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相对2004年而言,2005年起重机行业总销量明显收缩,但销量增幅走势已经步入正常轨道。
国内起重机行业在经历了2005年年初销量大幅下跌后,从3月份开始,销量及销售收入同比下降幅度逐月回升。而对行业6家企业月度数据的分析表明,2005年3~5月份,行业销量及销售收入同比增幅骤然回暖,但到了6月份却突然大幅下滑,销量及销售收入同比增幅回落近16%。7月底,行业报表的显示再次出人意料,上述两项数据的同比增幅上涨了33%。由于起重机行业受宏观调控影响相对滞后,2004年4月启动的宏观调控直至7月份才对起重机行业产生影响,造成该月份行业销量大幅下挫,形成较低基数,以至于表现在2005年7月销量增幅上涨势头显著。 长期以来,国内起重机行业在增长高速且竞争相对平稳的环境下,去年宏观调控紧缩的猛然刺激,使国内起重机行业呈现出不同于工程机械其它子行业的两极化发展态势:
一是大吨位产品逐步实现系列化。自2002年之后的高速发展,使徐工、徐重等有实力的企业既实现了产能规模的高速扩张,又在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制上实现了重大突破,国产工程起重机在全路面起重机、大吨位汽车起重机和履带式起重机等产品上均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起重机行业呈现出喜人的良性竞争格局:先是徐工、徐重推出130吨级、160吨级、200吨级型谱的百吨级以上全路面起重机系列产品,并相继销售,紧接着行业其它厂家也开始投入资金和研发力量对全路面高端技术进行攻关;在大吨位履带式起重机的比拼上,继徐重推出的150吨级产品后,徐重又开发出300吨级,抚挖、浦沅又相继研制出250吨级、200吨级等大吨位履带式起重机,履带式大吨位起重机也已开始形成较为完备的型谱。行业高端产品逐步实现型谱化、系列化,说明中国起重机行业大吨位高新技术产品开始进入较为成熟的发展阶段,并逐步取代高端进口设备成为了现实。
二是中低端新品竞争白热化。一方面全路面起重机等高新技术产品对推动整个行业发展乃至提升中国基础建设水平开始发挥强大作用;另一方面,市场需求大幅收缩引发的中低端新品竞争进入白热化状态。与装载机行业不同,起重机行业各制造商对价格战均保持极为谨慎的态度,应对竞争的策略选择从新品切入,力求早行业一步推出差异化产品。从2004年7月至今,工程起重机行业新近推出和首次销售的产品多达17种,若加上老型产品的改进换代,则达到近30种。几乎每家都有新品推出,每个有实力的厂家目前都有数个项目正处于紧张的研制中。
这类新品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全力开发或迎合市场的中短期需求,进一步细分25吨至35吨之间、65吨与80吨之间的空白市场,推出了30吨级、70吨级产品;为了显现差异,吸引市场眼球,产品型号标注开始出现26、17、52这些与行业常规相异的型号;全力凸显局部亮点是"短线"新品的另一个表现,针对用户对吊远吊高的需求增加臂长,如徐重2002年底推出的4节臂QY16D,使徐重16吨产品当年赢得了近76%的高占有率。如今,行业各制造商都在加紧在中等吨位产品的臂长上实现突破,如20吨4节臂、35吨五节臂起重机。
值得警醒的是,除了上述的良性竞争外,"短线"新品中急功近利的现象开始出现,在跟进大吨位甚至百吨级产品的趋势中,由于系统技术难关无法突破,有的企业为了快速升级,造成了整车匹配缺陷。为了迎合用户"超载"需求,采取加大配重等方法,在原产品的基础上将整车最大起重能力标高数吨,影响了行业安全理念的维护,导致折臂、翻车事故频现。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就工程机械这种高新技术产业而言,真正的技术提升,绝非短日之功,必须要沉下心来,精心储备,加大基础研究,进行系统优化提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