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外交部楼将大修如旧
历经70多年风雨,位于南京中山北路32号的原国民党外交部大楼迎来建成后最大规模的整修,整个工期将持续半年。主持此次整修工作的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周琦透露,整修后大楼将首次恢复“外交部长办公室”历史原貌,供后人参观。
大楼外观不作任何改动
“文物的整修有严格的限制,尽量保持它的历史原貌。这次整修是对内部的整修,大楼外观不会有任何改动。”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刘先觉十年前就参与过该楼的“小修”,此次被聘请为工程顾问。据介绍,该楼建于1933年,日本侵略军侵占南京时,驻华日军司令部设于此,总司令冈村宁次就在此办公,日本投降后,仍作为外交部,1949年以后华东军区司令部、江苏省委、南京市委先后设于此,现在是江苏省人大常委会所在地,为了此次整修,原来在楼内办公的省人大工作人员已经全部迁出。
刘教授说道,原外交部大楼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任何变动都要报省文物局批准、国家文物局备案。并且在南京只有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有资质对这种级别的文物实施整修设计工程。据了解,原国民党外交部大楼整修方案经过专家多次论证通过后,2004年10月获得省文物局批准、国家文物局备案,2005年3月份着手动工,预计半年可以完工。
内部“办公现代化”改造
水泥砂浆仿石勒脚,褐色泰山砖饰墙身,砖砖丝缝,檐下用褐色琉璃砖砌出类似中式昂的装饰,门廊宽大开敞,三面走道……尽管历经风雨,正在内部施工的大楼从外面看依然稳若泰山。主持该项目的周琦教授说,这栋建筑由当时国内知名的华盖事务所赵深、童Œ”设计,姚新记营造厂承造,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所以现在仍然结构完好,外装修也没有大的损伤,此次修复主要针对内部进行。
周琦说,这栋文物大楼和放在博物馆里的文物不同,它不仅记载了历史,可供人们参观,还具备许多现在仍可以充分利用的实际功能。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就一直在里面办公,但这些年随着现代化程度的提高,老楼的办公设备越来越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周教授说,老楼的照明、通讯、电路、空调等设施已经陈旧,此次修复将重新铺设电路;房间分割、家具布置也不合理,这次将根据目前人大办公厅办公的实际需要重新进行房间布局,力求最合理实用。
恢复“外交部长室”原貌
外交部大楼的“心脏”是位于二楼东南端的一个套房―――外交部长办公室。解放后这间办公室就作为普通办公使用,里面的陈设、布置与原来民国时已经大相径庭。“我们此次在做整修设计时就想到,应该在大楼的办公用房中保留一间最具有当时建筑特色和历史意义的进行恢复,有人提出台湾按照当年的样式专门恢复了原外交部部长办公室供人们参观,所以我们在方案中将恢复外交部部长办公室做进规划,在专家评审中获得通过。”周教授说。
可以看到,正在施工中的“外交部长办公室”分割成三个空间―――部长办公间、秘书间和卫生间,周教授说,这次整修将严格按照历史照片和资料恢复其原来的布局原貌,大到每间房间的功能,小到窗帘、茶杯、话机,都尽量做到和历史一致。据介绍,“外交部长办公室”恢复原貌后极有可能不再作实际办公使用,专门作为一段历史的见证供后人参观。
修复细节披露 旧地板上加盖复合地板
此次老楼的整修工程一大艰巨任务就是修复地板。20世纪30年代铺设的地板经过70多年的使用,下面的龙骨很多都已经被蚂蚁侵蚀、烂掉。周教授说,这些地板本身就是文物,整修时不是简单地把旧的用新的替换掉就可以,而是遵循“可逆性原则”―――新的拿来旧的还在。具体做法是撬开地板,修补烂掉的龙骨,然后在原来的地板上加铺人造复合地板,这样既保护了下面的文物―――旧地板,又达到了整修的目的。
苏州师傅来描天花造景
国民党外交部大楼的整个造型基本采用传统建筑三段式,即为勒脚、墙身和檐部。墙身主体用深褐色的面砖饰面,底层用仿石的水泥砂浆粉刷,以表示坚实的基座。压顶的檐部以浮雕简化了的斗拱装饰,会议室顶部大量人工造景来表示民族式样,据了解,此次整修将根据原来的天花造景,请来苏州的老描画师重新上色描画,并且全面清洗面砖饰面、浮雕。
纯人工打造水磨石
昔日在建外交部大楼的时候,许多地面采用的是人造水磨石,是当时工艺最好的师傅做的,而现在这种传统工艺已经不用了,很多年轻的工人根本不会这种技术。周教授说,70多年了,大楼里很多水磨石开始大面积开裂,整修这些水磨石地面是此次工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他们现在通过努力请来了一些老师傅,完全按照30年代的传统工艺一点点打磨石头,尽最大可能做到修旧如旧。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