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一流企业、造就一流人才、作出一流贡献”,这“三个一”是湖南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三一重工)的名称来源,也是企业的文化内涵。在“三个一”的理念引导下,三一重工凭借灵活的创新机制,走出了一条值得我国企业借鉴的技术发展之路。
作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代表企业,三一重工充分利用已有的专利信息,在他人的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机械为手段,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其生产的超高压混凝土泵被称为“中国泵王”。目前,三一重工是中国唯一一家拥有混凝土泵车臂架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也是我国第一家能提供成套混凝土机械与黑色路面成套机械产品的企业。
站在他人的肩膀上研发
站在他人的肩膀上进行技术创新,节省了研发成本,规避了侵权,加速形成了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三一重工在这方面做出了榜样。
2004年,三一重工在工程机械行业首先建立了知识产权战略平台——知识产权信息港,主要包括中外专利数据库、中国期刊数据库、中外标准数据库等模块。中外专利数据库,包含八国两组织(中国、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法国、瑞士、俄罗斯、日本及欧洲专利、国际专利组织)共111万多件专利数据,专利说明书涉及公司开发的所有产品如混凝土泵车、混凝土泵等。通过实现中国专利数据每周更新、国外专利数据每月更新,内部局域网上所有研发人员可以检索浏览,并能方便地找到自己所需的竞争对手或关注主题的专利说明书全文,从而提高研究开发起点。
要提高科研水平,就要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向,借鉴他人科学创新的思想、观点,以避免重复劳动和时间的浪费。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拥有与研发紧密相关的文献292万多篇,这是企业了解本行业的过去、把握现在、预测未来的重要技术创新信息源,能及时反映最新科技发展动态。标准数据库包括环保行业、机械行业、计量、交通行业等与公司相关的所有标准,目前已收录5420个标准,为专利战略与标准战略相结合打下了坚实基础。
凭借对他人专利技术的分析和掌握,三一重工不仅实现了高效创新,同时还增进了制定知识产权战略的经验,积累发展了更多的专利。他们将每一项技术创新都申请了专利保护,如在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机群智能化工程机械”项目研发中,就申请了65项专利。三一重工自主研制出的37m、42m、48m、56m泵车,共申请专利283项,拥有授权有效专利193项。
创新支撑企业可持续发展
“三一重工积极推进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走技术跨越发展之路,开发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竞争力强的高新技术产品,形成了规模效益,在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上取得了丰硕成果,支撑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今年4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原局长王景川考察公司时的评价。
企业要想在市场站住脚并有所发展,必须要有过硬的产品做基础。掌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是一个企业产品高科技含量的根本保证,而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其根本在于创新。
“技术创新是矛,知识产权是盾。”三一重工知识产权管理部主管陈路长认为,在市场竞争中,一只手挥舞技术创新之矛冲向市场,另一只手紧握知识产权之盾守住已有的市场份额,企业才能稳定地发展壮大。
创新为企业赢得了发展空间,近年来,三一重工承担了多项国家、省部级项目,如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机群智能化工程机械”项目、国家863计划“混凝土泵车臂架智能控制技术研究”,其中“混凝土泵送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他们自主开发的混凝土泵与泵车产品,在短短的五年间内,改变了原来国内市场85%的混凝土泵及95%的泵车依靠进口的局面,进入了国内市场的主要应用领域。
正是由于重视知识产权的利用和保护,三一重工自1994年成立至今,以自主知识产权引领企业持续快速发展,将技术优势转化成竞争优势、市场优势,最终转化成经济效益,一年一个台阶,迅速成为工程建设机械行业的后起之秀。
公司生产的工程建设机械参与了三峡工程、奥运工程、西气东输、南水北调、西电东送等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产品出口俄罗斯、澳大利亚、印度等国家和地区。
2002年9月,三一拖泵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成功将C60型混凝土泵送至406米的世界第一高度;2004年,三一泵送设备参与“世界第一摩天高楼”——“迪拜塔”705米的建设;2005年1月,三一重工60多台设备参与中国第一高楼——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的工程施工。
2003年,在中国机械工业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估中,三一重工在工程机械行业排名第一位;2004年6月,在“中国工程机械最具影响力品牌”评选中,三一重工进入前三强;2005年6月,三一重工入选“十佳最具成长性上市公司”。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