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的4月,又是一轮钢价的持续下跌。
去年4月,铁本事件的曝光,正式掀开了国家对钢铁行业的宏观调控,接下来的5月,市场持续低迷,成交量锐减,很多钢铁生产企业,特别是生产建筑钢材的很多民营企业,在那一轮宏观调控中无奈地“死去”。
宏观调控的背后是钢材投资的暴利和生产企业的盲目扩张。有资料显示,2004年全年,钢铁行业全年的固定投资,相当于“九五”期间总投资的82.33%,而经过一轮宏观调控后,对钢铁行业的投资热情依然有增无减。
“很多时候,我自己都觉得赚得太多太快。”说这话的人运营着一个不大的钢厂,在去年的一年里,用4900万元的注册资金,赚到了5000万元的利润,获利超过了100%。而正是这样的暴利,使做鞋子的、做帽子的、甚至炒房产的人都纷纷跑来做钢铁,而他们所投资的往往又是投入少但风险大的长材企业,于是,“大炼钢铁”之势再次复苏。
更可怕的也许是地方利益的深层次体制问题,一位钢铁工业协会的官员对记者透露,虽然经历了去年的一轮钢铁投资紧缩,但某省份今年新上报的钢铁项目又超过了400个,而根据他的调查,很多1000万吨的大项目,是地方政府领导一厢情愿“逼迫”企业家去做的。
中国对钢铁的巨大需求依然存在,中国此轮的宏观调控,更多地是为了优胜劣汰、调整结构。
有暴利就有巨大的风险,随着原料价格的不断上升和产品价格的不断下降,一批批钢铁从业者纷纷抱怨“做钢厂赚大钱的时代已经结束”的同时,还有一批批新的进入者接过这一风险接力棒。
其实刚刚获批的钢铁产业政策已经给了投资者明确的方向:产品结构应瞄准高附加值,钢厂布局应综合考虑矿产资源、能源、水资源、交通运输和利用国外资源等多个条件。
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李世俊更是给了新进者们新鲜的建议。他指出,钢铁企业更加需要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核心竞争力来源于对未来市场的判断,单纯的规模扩张并不是中国钢铁业的发展之路。
比如造船,不是现在船舶造得多,钢厂就要拼命去生产各种各样的造船用中厚板,钢厂应该考虑的是所在的地区到底在生产什么种类的船。比如沪东造船厂今后要生产的是LNG船,像宝钢等上海的企业,就应该重点发展-60摄氏度下可以用的造船板。
而更长远的就应该关注国际产业的转移为我们带来的机遇。国际产业转移包括国际产业贸易和国际产业投资,目前,机电产品的出口占据了全部出口额的54.9%,而全球的机械制造业也越来越多地向国内转移,如果钢材企业能够抓住机遇,多多研究所在地区的具体机械制造业情况,也是为企业营造核心竞争力的举措之一。
一批批钢厂的“死去”,是否可以换来新进入的中国钢铁企业的觉醒?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