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5年9月6日下午闭幕的中欧(沈阳)经贸高层会议上了解到,在制造业发展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正在成为优势,吸引和承接欧洲高成本的制造业加速向中国转移。
资料表明,中国已迅速发展成为制造业大国,仅次于德国,居世界第四位。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在专题演讲中说,制造业在中国以超过GDP的速度增长,成为中国最大的产业部门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上交税金、从业人口占全部工业的90%,出口占全国外贸出口的91.2%,是出口的重要力量。 据了解,中国的制造业分为三类:一类是轻纺工业,包括食品、饮料、烟草加工、服装、纺织、皮革、木材加工、家具、印刷等,占我国制造业比重为30.2%。一类为资源加工工业,包括石油化工、化学纤维、医药制造业、橡胶、塑料、黑色金属等,占33%。还有一类为机械、电子制造业,其中包括机床、专用设备、交通运输工具、机械设备、电子通讯设备、仪器等,约占35.5%。 德国工业联合会董事会成员约根·赫雷乌斯在本次高层会议上说,德国与中国都是制造业大国,但德国制造业水平虽高却面临制造成本高的难题,急需进行产业转移。 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制造业和外国先进水平相比差距很大。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每人/年3.8万元,是美国和日本的4%,德国的5.5%,即人均劳动生产率低,主要从事低端产业。中国出口的机电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 徐匡迪认为,中国的装备制造业是在承接国外产业中发展起来的。中国企业很大程度上希望欧盟国家把先进的工业技术能够和中国的市场、资源相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 与会专家认为,中国制造业要快速发展,必须承接欧洲先进制造业的转移,坚持对外开放,将其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之中。同时加大国内研发力量,努力提高集成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中国制造业从中低端产品加工厂向高附加值产品生产基地转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