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大势已定的2005年还剩下最后的两个月。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正在筹备之中。之前公布的中国三季度统计数字,9.5%的高增长,2%的低通胀,令人欣慰。用中国社科院经济所所长刘树成的话说是"中国经济正按宏观调控的预期目的行进"。而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依然高达27.7%的增长率,却又让不少研究者忧心忡忡。
两大因素决定中国式调控在我国市场机制、产业体系完备之前,中国式"宏观调控"在调控范围、调控频率上,都可能会比西方国家更为宽泛、更为密集,调控难度也更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指出,这种调控的实质是:既要向前走,又要时刻保持平衡,同时还必须分清哪些政府可以调控,哪些则必须留给市场。只要明年经济运行中仍存在无法通过市场力量恢复的结构失衡或短期波动,就会延续中国式的宏观调控;只要目前仍在进行的宏观调控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就会延续中国式的宏观调控。
仍要"调控",仍要"防止反弹"、地方投资冲动再次反弹,表明导致投资过热的体制性因素并未消除"。针对此,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郭克莎指出:"明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地方会有很多待上马项目,再加上此前被抑制住的投资冲动和停建缓建项目,如果明年放松对投资的调控,后果可想而知。""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继续防止投资反弹,仍是明年的政策调控取向"。
明年的工作重心不在短期刘树成研究员指出:"通过宏观调控,中国经济增速正在从适度增长区间的上限区域(9.6%~9.9%),向适度增长区间的中线区域(9%~9.5%)合理回归。"短期失衡渐渐缓解,使政府可以腾出手来解决那些棘手而迫切的中长期难题,从这个意义上讲,2006年对于解决长期困扰中国经济的深层次问题是个机遇。
张立群说:"明年的工作重心不在短期,而在中长期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明年比较急切同时又难以一蹴而就的问题有四个:一是投资比例过高,与消费比例严重失衡。1~9月我国投资占GDP比重约为46%,而美国一般是10%左右;1~9月我国的消费占GDP的43%左右,而发达国家一般在60%以上。二是中国经济对外需倚重过多,内外需比例严重失衡。三是"三农"问题。去今两年出台的一系列惠农政策,使农村形势有了改善。但"打铁要趁热",明年在这方面的政策举措不能松。四是能源安全和资源原材料的可持续利用问题。日前国家发改委已就此发出通知,将能源原材料的价格改革列为明年工作重点。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