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北京。在科技部的报告厅里,一场关于中国汽车产业如何自主创新、如何走上强盛之路的讨论在这里热烈地展开。这是一个在中国汽车界讨论了多年却仍未理出清晰头绪的"老话题",科技部以"吉利现象---中国民族汽车工业发展道路研讨会"的形式,把它重新摆在了诸多重量级的官员、行业老专家面前。国家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国家科技部专职委员陈祖涛,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原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陆燕荪,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郭孔辉,北京大学路风教授,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以及来自国务院、科技部、国家发改委的相关人士参加了这场长达三个半小时的讨论。
自主决定产业地位
在研讨会上,李书福再次重申了吉利要"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的理念,并向参会人士展示了吉利在8年多的时间里自主研发出的发动机、变速箱以及十多款车型。看到吉利从经济型小轿车发展到中级轿车领域的系列产品,参会人士都感到非常振奋,同时也围绕中国汽车工业自主研发能力的建设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郭孔辉院士赞同奇瑞、吉利等企业"从简单做起,从低端做起"的技术发展路线。他形象地说:"就像小孩学走路一样,先要学会站,站好了才会走,走好了才会跑,然后才可以和人家竞赛;也像学书法,要先学临帖,临好了再学楷书,能够''行云流水''了才有行书、草书,然后才能自成一格。"郭孔辉院士指出,中国并不富裕,能源匮乏且人口相对密集,因此我国的汽车工业应该从经济型车做起,这不仅符合可持续发展观,也符合我们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从经济型车开始,逐渐把我们的筋骨练硬朗了,然后再进入中档、高档等技术水平高的领域,我们一定可以慢慢地赶上。"郭孔辉说。
陈祖涛委员也一直密切关注吉利的发展,他肯定地说:"民营企业能够做大事。"回顾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陈老感触良多:"这条路我们走得很艰苦。我们这一代人走了40年,才从1953年到1994年的40年间达到产销100万辆,改革开放后到2004年只用了10年时间中国汽车就增长了300万辆,现在又突破500万辆,跃居到世界前列。"
在肯定引进外资对中国汽车产业促进作用的同时,陈老也深刻地反思:"通过合资,我们赢得了二三十年的时间,但是走到今天,就不应该再走依靠外资的道路了,应该强调自主开发,尤其是小轿车的自主研发已经到了关键时刻。"
路风教授在发言中也表示,中国汽车市场的模式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这种转变是中国的自主开发企业所推动的,同时也是自主开发的中国汽车工业能够成熟起来的希望。路风教授说:"在转变过程中,汽车市场的''中国特色''会越来越明显。中国市场总的特点是由于收入水平低下,因而存在许多低端客户。在这种情况下,自主开发企业既扩大了这个市场的需求,同时随着自身研发水平能力的提高,逐渐能够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要。"
路风教授还乐观地预言,吉利、奇瑞这些自主开发的企业虽然是从边缘角度进入市场,但是随着市场的转变,边缘市场会成为中国未来的主流市场;只要抓住这样的市场,边缘企业也就会成为未来的主流企业。
竞争呼唤公平环境自主创新亟需政策保障
从生产摩托车到生产轿车,从没有生产许可证到获权生产,吉利走过的道路格外崎岖坎坷。而对于这个国内前10家汽车企业中惟一的民营企业,吉利等自主开发企业在诸多方面所承受的压力也引起了参会人士的普遍关注。
老领导陆燕荪快人快语:"汽车工业本来就是一个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行业,与其他机电行业不同,汽车产业又是我国的支柱产业,想要深入、持续地发展,必须先要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还要得到政府明确的扶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研究部研究室主任李志军也在发言中说,民营的机制使吉利有了技术创新的动力,使之成为创新的主体、技术开发的主体,但是政府应该为不同类型、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他认为,民营企业和合资企业并没有站在同样的起跑线上,也不是在公平的竞争环境下发展,这样对民营企业的发展不利,对中国民族工业的长远发展更不利。李志军建议说,在WTO规则中,允许政府对行业共性技术的开发和竞争前的研究开发给予支持,我们的政府部门应该为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提供更多的帮助。
虽然参会人士都认为,中国自主研发企业未来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但是他们更肯定的是,自主创新是中国汽车企业获得核心竞争能力的惟一途径,是中国汽车工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机遇。正如郭孔辉教授所说:"我从奇瑞、华菱、吉利这些自主开发企业身上看到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希望,他们是沿着引进、消化、创新的道路在走;只有这样,中国的汽车工业才能具备真正的竞争能力。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