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市市长李宪生聆听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之后有一个意味深长的动作,有一番意味深长的话语。
他摊开中国地图,指着位于共和国腹地的武汉,感慨地说:“作为中国经济地理的中心,武汉是中部最重要的中心城市和发展极,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负有重要的历史使命。”
市长的使命感,也是他所服务的这座伟大城市的使命感。
失落的“天元”
从辉煌到塌陷,从独领风骚到承受羞辱,巨大的心理落差让武汉人痛心又不甘心。
无论区位、人才、资源还是产业基础,武汉似乎都不应该“塌陷”。
曾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的武汉人,从来就不缺乏“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即使在落伍的情形下,武汉也数领风气之先。
历史清晰地记得,正是武汉,在全国率先宣布“敞开城门”,对外开放了中国第一个小商品市场汉正街,带动了中国小商品流通领域的深层次革命。
还是武汉,1984年开全国之先河,公开聘请德国专家格里希出任武汉柴油机厂厂长,打开了国有企业技术引进、智力引进的闸门。
1988年,武汉市企业兼并市场开业,长期讳言企业兼并、破产的中国,翻开了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新篇章。
1992年,中国商业第一股———鄂武商挂牌上市,拉开了中国商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大转轨的序幕。
然而,历史的眼光往往更看重喧嚣之后的实际成果。
格里希走了。转眼间,武汉的企业界似乎又恢复了原来的“生态”。于是,当山东的“晨鸣模式”着陆江城时,依然有人上访告状,有人到处找“说法”。
早在1984年,“成本控制论”就在武汉几家企业试验,并大见成效。当它被扣上一顶“反马克思主义”的帽子、无奈退出改革舞台时,武汉似乎无人惋惜。而当它作为“邯钢经验”再放异彩时,却又有一批批的武汉人去邯钢取经。1995年率先提出资本营运的武汉,营运成功的实例寥寥无几。几年之后,不少的武汉人倒是在浙江和广东体会到了资本营运的真谛。
有精明却不高明、有闯劲却少韧劲的行为风格,像一条无形的绳索,羁绊着武汉人前进的脚步。
有资源,有人才,有思路,缺的是脚踏实地的发展精神,缺的是从基础做起的耐性与毅力。
回顾历史,重新审视,武汉人拿起了自我解剖的手术刀。
武汉在哪里
武汉在哪里?不甘心“塌陷”的武汉人,开始了对自身定位的大反思。
最先提出这一问题的,是市长李宪生。他认为,搬出“九省通衢”的概念,只是从经济地理的层面认识武汉。更重要的是,在资源全球配置的今天,在地域经济特色凸现的大背景下,武汉该怎样找准自己的位置?该怎么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地图精彩纷呈。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湾地区,成为中国经济起飞的引擎。
一个不容忽略的事实是,每个快速发展的经济带,都有自己的“领头羊”。
珠三角有广州和深圳,长三角有上海,环渤海湾有北京和天津。
当中部崛起成为共和国的新战略,谁来当这只“领头羊”呢?
不是争这个“名分”,更不是图这份虚荣。一个个论坛,一次次研讨,武汉作出了理性的选择:作为中部地区唯一的特大城市,武汉理应成为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
雄厚的工业基础,便捷的交通通信,活跃的商业贸易,发达的科学教育,是武汉作为战略“支点”的资本。
作为横贯东西的长江、沪蓉高速和纵穿南北的京广铁路、京珠高速的交汇点,武汉与北京、天津、上海、香港、重庆、西安的距离都在1200公里左右。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使武汉具有不可替代的“节点传导效应”。
同样,武汉的比较优势不可低估。论市场,武汉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二位;论人才,武汉的科教综合实力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三位;论工业基础,武汉以光电子产品制造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汽车和钢材制造业在全国名列前3位;论商务成本,武汉的普通住宅价格仅为上海的1/3,豪宅价格仅为1/4,劳动力成本则不到上海的1/3。
天时、地利、人和,武汉一个不少。
关键在行动
去年,武汉一位市民给市领导写信,发出了这样的呼声:重振大武汉!
这呼声,是830万武汉人民共同的心声。
当中部崛起战略走上前台,武汉人把呼声变成行动。
领跑中部崛起,武汉要快马加鞭。今年7月,武汉市委十届六次全会明确提出,以加快武汉发展、促进中部崛起为目标,突出发展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跨越式发展区级(域)经济。
武汉轻轨落成,铁路第二过江通道———天兴洲长江大桥、7条高速出口路、阳逻长江大桥陆续开工。一个个“大手笔”的交通项目,提升着武汉的发展平台和辐射效应。“四个百万提升市民素质”、“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一次次的大讨论,撞击着武汉人的心灵,洗刷着武汉人的陋习。
让“武字头”大型国企改制,让中小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让高科技民营企业迅速崛起。“三轮并驱”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引领着“武汉造”一路迅跑。
市政府定期召开新闻发布会,重大事件、突发事件及时公布,红头文件要上网。武汉要展现一个公开、透明、与国际接轨的政府形象。
不等不靠,造梯上楼。武汉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向世人证实自己的能力和责任感。“武汉是中部的武汉,也是中国和世界的武汉。”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大年说:“武汉有条件也有必要建设成仅次于上海和北京的超大城市。”
中部崛起,武汉先行。这是时代的召唤,也是武汉应该承载的历史责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