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21世纪的油,牵制着经济的发展,每一滴未经处理的废水都将迫使全球人口朝着干旱危险的方向迈进一步。面对日益紧迫的喝水压力,有效利用水资源,以及加快污水处理研究,已经成为本世纪人类必须解决的课题。
人口增长过快,浪费现象严重,使得水资源循环处理成为我国政府保障百姓喝水的必然选择。中国喝水市场,也由此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前天,西门子公司在沪宣布,全面进军中国水市场。此前,法国威立雅公司、英国泰晤士公司等国际巨头已先后落子中国市场。
未来喝水不容易
人口增长和基础设施的缺乏,导致人类水资源缺口越来越大。未来,净水贵如油。
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料显示,按照现有的发展速度,到2025年,全球人口将超过80亿。人口的增长和工业的发展,使洁净水的消耗与日俱增。专家预测,到2025年,全球清水的需求量将比1995年增加40%。然而,可用的淡水储量却不会发生较大改变。加上水污染日益严重,全球性的水缺口越来越大。目前,全球约有20亿人口不能得到清洁的水。到2025年,全球2/3的人口将得不到天然水资源。
亚洲地区的水资源压力尤为巨大。过去数年,亚洲国家年均经济增速5%左右。专家预测,今年经济增长速度将达到6.9%。然而,种种迹象表明,水资源瓶颈已经影响到亚洲经济的健康增长。亚洲拥有世界60%的人口,却只拥有36%的水资源,水资源的压力甚至超过非洲。在亚洲,目前约有9.3亿人不能喝上清洁的饮用水。
在人均水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缺乏水净化设施,水资源浪费严重,这些因素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对亚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作为世界上水资源总量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拥有2.9万亿立方米的水资源,但中国的废水处理和浪费水资源状况令人担忧。预计到2020年,中国每天的废水量是目前的3.76倍。
群雄逐鹿水市场
巨大的水资源缺口,背后是巨大的水处理市场。
全球范围内的水市场正风云涌动。著名调研咨询机构麦克文公司在一份名为《水、污水和过滤全球市场》的报告中,对全球水和污水处理行业几大公司的最新动向进行了分析。报告指出,主要的工业领域外购商,如GE和西门子,都在将其设备和产品部门进行整合,更加专注于为工业应用领域提供服务和外购。而市政领域的外购商,如全球最大的市政水厂和污水处理厂的运营商和过滤设备供应商———威立雅,也正在努力转变单纯产品生产公司的角色。
中国水市场的掘金价值不容小觑。中国有600多个城市,2万多个城镇。在2010年之前,中国年饮用水供应量将以每年3%的速度增长,需增建800个至900个市政饮用水处理厂。目前,中国污水处理率仅为45%,按照目前每年10%的增长速度,需要建设700个至800个污水处理项目。根据美国一家咨询公司的调查,2005年我国水处理市场规模不到20亿人民币,预计到2010年,这个数字将接近40亿元。
种种迹象表明,国际群雄越来越关注中国市场。许多国际水务公司目前都在中国设立营业基地,包括威立雅、西门子、泰晤士等,近来在中国轮番出招。2002年,上海自来水浦东有限公司通过国际招商,将部分股权转让,法国通用水务、泰晤士水务和中法水务均开出了15亿元以上的报价。最终,世界500强企业之一的法国威立雅集团公司的子公司,以2.45亿美元价格购得上海自来水浦东有限公司50%的股权。目前,威立雅环境集团已大举投入中国水市场,在供水及污水处理服务领域与我国各省市市政部门合作,先后承包了深圳的供水及污水处理项目、上海浦东全套水务服务项目、珠海污水处理项目等。本周二,西门子公司也在沪宣布全面进军中国水市场,其新成立的水技术部将为中国的工业、市政供水及污水处理等企业提供一系列技术和服务。
比拼国际“牌”不多
面对国际巨头的大举进入,中国水务企业似乎还没有做好充分准备。
我国生产的水污染处理设备大约有110个类别、5000余个品种。从目前的市场情况看,普通型水污染治理设备的生产能力已经饱和,而少量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又还不具备生产能力。专家指出,我国水处理技术更新速度慢,在城市污水处理技术研究领域起步又晚,与世界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目前,在我国水处理产业逐步走向市场的过程中,大部分水务企业存在技术水平较低,工艺质量较差,运营管理模式不合理等问题。今年6月1日,国家建设部颁布的《城市供水水质标准》开始实施。与现行国标《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相比,该标准对水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检测总项目达105项。中国大部分自来水厂要达到这些标准,难度很大。
国外企业进入我国水市场后,国内企业面临的挑战进一步加剧,能够竞争的“牌”不多。我国最缺的是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综合性水务企业。资金的短缺、人才的匮乏、技术转化的脱节,都阻碍了水处理技术的发展,使企业无力承接大型水处理项目。
专家指出,应对国际巨头的挑战,我国水处理企业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广泛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强强联合,迅速壮大实力,走规模化、专业化道路,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在外资涌入中国水市场之际,中国企业不妨趋利避害,在与外资企业的竞合中增强自身实力。另外,我国企业还应正确处理技术引进与自主开发的关系。技术引进是缩短技术差距的阶梯,但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于对技术的消化吸收和自主开发。传统的买技术、买设备或者通过合资等技术引进方式,会使我国陷入反复引进的怪圈,使产业升级受制于人。只有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实现创新,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我国水务企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升,加快产业升级。
对于中国的水企业而言,守住本土水市场还仅仅是第一步。真正实现跨越式发展,在于放眼更广阔的亚洲市场。中国的水处理企业在逐渐成熟之后,完全可以借助地缘接近之利,在水资源缺口同样很大、水处理水平同样较低的亚洲国家争取更大的市场空间。
今年5月,首届大湄公河次区域环境部长会议在沪举行,柬、中、老、缅、泰、越6国环境部长发表了《大湄公河次区域环境部长联合宣言》,确认通过共同努力,进一步深化在包括水环境等领域的大湄公河地区的环境合作———亚洲市场事实上已经为中国的企业搭起了平台。
时不我待。是迅速成长并进一步向周边市场拓展?还是任凭强势巨头挤压自身市场?一切都取决于国内企业的发展速度了。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