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5万平方米的生产场地到近200万平方米的工业园区,厦工已是今非昔比。目前一期工程已竣工投产,生产厂房建筑面积约25万平方米,具备年产装载机2万台、挖掘机2000台、叉车3000台、小型工程机械2000台、桥箱2万台套的生产能力。宽敞的厂房,笔直的通道,布局一新的流水线,科学完备的油气储运格局,特别是日产装载机70台的能力,让厦工轻松地站在了年产2万台装载机的门槛上。
这个有着50余年历史的老企业,从一个小机修厂起步,靠外协合作起家,以严格的质量控制和高效的部件供应组织管理,形成独特的核心能力。厦工模式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逐渐形成的,它的特点是在自身不具备强大的制造能力时,将相当一部分部件,以外协方式扩散至周边的相关企业,借助社会力量,迅速形成规模批量,成功进入整机市场。在市场初创阶段,厦工模式因地制宜,以松散的经济纽带连接起利益共同体,成本小,包袱轻,主机与配套风险共担,分享利润。与发达国家成熟的哑铃型企业模式相比,厦工模式将中间制造部分甩出去外协是很相近的,只是在核心技术的掌握与开发上,由于时代的局限及主客观原车存在着明显差距。与国内具有实力的同行相比,厦工模式更轻装简行,在市场低潮环境艰若的时期,较好地规避了风险,赢取了利润。 如今,厦工有了很好的生产条件,有了宽裕的场地,有了大规模生产的能力,也同时告别了厦工模式赖以存在前提。当去年上半年,厦工在极短的时间里,边生产、边建设完成了易地搬迁后,恐怕连厦工人自己都未能意识到,一个时代已经悄然终结,厦工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厦工如何打造自己的核心能力,提高技术水平,保持低成本优势,实现既定战略目标,这确实是一个重要课题。厦工模式正在经受转型的考验。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