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桥一通,两座城就变成一座城了,我们就成‘一家人’啰!”4月23日,具有115年和120年历史的镇江“宴春”和扬州“富春”两家百年老字号的当家人跨桥相会,共话合作。
南岸是“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北岸是“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润(镇江古称润州)扬长江公路大桥双臂一伸,两座名城霎时变成了一座城!润扬大桥连接京沪、沪宁、宁杭三条高速公路,为南北跨江又添一快捷通道,将有力地推动沿江大开发,为区域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走在中国桥梁史的新篇章上”
有一位专家曾在大桥徜徉,面对滔滔江水感叹:“走在润扬大桥上,每一步都像是走在中国桥梁史的新篇章上。”是的,润扬大桥的确是我国桥梁建筑史上一段新的华彩乐章。
润扬大桥工程全长35.66公里,主线双向6车道,设计时速100公里,工程总投资58亿元。大桥自2000年10月20日开工以来,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胡锦涛、江泽民、曾庆红、吴官正、李长春、李岚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考察工地。3万多建设者发扬“凝心聚力、拼搏奉献、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润扬精神”,创造了一流的业绩。大桥原计划今年10月20日建成通车,现提前6个月实现通车。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润扬大桥跨江连岛,南汊为悬索,北汊为斜拉,悬索桥主跨1490米,为“国内第一、世界第三”。共取得了8项国内第一的成果,即,国内第一大跨径;第一大锚碇,浇铸混凝土达20万立方米;第一大深基坑,开挖土方17万立方米;第一高塔,215.58米;第一长缆,主缆长2580米;第一重钢箱梁,3.4万吨;第一大面积钢桥面铺装,7.14万平方米;第一座刚柔相济的组合型桥梁,由悬索桥和斜拉桥组合而成。
4年多时间里,建设者们瞄准国际一流水平,积极推行科技进步,进行了很多探索,先后取得了25项技术创新成果。
桥梁专家都说润扬大桥建设难度大,难在何处?难在它的两个锚碇基础工程,有专家称“锚碇成则全桥成”。这两个锚碇基础规模巨大,堪称“天坑”,目前中国仅此一例。
“文无定法,文成法立”,造桥亦然。为了集思广益,润扬大桥采用了带案招标的方式,由一家主体施工单位牵头、设计,科研单位强强联合,产学研相结合,成功地为北锚碇选择了矩形地下连续墙技术方案,南锚碇为冻结排桩技术方案,前者方案规模世界第一,后者方案为国际首创,为我国桥梁建设赢得了世界性声誉,为我国公路桥梁建设管理闯出了一条新路。
润扬大桥的锚碇基础施工,地质复杂,毫厘之差,就可能埋下安全隐患。为防患于未然,建设者们采取信息化施工,在南北锚碇内埋设3800多个监测点,对地下连续墙垂直沉降、平面位移、纵向变形、墙体钢筋应力、内支撑轴力、立柱桩内力、坑内外地下水位、坑外孔隙水压力、坑外地基沉降、长江大堤及附近建筑物变形等复杂情况进行监测,两个锚碇共汇集并处理了50万个数据,做到了施工技术的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
在整个建设期间,大桥的工作质量控制、安全施工、廉政建设均处于最佳状态,未发生一起质量、安全事故;未接到一封反映腐败的群众来信,未发现一起违纪违法案件。润扬大桥被国家八部委联合检查组誉为“目前国内建设管理最好的项目之一”。今年4月16日,交通部授予润扬大桥“交通建设项目典范”称号。
“我们是移动的惊叹号”
一位大桥建设者曾经写下这样的诗篇:“火热的工地上,每天都在上演立体戏剧”,“在工地跃闪腾挪,我们是移动的惊叹号”。是的,润扬大桥的建设者正是用他们平凡而又伟大的劳动和创造,书写出我们这个时代的惊叹号,润扬大桥的建设者无愧于我们这个时代。
现场总指挥吴胜东1998年来到工地负责前期筹备工作,时年53岁。大桥开工后,先后有100多家企业来到工地,他能叫出施工主要企业的领导以及管理干部、技术人员甚至关键工班班长的名字。连续5个春节,他都是在工地同工人们一起度过的。他说,搞工程建设的人,每天不上工地上转转、看看,心里会很不踏实,觉也睡不安稳。
浇铸“神州第一锚”时,在50米深的坑底施工,70米开外汹涌的江水在头上滚滚流过,惊涛拍岸的轰鸣声不绝于耳,虽然方案经过反复论证,但坑底作业第一天,工人们的眼神中还是掩盖不住惶然和不安,只见项目经理林鸣将一只小凳搬到坑底最深处,往下一坐,把手一挥:“我来陪着大家!”很快,打桩的轰鸣声压住了长江的涛声。有人风趣地把林鸣的这把凳子称为“定海神凳”。
桥梁一队党支部书记殷保良是位部队转业干部,日夜奔忙在工地上,一个多月也没能回家,妻子不相信他有这么忙,悄悄从南京赶来。一见面,只见他晒得黝黑,长长的头发也顾不上理,心疼得直哭,硬是把他拖进车子拉回了家。第二天一早,殷保良又出现在工地上。
父亲在工地忙得脱不开身,远在西安的女儿预备中考,急需辅导,怎么办?路桥集团二公局副局长韦世国想了个主意,干脆买了两台传真机,一台放在工地,一台放在家里,女儿晚上把难题传到工地,他解答完就传回去,再通过电话进行讲解,女儿亲昵地称他是“传真爸爸”。盛夏时节,中港二航局女焊工熊春萍在仅有9个立方米的箱体中施焊,尽管有鼓风机送风,但温度还是达到65摄氏度以上,可她一干就是一个小时,出来时粗厚的工作服全部透湿,而她却风趣地说:“出点汗好,就当‘免费减肥’吧。”说起此事,项目经理至今仍感动不已:“当时,我真无法用语言表达我的感受,只是在烈日下默默地陪她一起焊,我为有这样的好员工而自豪!”四川筑路机械厂21岁的青工魏福春是第一次远离家乡,参加桥面伸缩缝施工,在滴水成冰的寒冬,早上6点就上桥施工,直到天黑才下桥,尽管穿了两层棉袜,脚上还是生了好几处冻疮,他说:“能把学到的知识和技术用在润扬大桥上是自己的福气,冻疮就算是老天爷颁发的纪念章吧!”东北汉子孙富,瘦削的脸上总透着刚毅和沉着,常讲的一句话是:“请放心,咱是共产党员,整不好,你整咱!”安全员卞益材每天上班前认真检查每一个细节,不放过一个疑点,他说:“没有避免不了的事故,没有消除不了的隐患。”建设者们奉献的不仅是辛劳和汗水,更有聪明和智慧。陶建飞是润扬大桥上的混凝土工程师,北索塔和北锚碇施工中所用的混凝土和水泥,都是经他特别配制而成的。为了增强耐久性,润扬大桥首用了低碱水泥,传统的混凝土配合比与添加剂不能适应,请了一些专家也没能解决。陶建飞把自己关在高温实验室中,没日没夜地做实验,一共做了300多次,终于成功。世界桥梁协会主席伊藤学来到北塔现场察看后,情不自禁地说:“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的混凝土,最漂亮的桥塔。”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