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电站设备集团公司始建于1951年,从老一辈技术专家自主设计制造我国第一台水轮发电机起,就揭开了我国发电设备自主创新制造的序幕。”谈起企业的发展史,哈尔滨电站设备集团董事长宫晶堃引以为豪的就是哈电在我国发电设备制造领域走出了自主创新第一步。
哈电人自主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止过,创造了我国发电设备制造史上的多个第一:第一台25兆瓦空冷汽轮发电机、第一台100兆瓦氢内冷汽轮发电机、第一台100兆瓦水轮发动机组;葛洲坝125兆瓦水轮发电机组荣获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和第一枚国家级质量金牌奖;我国最高水头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国内最大的三峡水轮发电机组;秦山核电650兆瓦汽轮发电机……50多年间的成功,都与哈电人“生命不息,创造不止”的精神息息相关。
从“制造”到“创造”
从“制造”迈向“创造”是中国设备制造业奋进的过程,这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20世纪末,面对国内市场国际化的挑战,哈电进入了广泛的国际合作和自主研发并举阶段,与国外先进企业通过“技贸结合、技术转让”方式进行大型水轮发电机的国际合作生产。
随着对国际先进技术的跟踪,哈电人逐渐清醒地意识到,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为此,他们在进行国际化合作制造、技术引进的同时,立足自我、自主研发,“创新”渐成企业竞争制胜的法宝。
三峡工程发电机组的成功证明了哈电的选择没有错。在1997年三峡左岸机组招标中,哈电只能作为分包者与法国阿尔斯通公司、挪威KEN公司一起承担三峡左岸14台机组中8台的制造合同。而在2003年的三峡右岸机组招标时,哈电便用自主开发的转轮发电机组与外国公司同台竞技,并以其高效率和高稳定性获得4台整机制造合同。
哈电三峡右岸水轮机组的创新设计工作历时4年,前后共进行了5轮设计试验,完成了14台转轮的设计、制造和试验,制造出了一套电机企业历史上质量最好的模型试验装置和转轮。在2007年10月份水科院进行的三峡右岸水轮机模型同台对比试验中,性能完全符合三峡总公司技术标准要求,能量、空化指标全部优于左岸模型,最高模型效率达到了94.8%,超额达到了预期目标,创造了当期转轮研制的最好成绩。
短短5年时间里,哈电完成了从引进国外技术到自主研发的跨越。从三峡工程左岸发电机组到右岸发电机组,从“制造”到“创造”,自主创新为哈电超越自我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然而哈电没有满足于目前所取得的成绩,进一步加快了自主创新的步伐。针对国际、国内电力市场用电的需求,哈电不断自主创新研发了多项新产品技术,一大批自主创新成果,不仅使哈电的技术发展和产品开发跨入了世界先进水平,而且掌握了一系列先进的核心技术。
调整产业结构拓展能源新领域
学中求思,思中求变。哈电在不断完善自身发展的同时,立足国家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抢占市场先机,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哈电每年拿出不低于5%的销售收入,研发新能源设备等新产品,承担了科技部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2MW直驱式风电机组的研制并获得了成功。这是目前我国自主设计、独立制造完成、单机容量最大的风电机组。
哈电集团计划除继续发展大型高效、低污染燃煤机组及大型水电机组与抽水蓄能机组外,着重发展10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机组和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等新兴能源设备。
“哈电集团调整产业结构、拓展新兴能源设备,是国家发展能源战略的要求。引领我国发电设备更新换代,哈电集团义不容辞。这也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大型集团的需要。”哈电集团董事长宫晶说。
经过56年的发展,哈电集团实现工业总产值1176亿元,其中2002年到2007年上半年完成788亿元,超出之前51年的总和。截至目前,哈电集团的国际工程出口和总承包合同金额已近130亿元。生产的水轮发电机组约占国产水电机组总装机容量的二分之一,汽轮发电机约占国产火电机组总装机容量的三分之一。自主创新不仅使哈电集团在竞争中获得了主动权,也使中国发电设备制造业的自主品牌走向了世界。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