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时间目前还没有具体定下来”,龙工(上海)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企划科一位张姓女士对记者说。
近日,中国龙工控股发出声明表示,鉴于近日市场环境疲弱,该公司宣布暂缓其上市计划。龙工原计划于11月3日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但上市计划暂缓并不会改变公司未来发展计划。至此,在前不久公布的胡润2005年百富榜上,以17亿元总资产列97位的中国龙工集团董事长李新炎和龙工一并,又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
龙工快速成长的轨迹
从1993年龙工进入工程机械行业领域,到现在跻身中国装载机行业前三名,作为一个“年轻”的民营企业,龙工向来以快速发展闻名业界。
1993年,李新炎投资1600万元在龙岩创建福建省龙岩工程机械厂,当时年生产装载机只有80台。经过10余年的发展,龙工的产销规模平均年增幅为56%,到2004年已拥有总资产16亿元,年产销超过1.2万台,销售额达到23.6亿元。
伴随着全行业快速发展,龙工的增长势头还在继续。
“估计今年销售将达1.5万台,纯利将达到2.25亿元。” 中国龙工董事局主席李新炎向外界宣称。
去年龙工全年的净利润为1.32亿元,到今年上半年龙工实现收入为15.07亿元,盈利为1.4亿元,已经超过去年全年。公司预计今年全年的利润总额将实现64%的增长,同另外两个主要竞争对手厦工和柳工今年上半年净利润降幅都在30%以上相比,这一上佳表现在全行业来说也为数不多。
目前龙工分别以上海松江工业区及福建龙岩市为生产基地,主体企业为龙工(上海)机械制造有限公司、龙工(上海)桥箱有限公司、龙工(福建)机械有限公司和福建龙岩龙工机械配件有限公司等全资子公司。 上市
“上市对龙工的发展无疑会起到不小的助推作用。”业内人士分析。
资料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龙工为若干销售代理提供1.62亿元担保,一年内到期贷款为5.9亿元。因而中国龙工在招股说明书中表示,这次所筹集的资金主要用于偿还现有短期贷款,另外还将用于研发产品、扩充产能以及加强营销网络和拓展海外市场等。
李新炎向外界宣布,集团目前以内部增长为主,未来亦会考虑内地及海外并购,但目前还没有具体计划。他认为,内地装载机市场发展迅速,市场销量由1997年前的1.7万台,增至去年逾9万台,他相信市场仍有发展空间。
据龙工有关人士透露,龙工明年的产量将增至1.8万台,并计划扩张上海及福建的厂房,预期2008年产能可达到2.6万台;而压路机及挖掘机2007年产能将分别达1000台,未来数年将继续研发与工程基建相关的产品。
龙工这一系列的动作,使得它的发展前景给人无限遐想的空间。在竞争日益激烈的装载机市场,龙工快速成长的原因是什么?
行业竞争格局是否有影响
目前装载机行业处于产能过剩的尴尬境地,“整个行业的产能是15万台,而销售额是10万台,”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顾问朱章源分析当前的形势时说道,“这一问题将会在今后较长时间内存在。”
产能过剩导致“价格战”愈演愈烈,加上原材料价格巨幅飙升,配套件的价格上涨,行业的盈利能力受到严重威胁。“干多了反而赚少了”被行业内人士反复提起。
行业发展已经到了非进行价值提升不可的阶段。
在今天的市场竞争形势下,除了在产品质量、可靠性、服务等方面比拼外,无形资产的较量是另一场看不见的战争。
就像每次都能敏锐地捕捉到机遇,把握机遇,并在每一次大变革中求得更大发展一样,这一次,龙工在自己发展历史中又写上了重重的一笔。“龙工上市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其品牌影响力的提高。”业内专家如是说。
事实上,在中国装载机产销量前10名的企业中,除龙工以外的一些企业仍然或多或少地担负着计划经济时期“企业办社会”的福利性职能,社会负担比较沉重,而龙工却没有这方面的困惑。
“民营企业的机制很灵活,从成本控制到销售策略,从技术改造到选择投资都比较灵活”,相信业界人士的分析可以作为我们探究龙工快速发展原因的总结。
除此之外,“龙工的各方面工作做得很细,无论是质量控制还是技术改造。” 产运协会秘书长看似笼统的一句话,用在专注自身改造而很少对外宣传的龙工身上似乎也能说明一些问题。
龙工上市是否会对行业的竞争格局产生影响?“龙工在装载机行业老三的位置上已经待了很长时间了,”业内分析人士说,“目前来讲,装载机行业的竞争水平相差都不是很大,龙工和排名第二的厦工的差距已经很小,但排名第一的柳工由于拥有长期积累下的技术优势在短期内很难被超越。”
“行业里产销量排在前8位的大部分厂家都已经上市,上市可以降低龙工的资产负债率,但也未必能够扩大他的融资渠道,我想短期内不会对整个行业的格局产生影响。”这位人士补充。
不管外界评价如何,龙工这列火车正沿着自己预定的轨道全速行驶。
去年龙工在中国装载机市场的占有率为14%,这一数字到今年上半年已经发展为15.6%,龙工表示,到2008年市场份额可增至2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