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亿件中国衬衫才能换回一架波音飞机,这是“中国制造”的尴尬;一家公司生产的智能型港口机械即占据全球50%以上的市场,这是中国装备的荣光。眼下,中国“转身”的脚步已清晰可闻:从廉价的成本型制造中心向技术型制造中心艰难转型。
打造“极端”制造能力
国庆前夕,从伊朗萨汉德传来喜讯:当地32.5万千瓦空冷发电机组正式并网发电。这个“交钥匙”工程,从设计、建设到设备提供、安装,全由上海电气集团承担。当中方交出一把钥匙时,对方便拥有了一座电站。中国向世界成功输出电站设备的事实,有着丰富的信号内涵:中国开始从以消耗资源为特色、以廉价为比较优势的成本型制造中心,向以新型工业化为特征的技术型制造中心转型,有“工业母机”之称的现代装备制造业正是技术型“中国制造”的突破口和核心。
来自上海的最新消息说,日前我国最大规模、最新技术的火电设备机组--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的研制又取得重大进展:所有技术准备工作都已顺利完成,即将开工建造。首台机组将在2007年投产发电。
在世界发电设备领域,百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燃气轮机组和百万千瓦核电机组,并称三顶“皇冠”,而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又因其高技术性能和超大型,被尊为“皇冠上的明珠”,高热效比和节能是其最大优势。目前,全世界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尚不足10台,而上海电气集团在着手建造的就有4台。
业内人士说,这些只是在中国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背景下,上海竭力打造“极端”制造能力的缩影。所谓“极端”制造能力,即是制造特大、重型、超限的先进装备能力。在濒临东海的上海临港新城,两个月前刚开工的上海电气临港重型装备制造基地,就是旨在形成超大型装备的制造能力,成为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样板。上海重点推进10项具备全球一流水平和战略意义的装备技术,包括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火电技术、百万千瓦级核电的核岛和常规岛技术、大型船用曲轴技术,以及超大型数控机床技术等。2007年,基地一期建成,届时这里将成为百万千瓦级发电机组部件、核电设备、重型燃气轮机、百万千瓦级核电设备部件、75万伏以上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煤液化制油装置发生器等大型设备诞生地,一批批“巨无霸”将从这里启程,通过水陆两路被运往国内外市场。
上海市一位副市长说,这个基地建成后,将在国内外大规模现代装备制造领域处于“引领”地位,中国“极端”制造能力将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走向国际市场的“上海样板”
冲出廉价鞋、打火机之类“中国制造”的低端藩篱,中国发展高端装备业之路虽举步艰难,但越走越宽的趋势渐渐明晰。
今年出版的一期英国专业杂志《 World CargoNews》,在封面标题中“惊呼”:“ ZPMC(振华港机)尽收欧洲订单”。 振华港机的身份不只是一家上海的上市企业,而是全球港机行业的龙头老大,其制造的集装箱岸桥占据全球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从旧金山到新加坡,从阿姆斯特丹到迪拜,如今,在全球所有的重要港口,有着振华港机标志的大型集装箱起重机随处可见。即便在德国这个世界起重机设备的“故乡”,振华港机制造的双小车集装箱起重机也“占领”了汉堡港最先进的自动化码头。
这个90%的产品出口、年销售收入接近15亿美元的企业成了“中国装备”名副其实的“样本”。丹麦马斯基、荷兰鹿特丹ECT等世界著名码头公司纷纷将订单投向它。振华港机总经理管彤贤说,在欧洲,大型机电产品的准入门槛非常高,振华港机能敲开韩国、日本都没能打开的市场并站稳脚跟,关键决不仅仅因为成本低,还在于技术先进。这家公司自主开发的双40英尺集装箱岸边起重机,能一次吊起2个40英尺集装箱或者是4个标准集装箱,而它的世界同业一次只能吊起1个40英尺集装箱或2个标准集装箱,被称之为集装箱起重机发展史上的一大创举。
中国高端装备技不如人的历史正在悄悄改写。3年前,上海电气还是替跨国公司做贴牌的“打工仔”,而今,凭借其融会了技术和制造能力的优势,转变成了国内外一大批电站的总包商,向日本三菱重工、富士电机、英国哥达威等跨国企业发包发电机组部件的加工任务。在国际大型电站市场上,那些名声显赫的国际巨头反成了上海电气的分包商。这在国内装备制造业领域史无前例。“中国制造”并非注定是任人弯腰低头拣的“地摊货”,也完全可以是非得挺胸抬头才看得清的电站设备、超巴拿马型集装箱岸桥!
中国“转身”:成本型制造中心向技术型制造中心转型
一切可能尽在变中。尽管转型的步履艰难,但却是执著地迈出。上海、重庆、东三省这三大装备业制造基地重振旗鼓,率先“转身”,努力从成本型制造中心向技术型制造中心转型。
上海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临港装备产业基地和长兴岛船舶产业基地。在西南内地,重庆市规划在下一个五年“培育做强装备制造业” 。东北老工业基地更是将发展现代装备业作为振兴东北的切入口,目前沈阳市已有44种装备制造业产品在技术水平和市场份额上,居国内领先地位。几无例外,眼下诸多省市均将创新当作提升制造业能级的法宝。技术创新正是中国“转身”的源动力和希望所在。
“转身”也更有压力。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日前公布的《中国工业发展报告》指出,中国已有100多种工业制成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在国际分工中,大部分“中国制造”还处于加工环节,并且从发展趋势看,建立在廉价消耗土地、人力等资源和环境基础之上的“中国制造”的比较优势在递减。我国延续20多年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中国由成本性质的世界制造中心向技术性质的世界制造中心转变,是大势所趋;而提高装备工业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则是必由之路。
可喜的是,无论是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火电机组所体现的“极端”制造能力,还是打进国际市场的振华港机的“样板”力量,恰恰说明:现代装备业为中国“转身”找到了一条艰难但却卓有实效的通途。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