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工业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但看着一些重大技术装备的关键技术掌握在外国企业的手里,看着许多重点工程的装备要到国外购买,看着一些行业的发展亟待装备制造业的支援而我们又无能为力,我们的企业都忧心忡忡。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出现较大的差距,与国家政策有关,有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而企业自主开发能力薄弱、总体竞争力不强也是一个很大的因素。装备制造业的振兴,企业责无旁贷。
国有大企业是装备制造业振兴的中坚力量 建国初期,国家调集了科研和生产的骨干,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集中财力物力,组成了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第一方阵,为民族工业的起步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装备基础。在服务国家经济建设的过程中,企业的科研生产不断提高。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我国对科研和生产体系进行了调整。除了一些承担基础研究课题的院所外,主要进行产品研究的科研单位并入大企业集团。也就是说,我们国家几十年积累起来的科研成果、测试设备、技术人才,都已经纳入大企业集团。目前我国大型装备制造企业的科研实力与建国初期已经是不可同日而语。每一个大企业集团都在自己服务的领域长期精心耕耘,掌握这个行业的技术状态,了解本行业发展的方向,跟踪着国际上知名企业的研发动向。对市场、对用户,大企业集团同样有比一般企业更深的体会,他们通过自己的销售渠道、情报系统,会更清楚市场最需要什么、用户迫切需要解决什么问题等。毫无疑问,在振兴装备制造业的工程中,大企业集团义不容辞。 作为装备制造业基地的辽宁,就已经提出了“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立足于现有基础,瞄准国际先进水平,以装备中国乃至装备世界为己任”的指导思想;在上海电气集团、东方电气集团等大企业的发展蓝图中,也出现了“增加研发投入,吸引和培养研发人才”的文字;在与沈阳机床集团、中国重型汽车集团、保定天威集团领导的交谈中,我们都感受到他们提高企业的自主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取得突破的决心和信心。 民营企业必将成为振兴装备制造业的生力军 改革开放以来,一大批新生力量迅速崛起,他们将是装备制造业振兴的生力军。在江苏、浙江、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有关部门都把装备制造业作为支柱产业,加大力度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从而出现了像万向集团、正泰电器、远东电缆等一批实力很强的民营企业,在汽车零部件、高低压电器、电线电缆,甚至高档数控机床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对发展装备制造业既有积极性主动性又有经济基础,而且储备了一批人才。 在“神舟”六号发射升空后三小时,江苏光洋轴承有限公司的总经理给编辑部打来电话,说虽然没有为这个航天工程出力,但随时准备为各行业提供高精度高质量的产品。公司已经拨出一笔资金,组成了8人攻关小组,专门研究长寿命轴承,缩短与国际知名企业的技术差距。泰星减速机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也来电说,企业已经做了大量技术准备,以后只要国家重点工程需要,他们会不计成本随时研制出高性能的产品。从这两家同在江苏、相距不到100公里的企业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成千上万家具备一定技术和经济实力的中小民营企业,已经做好了振兴装备制造业的准备工作,正整装待发。通过振兴装备制造业寻找企业的发展道路 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加上我们一些企业的产品结构不适合用户的需求,最近几年,装备制造业确实有很多企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因此也有一些人认为,我们现在还在为吃饭问题、为生存问题发愁,振兴装备制造业的大事目前尚无能为力。 大量事实证明,我们装备制造业的所有行业,绝对没有不景气的行业,只有不景气的企业。企业陷入困境的原因,几乎都是产品竞争力不行,企业效益不好,职工的精神不振。因此,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外国企业蚕食本该是我们的市场,有些行业的企业几近全军覆没。 我们的用户为什么要花几倍于自己产品的价格去购买国外的产品?那是因为我们的产品在可靠性、质量、性能以及服务上,没有满足它们的需要!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我们在很多领域进行了合资合作,但通过这种方式掌握了核心技术的凤毛麟角。我们这两年不怎么提国产化了,认为世界大同了,市场共享了。就是前几年80%、90%的国产化,真正关键的、赚钱的还就是那没有国产化的20%、10%。有的企业为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也常常采用经济激励政策,但很多时候收效甚微,真正起到作用的并不多。 再看看已经摆脱困境,或者已经走向正常发展轨道的企业。当初在困难的时候,就是咬紧牙关,在产品结构的调整上,在产品技术性能的提高上,在新产品开发的力度上,不断超越自己超越对手。有了这些,加上国家的政策支持,就有了客户,就有了市场,就有了振兴的基础。 因此,我们应该将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进程,作为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增加技术含量、掌握核心技术的机会。同时,激发广大职工的热情,号召科技人员在振兴装备制造业的征程中建功立业,这是企业凝聚民心、摆脱困境的惟一办法,也是振兴装备制造业必由之路。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