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是收获的季节,从陕西柴油机重工有限公司再次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该公司今年前三季度出产柴油机首次超过100台,手持各类生产合同23亿多元,其中柴油机订单突破430台。这些指标,均创建厂50多年来的最高纪录。
说起公司近年来的发展变化,许多陕柴重工的职工这样说:“与前几年的公司没活干相比,如今加班加点活都干不完,用户都上门来订柴油机,今昔真是两重天!”
谈到陕柴重工快速发展的秘诀时,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宫惠明告诉记者,这主要得益于公司以市场为导向,加快新产品开发,优化产品结构,转变生产模式,积极调整思路,以变应变。
咬定新品不放松。要获得市场认可,过硬的产品是关键。几年来,陕柴重工加大科研力度,开展工艺攻关,走引进和自主开发相结合的路子,迅速完成了引进法国热机协会的16PA6STC机、德国MTU956机的国产化研制工作,并相继开发了捣固机、拦焦机、射孔枪等一批民品。科研任务的顺利完成和新产品的不断开发,使陕柴重工的产品由最初的3个品种发展到梯次分明、规格齐全的8大系列30多个品种,为公司赢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多种渠道留人才。稳定的科技人员队伍,是企业科技创新、开发新产品的保障。陕柴重工采取各种措施,用待遇留人、事业留人。公司有三大技术部门——设计所、工艺所和铸研所,这里的工程技术人员不仅每月可以拿到特殊津贴,公司还在住房分配、工资升级等方面对他们给予政策倾斜。在重要岗位上,公司敢于起用年轻人,放手让他们处理和解决各种复杂问题。在设计所从事新品研发的何大勇今年31岁,他告诉记者,公司营造的让人才发挥所长、提高技能的良好环境是他最为看重的。他来公司的第二年,领导就让他独立设计了一个零部件,该次设计的成功使他感觉到自身的价值。一些重要的实验,公司也让他全程参与,这使他的技术水平迅速提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正因为有了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环境,现在公司技术人员的流失越来越少,有的人离开公司后又再次回来。
奖罚分明重激励。2003年“非典”期间,因外国工程师不能来华解决问题,导致产品交货延期。虽然这是由于人力难以抗拒的因素造成的,但公司领导每人扣罚工资的40%,其他相关人员按照责任轻重层层扣罚。由于处罚先从领导开刀,企业一改过去生产中有章不循、推脱责任的情况,生产面貌焕然一新。公司每年还设立几十万元的奖励基金,对提前、超额完成任务的员工进行奖励。奖罚分明、层层落实,职工的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
随着国际航运业的快速发展,国内造船市场空前繁荣,船舶动力需求迅猛增加。陕柴重工紧跟世界造船市场发展方向,把握我国造船市场实际需求,及时转变经营观念,调整产品结构,在民用柴油机的更新换代上下功夫,把营销目光投向日益增多的民营造船上。2004年,公司相继推出了多型船用主机,迅速占领了2500至4500千瓦民船主机市场,并成为国内支线船舶中速主机最大的供应商。
为实现长远发展,陕柴重工立足军品、做大民品,着眼船用辅机市场的巨大潜力,确定了由主营船用主机向主辅机兼营实现战略转变的发展思路。公司与世界著名的MANB&W公司携手合作,引进了四型柴油机专利技术,并充分利用自身的科研生产优势,全面展开了国产化研制工作。不到一年时间,公司签订船用辅机合同百余台,占公司柴油机生产合同总额的10%以上,船用辅机已经成为陕柴重工进一步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经营形势的持续好转,给陕柴重工的生产带来空前的压力。面对市场总量的急剧扩张,公司转变生产模式,加快产能调整,持续开展生产效率改进活动。他们按照专业化、模块化的生产方式,以提高生产效率为重点,以工艺流程再造、技术改造及资源调整为突破口,对总装试验、机械加工等关键工序进行改造,强化了机身、缸盖、缸套等关键件、主要件生产线生产能力。同时拓宽生产协作体系,加大配套件供应商资源培育力度,目前,柴油机2000多种零部件中已有1800多种扩散到西安、咸阳等省内数十家企业进行生产。这一举措不但带动了周边相关产业链的形成,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而且逐步形成了“小核心、大协作”的生产格局,促进了工厂生产模式的根本性转变,生产经营呈现出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势态。今年1至9月份,公司完成各型柴油机100台、257444千瓦,是去年同期的221%,实现工业总产值69028万元,同比增长135%,实现工业增加值16987万元,同比增长149.9%。预计全年将完成工业总产值超过8亿元,完成各型柴油机150台。同时形成了军机、民机、辅机、核电站应急机组和陆用电站五点支撑的市场格局。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