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看上去愈演愈烈的铁矿石贸易争端,在许多人始料未及的时刻,突然出现戏剧性变化。
4月13日上午,上海宝钢集团公司网站上开始滚动播放一条最新消息。其大意是,经双方充分沟通和友好协商,宝钢与世界主要铁矿石供应商之一的澳大利亚BHP公司就2005年铁矿石价格达成一致,涨幅为71.5%。
这或许是钢铁业比较期待的结局。因为这意味着,巴西淡水河谷、澳大利亚哈默斯利和BHP三大铁矿石供应商,今年矿石价格涨幅已被锁定为71.5%。看上去,关于铁矿石的纷争已暂告段落,但此事的影响显然仍在持续。
中国钢企首赢话语权
身为宝钢集团内分管矿业事务的部门总裁,这半年多来,刘永顺基本在澳大利亚、巴西和国内三地奔波。在铁矿石价格的一系列讨价还价中,这位谈判专家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
而在这轮涨价风波中,作为中国最大的钢铁企业,宝钢首次以明确的行业“首席谈判代表”身份,引领此次谈判。此事对日趋国际化的中国钢铁业来说,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
中国已连续9年钢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业内人士认为,中国在世界钢铁业界有着重要的分量,理应拥有相应的发言权。国内的钢铁企业也逐渐认识到参与进口铁矿石年度价格谈判的重要性,各方面都有共识,呼吁协调一致联合谈判,有关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也做了很多工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效果并不理想。
此次铁矿石风波的发生,让事情出现了转机。去年,鞍钢、武钢、首钢等14家钢厂和中钢集团正式推选宝钢代表中国参与实质性谈判。这表明,国内大型钢企已开始协调步调,以整体力量加重在国际市场的谈判筹码。
此次,由于中国钢企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出现,以往国外企业“一锤定音”的局面已不复存在。而这轮铁矿石风波的化解,最终是由以宝钢为代表的中国钢铁业率先突破,让BHP放弃了71.5%涨幅之外的海运费提价。此举意味着,国内企业在全球钢铁业的话语权之争中,获得了一席之位。
在摩擦中学会妥协与共赢
更引人关注的是,在此次相当激烈的价格谈判中,国内钢铁业始终保持了相对理性与务实的态度。而这种把国际贸易争端视为常态,在广泛认可的国际规则下,始终由企业出面谈判,同时不使矛盾上升到政府层面的做法,或许更有普遍意义。
长期以来,铁矿石价格都是原产地的离岸价,但此次BHP公司提出,从澳大利亚运往中日韩等地的矿石运价,要大大低于从巴西等地运出的价格,因此要求把离岸价改为到岸价,即运达目的地时的价格与巴西等地的矿石持平。换言之,BHP公司提出了更高的铁矿石涨幅。
对此,宝钢的态度十分明确:坚持到底、绝不接受,并做好了特殊情况下的预案。但同时,他们又一再强调,双方应着眼长远,使国际矿业与中国钢铁业稳定有序地分享中国经济长期发展带来的好处。
谈判成功后,宝钢集团新闻发言人明确表示,BHP和宝钢共同认识到世界铁矿业和钢铁业是密不可分的关联产业,两大产业协同发展和相互支撑会给双方带来长远的利益。双方通过充分的交流和谈判来协商确定世界铁矿石年度公开价的方法是有效的。
而上海钢铁产业预警专家小组成员虞瑞泰表示,这是双方妥协的结果。中方可能在谈判时承诺未来铁矿石价格再次走低时,不会过分压低长期合同的价格。
其实,在国际贸易争端中,能强有力地把握话语权,并不失时机地讨价还价,这无疑是一种进步。而在摩擦中学会妥协与共赢,同样是在现实贸易环境下应当遵循的理念。
铁矿石风波警示中国钢铁业应加快转型步伐
不过,此次铁矿石风波既有启示,也有警示。
近4年来,我国进口铁矿石每年以20%以上的幅度增长。2002年我国进口铁矿石1.48亿吨,成为世界上第一大铁矿石进口国。2003年进口总量达到2.08亿吨,是全球当之无愧的“超级吸铁石”。
但事情的另一面,是我国钢铁行业集中度低、生产专业化程度低。有关统计表明,我国目前有523家企业经营铁矿石,钢铁企业有800多家,今年粗钢生产能力可能新增4999万吨。这不仅不利于国际价格谈判,也无益于经济运行全局的健康平稳。
对此,国内一些大型钢铁企业呼吁中国钢铁业应加快转型步伐。首先要加快国内钢铁企业的重组力度。目前国际钢铁重组并购已是大势所趋,但我国钢铁业布局依然十分分散,对自身发展壮大和国际谈判十分不利。
同时要加快对国际铁矿资源的掌控。目前,我国钢铁企业在与三大垄断集团合作的同时,也要注意与其他矿石企业的合作,支持新势力尽快崛起。同时,也要更重视对国外铁矿的投资。
此外,还要整顿流通领域,加大集中谈判力度。目前,包括宝钢在内的国内10多家钢铁企业组成了联合体,统一由宝钢出面谈判,但绝大部分钢铁企业依然各自为战,不仅难以获得理想效果,而且容易被各个击破。
其实,这样的提议已经谈论多年。而人们期望的是,此次铁矿石风波的发生,能成为中国钢铁业由大变强的新契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