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亟待走出以市场换技术的怪圈》把自主创新的话题再次摆到广大企业面前。作为一项重要核心竞争力——自主创新能力还是我国大多数企业的“软肋”。从目前看,尽早解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问题,建立鼓励自主创新的机制,已成为企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自主创新是一个老问题,也是一个难点问题。一个红红火火的企业因为一个技术标准或一个知识产权方面的问题会很快垮掉,为什么?核心还是没有自主品牌。贴牌生产和靠模仿创新注定不会长久。 那么,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在提倡的创新问题为什么非但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而且产业技术还有陷入制造业强国“技术黑洞”的趋势?有人将此归结为观念、投入、体制等三方面的原因。 然而,笔者认为,这三方面的原因只是表面的原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的深层次原因是利益方面的原因。很多企业认为,搞科研需要人、财、物方面的投入,结果怎样还不一定,不如直接引进设备,企业很快就会见到效益。笔者在采访中曾遇到这样的情况,很多技术企业自己有,但企业不愿费半天劲去搞研发,而是直接引进成套设备,还说这样省时、省力,而且服务也到位。这种只顾眼前的做法其最终结果就是核心技术越来越减少,技术创新能力在慢慢衰竭,核心竞争力无法形成。 我国目前正在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而非强国就充分验证了这一点。不能否认,OEM是企业成长的快速通道,通过OEM来快速实现规模效应,为企业带来研发、设计和管理方面的优势,这是公认的企业成功的捷径。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单纯依靠OEM,我们永远也不可能成为现代制造业基地。缺乏自己的品牌和销售渠道,就没有足够的筹码与合作伙伴谈判。这无疑成了一股制约企业自主发展、加快发展的巨大阻力。从贴牌战略到品牌战略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必然选择。 目前,多数中国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集中在市场运作、价格拼杀上,市场运作费用远远大于研发支出。而靠自主创新技术进入国际市场的华为集团则是广大国内企业学习的榜样。华为集团有216亿元的年销售收入,就投入了31亿元搞研发。华为集团、杰事杰集团、大唐等企业,研发投入费用占销售收入9%以上,代表着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方向。 由于我国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一些企业的自主创新遇到外部困难后就停步了。当然,真正有眼光有志向的企业,会在政策环境远没有很理想之前,就努力进行自主创新;等政策环境改善后,他们就会有更大的发展。 应当承认,在我国制造业领域营造出自主创新的氛围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健全技术研究和开发体系;必须坚持先进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必须完善鼓励创新的政策体系,大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必须着力培育富有创新能力的各类人才。而这些工作完成的怎样,某种程度上将取决于国家鼓励自主创新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有一点可以肯定,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自主创新将成为国民经济和企业发展永恒的主题。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