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贸易近期发展趋势的判断和思考

慧聪工程机械网   2005-06-01 09:29   来源:中国重型汽车与工程机械商务网

2005年4月上旬,海关总署发布我国1季度对外贸易情况。统计数据显示,1–3月出口增长34.9%,进口增长12.2%,累计实现顺差165.8亿美元。

2005年4月上旬,海关总署发布我国1季度对外贸易情况。统计数据显示,1–3月出口增长34.9%,进口增长12.2%,累计实现顺差165.8亿美元。


新发布的数据令人惊讶和困惑,原因是它与预期不符。曾有预测认为,我国出口在连续30个月高位运行之后应转向平缓,但1季度的数据似乎不支持这一点。最出乎意料的是,进口竟出现了与出口不对称的回落,并且在开年就出现那么大的外贸顺差。惊讶和困惑之余,人们迫切希望知道,导致进出口变化的深层次原因到底是什么?


大家知道,近几年我国出口高速发展的原因,常常被归结为以下三点:


1、低廉的成本和具有很强竞争力的价格


2、比较强的加工生产能力


3、全球经济扩张形成的强劲需求


如果认真检视这三点原因背后深层次的因素,会发现其中有一些实际已经出现了新的变化,概括起来大约有这样几点:


1、我国的劳动力和能源环境成本由于各种原因正在缓慢地上升。虽然现在还缺乏数据来清晰地描述它们对出口成本的影响程度,但这种上升将逐渐增大我国出口成本应是无可置疑的。


2、美元走势在新年伊始突然改变方向,在激烈的震荡中由降转升(去年底美元兑欧元比年中贬值了11.1%),而到今年4月,美元走势逆转,比去年年底升值了6%,带动我国人民币值也相应走高。


3、去年中央财政在保证当年退税足额返还(退库金额达2188亿元)的同时,采取果断措施,坚决偿清了历年所欠的退税(1275亿元),有力地调动了企业出口的积极性。今年清偿高额欠税的因素已不存在,同时国家即将取消电解铝、铁合金等17种商品(1月1日实行)和钢坯、长材(调降)、芯片等商品(4月1日实行)的出口退税,因此出口退税无论在范围上还是在税率上都要小于去年。


4、世界各大经济组织和众多专家一致认为,新一轮的世界经济扩张在去年达到顶峰后将要趋缓。各种统计数据也表明,欧元区经济自年初以来一直表现疲弱;日本经济由于发展状态不稳定至今没有明显复苏;美国经济虽然相对较为强劲,但双赤字居高不下,经济发展中存在隐忧。最近一些经济学家开始调低了对美国经济的预期。国际经济受到高价位油价的打击(油价一度达到每桶58美元,至今仍保持在50美元以上)。过高的油价会增加欧元区和日本经济复苏的困难,减弱这些国家的购买能力,也会引发通胀而迫使美国提高利率,导致其经济发展受到压抑和阻碍。市场已经开始对美国出现滞胀(即高通胀低增长)前景表示担忧。


5、今年1月1日取消已实行了几十年的全球纺织品配额制度,虽然有利于我国纺织品的出口,但也广泛引发了此类商品进口国和出口国的担心和忧虑。


各种迹象和变化表明,今年我国出口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要比去年严峻。这种严峻表现在:



1、有利于降低我国出口成本的因素,力度普遍要弱于去年;


2、煤电油运供应紧张以及环保压力的增大,会对我国出口加工能力的增长形成制约;


3、随着世界经济形势走缓,境外对我国出口商品的需求将会减弱,而贸易摩擦则会急剧增多,一些国家可能采取设定某些出口商品的上限或采用反倾销等技术手段,减缓我国出口的速度。


尽管如此,考虑到我国毕竟已经累积了十分可观的对外加工能力和海外市场份额(仅1997―2004年外商对我国制造业的直接投资就达到2498亿美元),再加之我国企业消化释放过剩生产能力的迫切愿望和灵活多样的经营手法,应能够抵消掉部分不利的因素。


另外,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今年1季度的出口实际上存在着一些暂时的和不正常的因素。去年下半年签订的订单和合同多数于今年1季度出口,把上年的有利因素带到了今年年初。另据反映,一些外国进口商为了避免贸易摩擦和人民币汇率升值的风险,要求我国生产企业提前供货,结果也导致1季度出口相对集中。而国内一些不法厂商为了骗取出口退税,不惜伪造订单,虚报出口(最近媒体揭露,虚报出口金额竟达1倍多)造成部分出口数据失真。


因此,今年1季度出口的态势对全年不具备代表性。以此判断,今年我国出口仍将会保持适度地增长,但总的趋势是转向平缓。


值得注意的是,人民币升值问题今年将会严重困扰我国的出口。我国政府领导人和有关部门已经对外承诺择机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行改革。但不论改革何时出台,仅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就已经干扰了我国出口的均衡性。如果人民币在年内升值,将对我国出口产生重大的影响。


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措施能否出台,很重要一个因素是看热钱的情况。现在各方面对热钱的流入已形成共识,但对热钱是如何流入的,以及究竟有多少热钱,还存在争议。仔细分析2000年以来的有关统计资料,有两点情况值得注意:


一是,自2002年开始,我国编制的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误差遗漏”项由负变正。它表明:2002年以前,国际收支平衡表线上项目的净额(贷方)大于储备项目的净额(借方),之后则相反。通俗地说,就是2002年以前,出去100块钱(货物、服务和资本),只收回了80块钱;而之后出去100块钱,却收回了120块钱。由于两者之间的差额在国际收支平衡表相关项目中得不到反映,因此被放到了“误差遗漏”项中。前一个是应收未收,所以造成线上项目净额大于储备项目净额;后一个是少出多收,所以变成储备项目净额大于线上项目净额。


二是,在不同的统计资料中,同一类指标记录的金额差距较大或是符号相反。如2002―2004年,国际收支平衡表记录的“货物进出口差额”均小于的银行结售汇记录的“贸易差额”;国际收支平衡表记录的“服务收支差额”,与银行结售汇记录的“非贸易差额”,却均表现出相反的方向(平衡表为净流出,而银行结售汇记录为净流入)。三年累计,银行记录的“贸易”与“非贸易”结售汇净额,大于国际收支平衡表同类项目,其金额竟高达2238亿美元,其中仅2004年就相差1003亿美元,而且均是净流入。


在不同的统计资料之间,可能会有统计口径和记录时间上的差别,但同一方向上连续过大的差距,并且还缺乏明确的记录,说明其中必有不正常的现象存在。


早些年,国内出口企业或机构在境外截留外汇资金的现象比较普遍,近几年却反常出现贸易和非贸易外汇资金的回流。虽然其中有正常的返回,但也确有相当一部分回流资金带有投机炒作人民币升值的成分。


现在还不能说上述净流入就是热钱的全部,因为对资本项目的细项没有进行细致地量化分析。但仅从贸易与服务项目反映的情况就已经是十分惊人了。


历史上,人民币汇率的变动曾引起出口增长幅度的激烈变化。近来有人提出,人民币应升值3–5%,更有人提出应升值15%甚至更多。如果是前者,在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国今年的出口增幅将下滑至10%或以下。如果是后者,我国今年的出口增幅有可能转为负增长,甚至出现较大幅度的负增长。


但还需要指出的是,人民币如果出现较大幅度的升值,热钱获利后大规模外流,亦有可能导致人民币在短期内出现贬值。激烈的汇价震荡将使我国出口的均衡性完全被打破。


在详细剖析出口之后,反过来看影响1季度进口的因素,其中既有较为清晰之处,也有仍令人困惑不解的地方。


1季度进口增长12.2%,无论是与当期出口的34.9%相比,还是与去年同期进口的42.3%相比,都表现出极大的反差,而且进口增幅的回落是全面的。从企业角度看,集体、私营企业增幅同比回落了66.7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回落了31.1个百分点,国有企业回落了22个百分点。从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回落了37.6个百分点,加工贸易回落了19.2个百分点。从国别地区看,我国从主要贸易伙伴的进口增幅全面滑落,滑落的幅度为26–45个百分点,其中我国从美国进口滑落了45.3个百分点(趋势由增长转为下降),从欧盟滑落了32.1个百分点,从日本滑落了30.3个百分点。


那么,是哪些因素会对进口造成这样大的影响呢?



就总体而言,我国进口的商品大致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用于国内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消费的商品,一类是用于加工后出口的商品。前者大多是通过“一般贸易”的方式进口,后者多通过“加工贸易”的方式进口(两者合计占进口总额近85%)。过去很长时间里,人们普遍认为,“一般贸易”进口主要是受国内因素的影响,而“加工贸易”进口则主要是受国际因素的影响。但从近几年的情况看,这种认识已经不符合我国对外贸易的实际。我国不同贸易方式的进口,在受到国内因素影响的同时,受国际市场因素影响越来越突出。即使是国内的因素,市场性因素的影响程度也越来越明显。


简单对比发现:2004年下半年,“一般贸易”进口增幅比上半年减少1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增长幅度比上半年减少5.3个百分点,人民币兑欧元7月至年底下降11%,进口商品价格指数3季度同比上升15.5%,4季度同比上升8.7%。


2005年1季度,“一般贸易”进口增幅同比大幅减少37.6个百分点,同时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增长幅度比上年继续回落22.5个百分点,进口商品价格则进一步向上攀升(1月份价格指数比上年环比上升6.7%,2月份比上年环比上升6.0%),只是人民币兑欧元转降为升,但未能收复去年下半年的跌幅,并远低于去年同期的汇价。


与此相对照的是,2003年至2004年上半年。这一阶段,人民币兑主要非美货币的汇率也出现较大幅度下降,并且进口商品价格也比上年有较大上升(四个季度的进口价格指数同比分别比上年上涨13%、14.7%、6.4%和9.7%)。但这一阶段的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增长幅度却是一路飙升,绝大多数月份都在30%以上,2004年1季度甚至达到47.8%。相应地,这一阶段的“一般贸易”进口增幅也基本都在40%以上。


虽然还缺少更深入的量化分析,但从简单对比中可以初步判断:“一般贸易”进口的走势,与国内固定资产投资、人民币汇率和进口商品价格变动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国内需求强劲时,进口成本的因素往往在表面上被忽略(实际上,某些进口商品价格抬升也是由强劲的需求带来的),或是表现得不突出不明显,而在国内需求有所减弱以后,已经抬高起来的成本就会对进口增长起到明显的压抑作用。去年下半年至今年1季度“一般贸易”进口增幅的下滑,应是国内需求下降与进口成本抬升共同作用的结果。


值得注意的还不只是“一般贸易”。“加工贸易”进口增幅的下降也令人担心。其中,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进口增幅同比下降20.3个百分点,集体、私营企业同比下降63.3个百分点,下滑程度引人注目。这两类企业,对市场(特别是国际市场)最为敏感。联系到世界经济新一轮扩张趋缓,令人担心这种下降是否是国际市场对中国商品的容纳度相对接近于饱和的一个信号。还叫人担心是,这一变化在影响后续外商直接投资的同时,是否会对现有的外资企业也将产生影响。由于有关的其他信息并不是很明朗(今年1季度,外商直接投资中的实际投资同比增长了9.5%,其中对制造业增长15.9%;但项目却下降了9.2%,其中制造业下降了15.5%;合同金额略增了4.5%,但其中制造业下降了4.5%),对于未来的走势还需要给予高度关注。


综合以上“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进口情况,考虑我国的国民经济仍维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并且一些我国短缺的资源类、原材料类和高新技术类产品进口的刚性较强,如果人民币年内不升值或升值时机推出较晚,全年进口增速应在5–10%之间。


如果全年出口增速为10–15%,进口增速为5–10%,预期贸易差额约为650亿美元左右。


以上分析表明,随着对外开放日益深入,我国经济(特别是对外贸易)已经深深地嵌入国际经济体系之中,并越来越受到全球市场的影响和制约。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应据此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灵活反应机制。如果沿用计划经济的一套办法,用行政的办法去面对市场,势必要陷入被动之中。另外,过去那种只重视出口,把进口视为一种不得不承受的负担的认识,已经不符合我国加入WTO后的新形势。那种为解决贸易顺差,临时派出政府采购团的做法,在我国进出口规模越来越大的情况下,于大局也很难有所补益。

免责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同时本网原创文章,欢迎您转载并标明出处,谢谢!

热门产品(点击查询产品底价)

整机专区

  • 挖掘机械
  • 铲土运输
  • 起重机械
  • 混凝土
  • 压实机械
  • 路面机械
  • 桩工机械
  • 工业车辆
  • 高空作业
  • 凿岩机械
  • 掘进机械
  • 农业机械

工程机械内幕
实时掌控行业大事小情

机主邦
机主邦 帮机主 让机主不孤单

慧聪商情电子刊
直达商家商机无限

工程机械品牌关注榜



欢迎
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