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发展时期。重要的任务是如何化解矛盾,延续又快又好的上升势头。从近期高层会议及权威部门的动向来看,未来几个月内宏观经济政策有四个关键词值得关注。
“稳定”:宏观政策的主调
近几年,宏观调控实施了一系列新的政策。在通胀压力减弱、投资增幅降低的新形势下,已经出台的措施会不会改弦更张,新的措施会不会出现,这是经济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从中央确定的下半年经济发展原则可以看出,“稳定”排在第一位,将是宏观调控政策的主调。
这种政策的定位,来源于对当前经济形势的正确判断。
问题的一方面是,宏观调控的效应在逐步释放,但是并不表明可以得胜回朝。不少地方制定了较高的投资增长目标。上半年,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长24.3%,比一季度加快22.8个百分点。宏观调控的任务依然很重,已经出台的措施还需要继续执行下去。
问题的另一方面是,经济增长中已经出现了一些减缓的因素。价格在低水平增长、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农民增收不利因素增多。国家统计局的一位专家认为,“当前,暂不宜出台紧缩性调控措施。”
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曹玉书说,下半年宏观调控的力度总体上既不加大也不放松。
“微调”:新问题将更受关注
稳定,并不等于静止不动。把握好分寸,针对矛盾和问题“微调”是必须的。
一些经济学家在分析当前形势时指出,有三个新的问题需要高度关注:
一是农民消费的增长后劲减弱。粮食价格呈现疲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普遍大幅度上涨。上半年由于农资涨价,农民人均多支出40元,加上自然灾害影响,农民增收难度加大。这对农村消费市场持续扩大会带来不利影响。
二是企业利润增速明显回落。上半年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22.5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上升幅度比去年同期提高57.8个百分点,创1999年以来最高水平。
三是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对外贸易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国际原油价格持续大幅度上扬,提高了我国原油价格。恐怖袭击事件也使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加。一些国际组织调低了先前对2005年经济增长的预测。
针对这些新的问题,调整一些宏观经济政策,十分必要。要在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的同时,适当增强税收、信贷的灵活性,正确引导企业的生产经营预期和消费者预期,保持投资和消费需求的稳定增长。
“优化”:进一步缓解结构矛盾
更加注重区别对待,是今年宏观调控的一大特点。下半年宏观调控的一大重点也将是,如何优化经济结构。
在投资结构方面,一些地区投资增长速度仍然过快。统计表明,上半年全国投资增幅超过30%的就有10个省份,而一些地区投资增幅回落较大,新开工项目计划投资同比下降较多。
从行业看,在建电站项目2.8亿千瓦,拟建的还有1.3亿千瓦;煤矿在建项目近3000个,不少项目规模小、生产技术装备落后。
从房地产投资看,小户型、中低价位住宅供应严重不足,经济适用房投资比重持续下降。
在金融贷款方面,尽管当前银行资金比较宽松,但银行贷款进一步向大企业集中,中小企业特别是一些成长型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仍很突出。
国家发展改革委的专家提出,当前特别要注意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展技术创新和自主开发,加快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促进产品升级换代,淘汰消耗高、污染重、技术水低的落后生产能力,加快结构调整步伐。
“改革”:在重点领域寻求突破
宏观经济中暴露出的问题,与体制的弊端有着密切的关系。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在重点领域寻求突破,将是下半年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国家统计局的专家提出,当前经济形势比较好,各方面条件比较宽松,这是推进改革的有利时机。
这位专家特别提出,应该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包括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其他所有制金融机构的准入和监督、资本市场的规范等。另外,还要规范政府对市场运行的管理,采取措施解决地方政府在引资过程中的竞相优惠问题。
根据权威部门的安排,下半年重点的改革包括,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试点,继续深化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和垄断行业改革,进一步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完善相关税收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完善投资体制改革的相关配套措施,稳步推进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等。
抓住宏观调控取得积极成效、经济保持平稳增长的有利时机,加大改革力度,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进展,将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和制度保障。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