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麦莎”“海棠”之后,“泰利”又挟风裹雨接踵而至。一次次暴风骤雨,让许多城市忙于应急。人们注意到,在一些城市,雨量稍大一点,民居进水、街巷成河等水患就频频发生。权威人士认为,这种情况的发生,暴露出我国城市水系的功能退化。
“具有泄洪排涝重要功能的城市水系,不是目前城市中广泛采用的管道排水或防洪工程可以取代的。”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城市水系担当着蓄积雨洪、分流下渗、调节行洪、增补地下水资源、提高水蒸发量、缓解热岛效应等方面的功能,但是这些年来,由于水系遭到破坏,这些功能都不可挽回地衰退了。
仇保兴说,城市水系是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的生态系统,改造城市水系必须尊重自然、尊重当地历史文化、尊重普通百姓的长远利益。然而,国内不少城市在对城市水系进行改造时,采取了错误的方式,“肆无忌惮地向城市的生态之魂开刀”。他指出,对城市水系的错误“动刀”,主要表现为以下六种:
一是大量填埋城市的河、海、湖来造地、修路和盖房,成为一个普遍现象。这种错误的水系改造方式,致使许多城市优美的明河变成了暗渠,原来流动互通的水系变成了支离破碎的污水沟或者污水池,昔日流连忘返的独特环境变得十分平庸。现在,全国城市中90%的河道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50%以上的河道存在严重的污染。
二是将城市河道、江岸变成单纯的防洪工程。在许多地方,城市河道治理机械地执行“XX年一遇”一刀切的设计标准,简单地截弯取直,城市内部高大的防洪堤,严重地影响了原有的城市排水、交通系统和生态系统。如我国防洪堤防从解放初的9万公里,到20世纪70年代的11万公里,80年代的16万公里,直至目前的25万公里,造成堤线越来越长,堤身越来越高,相应的洪水位也越来越高,形成恶性循环。
三是纷纷为河道、湖泊做硬质驳岸和砌底。这样一种“二面光”或“三面光”的水工程建造模式,使得原有的自然河堤或土坝变成了钢筋混凝土或浆砌块石护岸,河道断面形式单一生硬,造成了水岸景观的千篇一律,水生态和历史文化景观的严重破坏。这些机械的错误的河道治理模式,不仅破坏了原来河道的综合功能,而且还会因难以清除淤积造成引洪不畅,导致一场暴雨就到处积水的弊端。
四是将城市污水处理系统过度集中。在我国一些城市,污水被集中起来通过污水干管送到十几公里以外的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处理后的中水再通过管网被运送回来,使得城市的污水处理系统非常不经济。
五是远距离调水冲污。一些城市调水工程的实施,往往不计生态成本和社会成本,动不动就是几百、上千公里,长距离的调水因为要防止水的渗漏、蒸发造成的损失,要保证沿岸的污水能够深度处理从而保证调水的水质,就需要消耗极大的管理成本、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
六是滥采地下水,改变了城郊湿地的生态功能,影响了湿地的生态效用。一块湿地的价值比相同面积的海洋高58倍,而湿地的功能被改变,将带来灭顶之灾,造成水生态和物种的衰退。无节制地抽取城市地下水,不仅使昔日的湿地迅速变成干涸的荒漠,而且也造成了大面积的地层沉陷。目前,全国已经出现区域性漏斗56个,地层沉陷的城市多达50多个。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