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关注的目光再次落到装载机行业。
“价格战不能一味地打下去。”谈起整个装载机行业的价格竞争,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铲土运输机械分会秘书长陈凯运直截了当地说,“由于企业之间大打价格战导致整个装载机行业的效益都不是很好,整个行业的发展也很受影响,所以在即将召开的年会上,我们希望通过协会的力量组织装载机行业的七家名牌企业,联合起来倡议‘优质优价’,从而带动整个行业朝追求质量,讲究效益方面发展。”
陈秘书长一席话引来诸多疑问,在“优质优价”的倡议下,七家企业最终能不能联合起来?装载机的价格到底又能涨多少?
根据上半年的市场销售数据,名列前七名的企业顺理成章地成为协会倡导“优质优价”的主角,他们分别是柳工、厦工、龙工、徐装、临工、常林、成工。
“对于企业到底能把价格上调到什么水平,我们并没有硬性的标准,出于多种原因考虑,我们设想企业通过共同协商,得出一个最低价格,也就是说企业的涨价幅度可以不一样,但是起码不能低于这个最低价。”陈秘书长向记者介绍。
据了解,各家企业已经陆续把预计涨价幅度报到了行业协会, 2000元~5000元的涨幅不等,七家企业最终是否能够达成一致,以及价格最低标准的制定,只有待到年会召开才能得以揭晓。
企业不能承受之痛
“价格”这个词在装载机行业里已经变得颇为敏感。
2000年4月,由装载机市场占有率第二位的厦工牵头,柳工、龙岩、徐装等主机厂迅速跟进,一场遍布全国的装载机价格战爆发。直至今日,这场价格战的硝烟依然在装载机市场蔓延。
在企业竞相调低价格同时,虽然一些企业产品销量一度攀升,但是效益并没有因此而增加,“干多了反而挣少了”行业普遍叫苦不迭。再加上橡胶和生铁等原材料持续大幅涨价,让历经几年“价格战”的装载机制造商普遍感觉到,当前装载机市场价格已处于盈亏临界点,继续进行价格战,必将影响装载机行业健康发展。这时企业不约而同的想到涨价,由行业协会组织的价格协调会也就应运而生。
其实整个装载机行业不止一次遭遇价格困境,临危授命的价格协调会也不止一次地召开。但价格战并没有因此而平息。
90年代中期,一些新兴的民营企业开始进军装载机行业,利用企业运营成本低的特点,以低价产品叩开市场的大门,价格战一触即发。1998年9月,当时的国家机械局主持召开了“装载机行业推行市场销售自律价,确保企业经济效益座谈会”,34个企业参加会议,会上通过了“实行装载机市场销售自律价的实施细则”,起草了“关于共同遵守装载机市场销售自律价的协议”。由于种种原因,实施细则和自律协议未能真正执行。
21世纪伊始,由某企业率先发起的价格调整引发了装载机行业空前惨烈的价格战,部分主导企业出现亏损。2001年4月,工程机械协会铲运机械分会在上海召开了“2001年装载机行业峰会”,18家主要生产企业参会,会议的中心议题仍是阻止装载机行业打价格战的问题。热烈地讨论后,会议没能就价格问题签署协议,仅象征性地达成了7点共识。但价格战的硝烟逐渐弥漫全国。
2004年2月,在原材料涨价引起的装载机行业价格危机的关键时刻,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召开“装载机产品价格协调会”,28家主要装载机制造商聚集北京,最后商定1%~3%的涨价幅度,并成立价格监督小组,监督各企业的执行情况。
“由于受到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大概4月份左右钢材等原材料价格下调,最后各企业没有履行调价协议,价格又恢复到价格协调会之前的情况。就是在真正履行协议的这两个月时间里,有些厂家也没有实行涨价”。陈秘书长在回忆上次价格协调会的情况时说。
将涨价进行到底
为什么历史上屡次价格协调会最后都没能解决产品的价格问题?企业在销量和效益面前更青睐哪方?这次七家名牌企业“优质优价”的倡议能否一改历史?
“企业即使在效益很低的情况下,依然不抬高价格,就是因为担心影响产品的销量,在目前这一阶段企业没有把重点放在提高效益上。” 陈秘书长对记者说,“去年价格协调会上协议涨幅1%~3%,一些企业涨价后,销量马上受到影响,最后导致企业没有坚持下去”。
这次价格协调会主角们对此又报以何种态度,常林市场部部长陈浙金的话道出了企业的心声:“企业的行为谁也无法预料,七家企业是否能联合起来倡议也是个未知数,对于企业来说利益最大化是经营的最终目标。其实从品牌企业来说,谁都希望产品价格能够往上涨,但是又面临市场竞争问题,价格上涨势必影响销量,企业只有在其中寻找平衡点。”
企业对于“优质优价”的倡议尚持观望态度,他们的顾虑不无道理,“即使在年会上七家企业达成了某种协议,但是如果一旦有人违规,到时候谁来判别?谁来处罚?谁来约束?”陈部长的疑问也是企业普遍关心的问题,“如果还采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手段,由一个强有力的约束部门做判官,那肯定是不现实的,企业的行为谁也无法约束。还是等到年会上看各家企业是什么意见”。
疑惑同样存在于价格协调的发起者,陈秘书长说“对于这个‘优质优价’倡议最后能不能实施,能实施到什么程度,我们也不确定,但是一定要把它作为企业今后的发展方向,通过七家名牌企业的倡议,最后能够在整个行业推广,变成行业总的指导方向,这可能需要一个过程,但我们还是对前景充满希望。”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