绊着武汉人前进的脚步。


有资源,有人才,有思路,缺的是脚踏实地的发展精神,缺的是从基础做起的耐性与毅力。


回顾历史,重新审视,武汉人拿起了自我解剖的手术刀。


武汉在哪里



武汉在哪里?不甘心“塌陷”的武汉人,开始了对自身定位的大反思。


最先提出这一问题的,是市长李宪生。他认为,搬出“九省通衢”的概念,只是从经济地理的层面认识武汉。更重要的是,在资源全球配置的今天,在地域经济特色凸现的大背景下,武汉该怎样找准自己的位置?该怎么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地图精彩纷呈。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湾地区,成为中国经济起飞的引擎。


一个不容忽略的事实是,每个快速发展的经济带,都有自己的“领头羊”。


珠三角有广州和深圳,长三角有上海,环渤海湾有北京和天津。


当中部崛起成为共和国的新战略,谁来当这只“领头羊”呢?


不是争这个“名分”,更不是图这份虚荣。一个个论坛,一次次研讨,武汉作出了理性的选择:作为中部地区唯一的特大城市,武汉理应成为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


雄厚的工业基础,便捷的交通通信,活跃的商业贸易,发达的科学教育,是武汉作为战略“支点”的资本。


作为横贯东西的长江、沪蓉高速和纵穿南北的京广铁路、京珠高速的交汇点,武汉与北京、天津、上海、香港、重庆、西安的距离都在1200公里左右。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使武汉具有不可替代的“节点传导效应”。


同样,武汉的比较优势不可低估。论市场,武汉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二位;论人才,武汉的科教综合实力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三位;论工业基础,武汉以光电子产品制造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汽车和钢材制造业在全国名列前3位;论商务成本,武汉的普通住宅价格仅为上海的1/3,豪宅价格仅为1/4,劳动力成本则不到上海的1/3。


天时、地利、人和,武汉一个不少。


关键在行动



去年,武汉一位市民给市领导写信,发出了这样的呼声:重振大武汉!


这呼声,是830万武汉人民共同的心声。


当中部崛起战略走上前台,武汉人把呼声变成行动。


领跑中部崛起,武汉要快马加鞭。今年7月,武汉市委十届六次全会明确提出,以加快武汉发展、促进中部崛起为目标,突出发展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跨越式发展区级(域)经济。


武汉轻轨落成,铁路第二过江通道———天兴洲长江大桥、7条高速出口路、阳逻长江大桥陆续开工。一个个“大手笔”的交通项目,提升着武汉的发展平台和辐射效应。“四个百万提升市民素质”、“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一次次的大讨论,撞击着武汉人的心灵,洗刷着武汉人的陋习。


让“武字头”大型国企改制,让中小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让高科技民营企业迅速崛起。“三轮并驱”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引领着“武汉造”一路迅跑。


市政府定期召开新闻发布会,重大事件、突发事件及时公布,红头文件要上网。武汉要展现一个公开、透明、与国际接轨的政府形象。


不等不靠,造梯上楼。武汉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向世人证实自己的能力和责任感。“武汉是中部的武汉,也是中国和世界的武汉。”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大年说:“武汉有条件也有必要建设成仅次于上海和北京的超大城市。”


中部崛起,武汉先行。这是时代的召唤,也是武汉应该承载的历史责任。

免责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同时本网原创文章,欢迎您转载并标明出处,谢谢!

热门产品(点击查询产品底价)

整机专区

  • 挖掘机械
  • 铲土运输
  • 起重机械
  • 混凝土
  • 压实机械
  • 路面机械
  • 桩工机械
  • 工业车辆
  • 高空作业
  • 凿岩机械
  • 掘进机械
  • 农业机械

工程机械内幕
实时掌控行业大事小情

机主邦
机主邦 帮机主 让机主不孤单

慧聪商情电子刊
直达商家商机无限

工程机械品牌关注榜



// (function(){ var bp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var curProtocol = window.location.protocol.split(":")[0]; if (curProtocol ==="https"){ bp.src = "https://zz.bdstatic.com/linksubmit/push.js"; } else{ bp.src = "http://push.zhanzhang.baidu.com/push.js"; }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bp,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