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协会常务理事大会,以及开到第四届的行业发展高层论坛2005年11月25日在厦门举行。此次论坛可圈可点处颇多,一大特点是会议备受业内重视,各大掌门纷纷亮相,企业一把手出场率创新高。另一大特点是论出了水平,议出了成效———首度提出警惕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生态系统被破坏的观点。
企业也是具有生命的物体。而在一个行业群落的生态系统当中,各种因素互相制约而达到的相对稳定平衡至关重要。工程机械行业正在感到其生态系统的不平衡,比如跨国公司新近对这个行业排头兵企业的积极购并,令行业竞争格局蒙上一层阴影;再如产业链上游涨价等对利润的挤压,造成多数企业增产不增收,等等。因此,论坛就行业普遍关注的热点进行了高质量的探讨。 协会理事长韩学松开宗明义 这次会议的主题是“振兴民族品牌、发展循环经济”。他说:历史告诉我们,一个没有自己品牌的行业,将是一个被人蚕食和瓜分的行业。他还列举了国家工程机械检测中心统计的平均无故障时间,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指出“我国工程机械的可靠性、耐久性、平均无故障时间亟待提高。否则,振兴工程机械民族品牌将是句空话。”韩理事长发言之后,行业三强徐工、厦工、柳工三位“王”姓老总先后发言,仿佛约好了一样,他们都紧扣品牌主题直抒胸臆。 三“王”论剑争说品牌抱负 王民:民族品牌徐工董事长王民是本次论坛备受关注的老总之一。一个月前,他们刚刚与全球著名的私募基金凯雷投资集团签署了并购协议,在行业内引起高度关注。一向低调的王民此次高调参会,并在论坛上发表了极具个性的“感恩节”演说。 他说,我们这个行业有企业2000多家,国内市场一年1000亿元,但一半是国外品牌。我们的职责是守住国土,开拓国际。徐工今年业绩喜忧参半,明年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作为一个有着25000多人在册、自身承受着体制及机制上沉重压力与负担的国有企业,徐工的改制有着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迫切需要。能够举起杠铃并放下,叫举重;而举起杠铃放不下来,叫负重。徐工引资改制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保留自己的品牌,用人家资本市场的钱,打造中国徐工的品牌,何乐而不为?! 王民还就当日是西方的感恩节做了个比喻,向业内的朋友和领导对徐工的关注与理解,表示了感谢。徐工在工程机械行业以其170亿元的年营业额位列榜首,它的去留兴衰对行业竞争格局影响巨大,王民以此向同行示好亦有道理。 王昆东:自主品牌厦工作为此次论坛东道主,老总王昆东的发言显然是做了精心准备的。他说,在我国装备制造业中,经过几十年打拼,出现了不少令国人为之自豪的民族品牌,工程机械行业就有徐工、柳工、厦工、三一等。这些自主品牌是一笔十分宝贵的财富。民族品牌生于本土,长于本土,扎根于本土,经历了激烈的市场竞争的洗礼,具有独特的价值和不可替代的优势,在当前仍然是我们向世界知名品牌叫板的本钱。就拿我们装载机的民族品牌来说,在跨国公司强势品牌的重重包围之下,不仅能够顽强地生存下来、发展壮大,而且长期牢牢控制了国内90%以上的市场份额,以行业的整体力量成功地筑起了抵御跨国公司品牌进入的防线。最近几年来,我们的国产装载机品牌以过硬的品质和出色的性价比优势,在国际市场上不断打开局面。这说明中国工程机械的自主品牌具有相当强的竞争实力。因此,我们有信心在这个基础上,积极实施名牌战略。一方面通过自主创新,增加品牌的技术含量,另一方面要通过提高营销水平和服务质量,提升品牌知名度,进而打造成世界级品牌,在国际市场上和跨国公司的知名品牌进行正面较量。 王昆东同时提出了维护产业安全的建议,他说,国家应加快产业安全方面的立法,制定关于维护产业安全的政策法规,提高外资进入关键行业的门槛,建立国家对外资控制行业资产的审查机制,切实维护国内关键产业的安全。特别是跨国公司对我们行业排头兵企业的并购活动,要严格把关,划定合作底线,确保中方在合资企业中的话语权,将行业发展的主动权和控制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王昆东的发言涉及到行业的一个敏感话题,既跨国公司并购排头兵企业的问题,也是行业生态系统欲保持良好状态所面临的一大考验。 王晓华:国际品牌柳工今年势头良好,销售收入、利润、市场占有率、人均劳动生产率等主要经济指标都在装载机行业位居第一,其品牌知名度、认知度和美誉度都稳居行业前列。老总王晓华抱病参会,他的书面发言显示了柳工的抱负:“打造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第一个国际品牌。”他说:“把柳工这一中国原生的工程机械品牌推向国际,并将其打造成为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烙印的国际品牌,这是中国工程机械民族品牌质的升华。 “多年来中国的工程机械产业,将来自外部的强大压力,演化成强大的企业自主开发原动力,通过学习、模仿、创新,我们在培养技能娴熟各类设计人员的同时,不断积累提炼自己的经验。足够的‘经验’已经让我们可以制造出价格很便宜,并可以与国际工程机械相媲美的产品。但是,这几年,中国工程机械行业虽得益于中国宏观经济的拉动,生产规模以惊人的速度得到扩张,面对国际工程机械跨国公司的步步紧逼,我们并没有彻底摆脱随时可能被‘吞并’的窘境。 “问题出在哪里,柳工以自身的发展经验得出的结论是:问题出在品牌上。 “柳工意识到,要始终成为行业的领跑者,保持强势地位,就必须置身于全球市场思考问题,必须在全球范围内更大和更深层次上开放自己,进军并立足国际市场,才能拓展出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而其根本就是要打造自身的完整品牌,拥有一定的实力及核心竞争力。 “面对来自国内外工程机械市场激烈竞争的压力,特别是在国际市场上,领先半个世纪的国际工程机械跨国巨头的重重包围,柳工意识到打造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第一个国际品牌,这是一条漫长的道路,需要我们有坚定的目标、顽强的毅力、聪明的才智和足够的耐心。” “悲惨增长”却道利润转移 威胁工程机械行业生态体系的另一忧患来自产业链的挤压。工程机械企业一段时间以来,陷入“悲惨增长”的泥潭中,增产不增收,特别是装载机行业,据有关统计显示,中国装载机市场的销量从2000年的23035台增长到2004年的98301台,今年估计仍会创新高,但利润却从2000年的5.73%下降到2004年的4.78%,今年的赢利情况则更加严峻。 悲惨增长,是经济学词汇,来自西方。说的是由于技术进步和同类厂商增加,使行业中的企业普遍出现“悲惨增长”。中国企业体会到的“悲惨增长”有所不同,是由于上游的利润劫持了下游的利润造成的,我们称之为“非典型悲增”。在与一些企业领导交流中,他们甚至反映产业链下端的流通领域也在“劫持”利润。 面对影响行业良好生态环境的问题,协会站出来做了一系列有效的工作。他们祭出的第一个撒手锏是优质优价倡议书。在《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厦门共赢宣言》中,他们向全行业提出倡议:抓住历史机遇,加快海外市场拓展步伐;注重产品品质,共同维护中国制造的声誉;建立价格协调机制,坚决杜绝低价倾销;注重市场拓展策略,逐步完善销售和服务网络。倡议书的核心观点是优质优价,有序竞争,谋求共赢。有信息表明,虽然行业协会牵头,做关于类似价格同盟的议定,工程机械行业协会不是第一个,在行业内也不是第一次,但这一次大家对它所抱的期望较其他更高一些,对其认同较过去也更一致了些。
第二个撒手锏是针对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的。这次论坛上,特地安排了一位院长级的专家———刘世参教授,做了题为“发展再制造工程,构建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报告。理事长韩学松专门对此进行了说明:对于工程机械行业,除与其他行业相同的要注重能源、原材料、水资源等的低消耗、动力的低排放、整机的低噪音以及高效率外,还有行业特征。在实现“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中,有更多的工作要做,也有更大的空间发展。产品报废后零部件的可回收、易分解、能再生,以及在加工和使用过程中选用对环境无害的材料、可降解的液压油及水基油漆等,都值得研究和探讨。 在本文即将结束时,必须提到北大政府管理学院的路风教授,关于“中国工程机械行业要关注和保持良好的产业生态体系”的观点,是路教授在会上发言中首次提出的。路风教授已经持续关注中国装备工业和工程机械行业一段时间了,他不同于我们习见的走穴经济学家(加上学者),而是注重调研,深入企业,将理论研究建立在大量的实例之上。因此当他提出“保持良好的产业生态系统的重要一点,就是不能让跨国公司把这个行业的排头兵企业,以非常廉价和优惠的方式收购”时,得到与会企业代表的热烈反应,纷纷举手发言,表示赞同。使第四届中国工程机械发展高层论坛给所有与会者以鲜明生动的印象,其影响并将长久作用于这个行业。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