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2月6日,临沂市沂河河畔的刘家道口枢纽工程和南四湖东畔的湖东堤工程同时鸣响开工礼炮,这意味着,继34年前开始的一期工程宣告完工后,山东省治淮东调南下续建工程又开始全面启动,山东省将再用4年时间,到2009年彻底驯服肆虐在沂沭泗河畔的“刁龙”。
山东省水利厅厅长宋继峰先生表示,续建工程完工后,可从根本上解决沂沭泗洪水的出路,使其入河畅流、归海有路。不仅可基本解除对鲁南鲁西南地区3000多万人口、3020个规模以上工矿企业的洪涝威胁,还将促进山东省实现从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的转变,使洪水成为“服从指挥调度”的宝贵资源。
“刁龙”肆虐数百年
“要说‘东调南下’的意义,首先得从鲁南、苏北平原几百年来洪涝灾害频繁的历史说起。而东调南下工程,正是国家为解决鲁南、鲁西南、苏北地区洪涝灾害而实施的重点防洪工程,也是国家治淮骨干工程。”省治淮东调南下工程指挥部总工程师米女士首先向记者强调工程“背景”。
据介绍,自12世纪起,由于黄河南侵,淤塞河道,山东省沂沭泗河流域水旱灾害频繁。据史料记载,仅1368年至1948年的580年中,该流域发生大水灾340次,旱灾近300次,小涝小旱不计其数。
以沂河为例,在东调南下工程建成前,每年汛期洪水大流量下泄,堤防塌岸现象非常普遍,两岸农田房屋经常被淹。单是每年为抢工抢险投入的人力、物力,耗资都过千万元。以南四湖为例,1957年的一场特大洪水,平均水位高达35.5米,洪水四处漫溢,损失难以估量。
“东调南下”疏洪水
1971年,为彻底解决沂沭泗河水系出路,国务院制定了沂沭泗地区防洪规划,即东调南下工程总体规划。
山东省水利厅厅长宋继峰告诉记者,东调南下其实是“东调”、“南下”两部分的总称。具体讲就是:扩大沂河、沭河、新沂河、新沭河入海水道,使沂沭河中上游80%的洪水就近东调入海(即“东调”),从而减轻骆马湖、新沂河行洪负担,腾出部分蓄排库容,接纳南四湖洪水,使南四湖洪水顺利南下(即“南下”),以解决鲁南、鲁西南、苏北地区的洪涝灾害问题。
根据国家统一部署,山东省的东调南下工程共分为两期。前不久刚刚宣告基本完工的是一期工程,1971年开工,总投资12.2477亿元,按20年一遇防洪标准建设。首先解决的是防洪体系中洪水出路不畅以及堤防险工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沂沭泗流域的洪涝灾害。而12月6日全面开工的续建工程则重在提高防洪标准、蓄排能力,让洪水可蓄、可排、可调,最大限度地趋利避害。
据悉,东调南下续建工程总投资40亿元,防洪标准从一期工程的2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预计2009年底基本完工。
据介绍,南四湖入湖河流有53条,大多是源短流急,暴涨暴落。每年汛期,近30亿立方米的洪水南泄,从我省白白流走。而另一方面,山东省水资源严重匮乏,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六分之一,供需缺口很大。此次,湖东堤在一期已实施45公里的基础上,将再续建近60公里,从而使南四湖的蓄排能力进一步加大,成为山东省境内难得的特大水库。
“试想,届时如果我们能在汛期多蓄10%-20%的洪水,对缺水严重的山东是多么珍贵。”几十年来一直从事东调南下工程的米总工程师如是感叹。
“比如,2001年汛期淮河中下游地区大旱,山东省‘引沂济淮’成功将沂河8亿多立方米水资源调入洪泽湖。所以,东调南下不仅是建国以来国家投资最多、规模最大、工期最长的防洪除涝工程,还是一个除害兴利兼顾、将洪水资源化的现代化综合水利工程。”山东省水利厅副厅长刘勇毅举例说。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