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装备制造 加快浙江工业化进程

慧聪工程机械网   2008-02-14 15:57   来源:慧聪工程机械网

高度发达的装备制造业,是实现工业化的必备条件,是工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作为工业化国家的主导产业之一,因其对其它产业提供技术手段,它的技术水平直接影响其它产业的竞争力。所以提高装备产品的质量、水平、

高度发达的装备制造业,是实现工业化的必备条件,是工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作为工业化国家的主导产业之一,因其对其它产业提供技术手段,它的技术水平直接影响其它产业的竞争力。所以提高装备产品的质量、水平、性能,对降低工业综合能耗、提高整个国民经济效益、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推进工业化进程作用巨大。随着国家和浙江省产业支持政策的出台、市场需求的高速增长以及装备制造业国际转移加快,浙江省装备制造业正迎来难得的战略机遇。本文利用丰富的统计数据分析了浙江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通过产业竞争力的省际比较,为做大做强优势主导产业,继续推进浙江省装备制造业发展,提高工业化水平,提升产业层次,增强国际竞争力提供科学依据。

一、装备制造业的内涵及统计界定

我国提出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以来,专家学者对装备制造业概念的看法不一。目前世界其它国家包括国际组织并没有提出装备制造业这个概念。“装备制造业”的概念可以说是我国独有,以往与其类似的概念有“机械制造业”、“机械工业”或“机械电子工业”等。因此有必要首先明确一下装备制造业的概念。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产业发展司从三种意义上对装备制造业进行了定义。一是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上,装备制造业是指为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提供技术装备的企业总称,它覆盖了机械、电子、武器弹药制造中生产投资类的产品的全部企业;二是从两大部类分类的意义上,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提供工具的生产制造部门;三是从现代三次产业划分的意义上,一般认为装备制造业主要是指资本品制造业及相关的零部件制造,这一界定方式,明显借鉴了发达国家对这一类行业的表达方式,如日本把相当于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行业定义为生产现场机械的行业,包括工厂成套设备和工业机械产品制造业,欧洲国家称之为资本货物,在我国相当于包括机械制造业、电子制造业中的投资类产品,但一般多指机械装备制造业。

比较上述三种界定方式,本文采用从现代三次产业划分的意义上界定方式,并辅之以具体涉及行业,把装备制造业的概念界定为:资本品制造业及相关的零部件制造业。包括国民经济行业划分中的8大类,即:金属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制造业、武器弹药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机械制造业。因武器弹药制造业涉及国家安全,在一般分析研究中,通常把其剔除在外,故本文中实际将装备制造业限定为除武器弹药制造业的其余7大行业,数据的研究范围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二、浙江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2006年,浙江省装备制造业已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上工业)17180家,资产总计达8068.3亿元,比2000年增长3.0倍,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资产总计的比重为32.4%;吸纳从业人员269.8万人,比2000年增长1.6倍,占比为31.1%,是推动全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一)生产保持快速增长,成为推动工业增长的主要力量

2000年以来,浙江省装备制造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生产快速增长。全省装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占全省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逐年上升,从1995年的27.9%开始,在2003年达到最高的34.1%后小幅回落,2006年再次回升到33.5%的高点。工业增加值也呈现逐年上升的走势,由1995年的28.6%提高到了2006年的33.0%。装备制造业在规上工业中所占份额上升,成为推动工业增长的主要力量。2006年,浙江省装备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9745.5亿元,比上年增长32.5%,比2000年增长3.7倍,年平均增长29.3%,对2000年以来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34.0%;创造工业增加值1976.7亿元,比上年增长27.4%,比2000年增长3.1倍,年平均增长26.7%,对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达33.8%。

(二)产销率情况良好,通信类产品优势明显

2000年以来,浙江省装备制造企业克服能源紧张、成本上升等不利因素,积极开拓市场,扩大产品销售。2006年,完成销售产值9484.5亿元,产销率达97.3%,保持良好的产销衔接状况。分行业看,通信设备的产销衔接情况最好,产销率高达99.3%,通用设备和专用设备的产销率均为97.5%,交通运输设备、仪器仪表、金属制品和电气机械制造业的产销率分别为96.2%、96.4%、96.9%和96.9%。从主要产品看,各类产品都比2000年成倍增长。其中微型电子计算机产量达153.6万部,比上年增长10.4%,比2000年增长72.8倍(见表2)。

(三)出口外向度大幅度提高

浙江省装备制造业紧紧抓住国际装备产业梯度转移的大好机遇,积极拓展营销渠道,不断开拓国际市场,出口强劲增长,外向度有较大幅度提高。2006年末,浙江省装备制造业完成出口交货值3372.87亿元,比上年增长40.3%,比2000年增长6.4倍,年平均增长39.5%。其中通信设备、仪器仪表、交通运输设备和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显著,分别比上年增长78.8%、45.3%、41.5%和37.6%。装备产业出口交货值占销售产值的比重达到44.2%,比2000年提高了14.4个百分点。

(四)经济效益保持较高水平

装备制造企业在生产、销售快速增长的同时,经济效益保持较高水平。2006年,主营业务收入9419.5亿元,比上年增长32.0%,比2000年增长3.8倍,利润总额507.0亿元,增长31.7%,比2000年增长3.2倍。在总量规模快速增长的基础上,主要经济效益相对指标也达到较好水平,2006年企业亏损面和亏损率分别为7.8%和4.5%,分别比上年下降0.1和3.7个百分;百元固定资产实现利税和成本费用利润率分别为38.7元和5.7%,分别比上年提高1.2元和0.1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为73263元/人,比上年提高7475元/人。

三、装备制造业结构特点

(一)私营企业成为装备制造业中坚力量

2006年,浙江省装备制造业中,私营企业10513户,占61.2%;资产2855.6亿元,占35.4%;从业人员127.2万人,占47.2%;实现总产值3516.9亿元,占36.1%;主营业务收入为3362.7亿元,占35.7%。与2000年相比,私营企业工业增加值在装备制造业所占的比重由17.8%大幅提升到38.0%。私营企业已在浙江装备制造业中占明显优势,为浙江省装备制造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图略)

(二)装备制造业区域集中度高

浙江省装备制造业区域集中度较高,主要集中于杭-甬区块和温-台区块。杭州、宁波两市的装备工业企业数分别为2634家和5090家,两市合计占全省装备制造业企业数的45.0%,工业增加值分别为469.5亿元和456.2亿元,合计占比达46.9%。温州、台州两市企业数合计占比为28.5%,工业增加值合计占比为25.6%。装备制造业区域布局的相对集中,努力使它们成为全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技术源和辐射源,有利于技术的交流、扩散,转移和产业升级,有利于带动全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三)通用设备制造业专业化程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一个区域的优势产业,并不能简单地以各类产业所占份额来确定,而应该从产业的专业化角度来衡量。一般来说,区域优势是相对于其他地区而言,某个产业在区域内所占比重较大,但在全国却可能是微不足道的;某个产业在区域内所占比重较小,而在全国却可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区域经济学理论,可以通过区位商来测定区域内各类产业在全国的相对专业化程度,从而确定区域的产业分工优势,并最终反映区域间经济联系的结构和产业发展方向。2000-2006年,浙江省装备制造业区位商从1.02波动下滑至0.94,又逐步提高到1.01,总体呈U型波动态势(见表4)。这表明,浙江省装备制造业专业化水平处于波动状态,专业化程度与全国平均水平大致相当。在七大装备制造业行业中,4个行业的区位商大于1。其中,通用设备制造业的区位商为1.58,表明其在全国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专业化程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产品有较高的外向度,属于区域专业化部门;金属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区位商分别为1.39、1.39和1.24,表明以上三大行业在全国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产品有一定的外向度。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专业化水平低于全国,但在2000-2006年期间的区位商呈波明这两个行业的专业化水平得到稳步的提高。专用设备制造业的专业化水平则逐年降低。

四、装备制造业省际竞争力比较

(一)省际竞争力比较结果:浙江省装备制造业与上海、江苏等装备制造业发展较快的省市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但在未来的成长空间上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对于不同区域的装备制造业而言,其竞争力是宏观层次的区域比较优势和微观层次的企业竞争优势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对区域中某行业竞争力评价指标的构建既要考虑到地区某行业对地区经济的贡献力量,从而反映其区位比较优势,同时也要能够反映该地区某行业整体经营运作的效果和未来的发展潜力。此外,在指标选择上,为便于实际可行,尽可能地用比较综合性的测评指标,特别是具有显示性的能够量化的指标,最终,地区某行业的竞争力将以综合指数的形式体现。

基于此设计思路,对地区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评价从三个方面展开:

(1)装备制造业的区域影响力。它反映的是地区装备制造业群体的整体实力以及对区域经济的贡献状况,是区域内装备制造业群体竞争力的最终成果体现。选取两个评价指标,一个反映地区装备制造业的绝对规模,一个反映其相对规模。

(2)装备制造业的经营运作力。它反映的是装备制造业在市场竞争条件下经营生产效率的高低和资源配置的水平,是不同区域装备制造业竞争优势的直接体现。采用平均销售利润率和人均销售额来予以衡量。前者是地区装备制造业的利润总额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后者是主营业务收入总额除以地区装备制造业从业人数。

(3)装备制造业的成长发展力。企业是否具有足够高的成长性,是否具有持续挖掘未利用资源的能力也与装备制造业能否保持长久竞争优势紧密相关。鉴此,以装备制造业销售增长和净资产增长速度作为其评价指标。

在指标权重的选取方面,侧重于盈利和发展能力指标,更能体现装备制造业的内在素质。对于装备制造业而言,其生产效率和效益的高低与其当前的盈利状况及未来的发展前景密切相关。现时条件下的获利水平是其经营状况好坏的直接反映,而发展速度则是衡量其未来成长空间的重要尺度。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见表5。

由此,我们可以测算得出各地区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力指数。该指数围绕全国基准指数100上下波动,分值越高,说明地区装备制造业竞争力越强;反之,则说明该地区装备制造业竞争力越弱。

根据2006年浙江省和上海、江苏、山东、广东等省市的统计快报数据测算得出,浙江省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指数为83.8。其中,区域影响力仅优于山东,经营运行力在五省市中处于末位,成长发展力优于江苏、广东和上海。这表明,浙江省装备制造业与上海、江苏等装备制造业发展较快的省市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但在未来的成长空间上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企业规模小,产业层次、技术水平低,创新能力不强,对外依存度高。

1.经济规模小,在全国地位较低。浙江省装备制造业虽然发展很快,占全国该产业领域总产值的份额由2000年的7.9%提升到2006年的9.2%,企业单位数在全国所占比重最高,达到18.4%。但是与上海、江苏、山东和广东相比,浙江省装备制造业的经济规模偏小,企业竞争力相对较弱。2006年,浙江省装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增加值、资产、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等指标在全国所占份额分别为9.2%、7.6%、9.9%、9.1%和10.4%,均处于较低水平(见表7),户均产值、户均资产和户均利润分别为56726千元/户、46964千元/户和2951千元/户,分别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0.3%、54.0%和56.3%,更远远低于广东、上海、江苏、山东等省市的水平。

2.产业发展不平衡,产业层次不高。与浙江省纺织、服装等其他传统轻纺制造业相比,装备制造业在全国的发展优势还不够突出。从装备制造业7个行业大类产值在全国同行的比重来看,通用设备、金属制品、电气机械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产值在全国占比分别为14.6%、12.9%、12.8%和11.4%,占比最低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业仅为4.8%,明显低于浙江省轻纺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同行的比重(如化纤38.7%、皮革23.5%、纺织22.7%和服装18.0%)。《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到2010年要构建形成由重大技术装备、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基础装备、一般机械装备等专业化合理分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而浙江省目前的装备制造业是以基础装备和一般机械装备为主,国家重大技术装备较少,高新技术产业装备比重偏低。2006年,装备制造业中高技术产业1882家,占规上装备制造业的比重仅为11.0%,实现产值1950.0亿元,占装备制造业的20.0%。

3.产业技术水平不高。浙江省装备制造业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的现代先进制造产业的比重不高,高加工度产业成长不足,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供给不足,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普遍缺乏国际竞争力。突出表现在工业增加值率低。目前发达国家工业增加值率一般在50%左右,而2006年浙江省装备制造业增加值率仅为20.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3个百分点,也远低于山东(27.5%)、上海(24.2%)、江苏(24.0%)和广东(23.4%)的水平。从七大行业内部来看,增加值率最高的行业是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25.9%),增加值率最低的行业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4.4%)。

4.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浙江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技术开发投入不足,产品科技含量和装备现代化程度不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有效机制尚未真正形成。多数企业形成生产能力,但是没有形成开发能力,企业缺少持续发展的后续手段。全省装备制造业研究开发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不仅明显低于发达国家,而且明显低于国内其它省份。2006年,全省装备制造业研究开发费用仅为65.6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0.7%,与工业化国家制造业通常的投入比例3%相比,明显偏低,与全国(0.8%)和上海(0.8%)相比,也处于较低水平。七个行业研究开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最高的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45%),占比最低的是金属制品业(0.23%)。2006年,全省装备制造业实现新产品产值1902.4亿元,同比增长41.2%,比全部工业平均水平低5.1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率为19.5%,低于全国(22.1%)和上海(26.1%)。

5.对外依存度较高。浙江省装备制造业不断做大做强,在手机、笔记本电脑、汽车零部件及配件领域形成较强的竞争优势,树立了万向等一批国际国内知名品牌,但主导品牌仍为外商控制的摩托罗拉、东芝、松下、西门子等全球500强企业品牌,具有国际国内竞争优势的自主品牌仍然偏少。2006年,在全省装备制造业产值前50位的企业中,外资企业16家,实现产值985.8亿元,占43.6%,内资企业34家,实现产值1275.3亿元,占56.4%,外资企业在户均规模上占绝对优势。

五、浙江省装备制造业发展优势产业选择及建议

装备制造业内部主导行业看,浙江省与全国和其他省份相似中略有不同。浙江省装备制造业总产值前10位的行业小类依次是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移动通信及终端设备制造、电线电缆制造、电子元件及组件制造、阀门和旋塞的制造、配电开关控制设备制造、金属结构制造、紧固件、弹簧制造、轴承制造和起重运输设备制造业,2006年工业总产值合计3688.2亿元,占全省装备制造业的37.8%,属于浙江省装备制造业中的主导产业(见表8)。从全国和其他省份的行业类别比较中不难看出,广东省与全国主导产业高度相似,包揽了除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和金属结构制造以外的8个行业类别,山东、上海和江苏也分别包含了6及6个以上行业,浙江省的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移动通信及终端设备制造、电线电缆制造、电子元件及组件制造和金属结构制造业5个行业也属于全国前10位的主导行业。相比较而言,全国及外省的主导产业以成套设备见长,而浙江省的主导行业中只有小部分属于设备制造,成套设备制造甚少,多数是汽车零部件、阀门、紧固件和轴承等轻型的机电基础件、器具和配件,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重工不重”的现象。在实际流通中,一些规模较大的产业,如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业,多数产品没有进入大型汽车制造商的生产线,即主流市场,而是作为修理备件和供给小型组装车厂商,也反映了浙江省装备制造业产业层次较低的现状。

面对差距和挑战,浙江省装备制造业应坚持以自主创新为抓手,依靠区域优势,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形成若干具有特色和知名品牌的装备制造产业,特别是在汽??提高研发设计、核心元器件配套、加工制造和系统集成的整体水平。

(一)扶持汽车整车制造业

从2006年的统计数据来看,浙江省汽车整车制造业产值为115.4亿元,在装备制造业的比重仅为1.2%,其主营业务利润率和增加值率分别为5.3%和21.9%,高于装备制造业平均水平0.5和1.3个百分点,表明浙江省汽车整车制造业虽然整体规模较小,但具有较好的盈利水平和发展能力。浙江省汽车企业的经济规模与上海、广东等省的汽车工业强省相比有很大差距,同期,上海、广东两省的汽车整车制造业产值占装备制造业的比重分别为7.9%和4.2%,其主营业务利润率分别达到7.6%和11.4%,增加值率分别为26.4%和31.0%,远远高于浙江省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业和汽车整车制造的发展水平。

发展浙江省汽车工业要继续保持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业等原有主导产业的比较优势,加强零部件工业的专业化分工,培育汽车零部件生产的小巨人,加入世界零部件销售体系,同时要积极推动汽车工业的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大幅度提高汽车工业的产业集中度,促进汽车工业在关键技术上形成核心竞争力。汽车产业是关联度非常高的行业,产业链强,辐射范围广,对上、下游产业的依赖性和带动非常强。整车制造厂与零部件原材料供应、物流调配、销售系统协调发展,才可以发挥产业集群效应所能带来的以规模效应提高存量效益,获得空间集聚的优势。加大汽车工业科技开发投资力度,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对具有技术开发成果和能力的企业实行适度倾斜的政策,同时更多地运用税收优惠的政策,全面促使汽车企业较大幅度提高研发费用投入的比重或增长速度,并在这方面形成某种竞争氛围。此外,要有效利用合资企业中跨国公司的技术优势,推动外方加快技术转让的速度,扩大技术转让的范围。在汽车未来发展的关键技术上形成核心竞争力。在新一轮的汽车产业的发展中,电动汽车将成为世界各国振兴汽车工业的着力点,是“绿色汽车”开发的“重头戏”。目前,上海、北京、武汉等地已依托国有大中型汽车企业成立了电动汽车股份制公司,正加速建立产业基地,争取在“十五”期间把电动汽车推向市场,尽快实现电动汽车的产业化。因此,浙江省汽车工业将重新处于新的起跑线上,应抓住机遇,集中政府、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力量,形成合力,以绿色理念为导向,进行技术创新,力争在汽车未来发展的关键技术上形成核心竞争力,为浙江省的汽车工业提供新的支撑点,实现浙江省汽车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大力发展船舶修造业

造船业具有较强的产业带动作用。据测算,每产出一万载重吨民用船舶,需其他工业部门投入的物料有钢铁3942吨、有色金属22.5吨、油漆52.5吨、电缆电线7万米、内燃机6397马力、发电机388千瓦等。船舶的发动机、甲板机械、水泵、油泵等涉及机械行业;船舶中的通讯导航系统、自动化控制系统和电气控制系统等涉及电子行业;船舶中的装饰、隔热及防火材料均需化工行业的支持。目前,浙江现有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160余家,主要分布在舟山、台州、宁波、温州和杭州等市。2006年,浙江省规上船舶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38.4亿元,比上年增长51.4%,占全国的比重为14.2%,同比提高0.8个百分点;实现出口交货值90.1亿元,同比增长96.3%;主营业务收入200.5亿元,增长49.4%,保持着快速良好的发展势头。经过近几年迅速发展,浙江省涌现出一批以扬帆集团、浙江造船有限公司、三星重工业(宁波)有限公司、浙江欧华造船、中远船务舟山工程集团、常石集团、临海市江海造船有限公司和浙江凯灵船厂等骨干企业。

浙江省船舶制造业要充分利用地域优势。作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南翼,浙江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和海洋(港湾)优势,宁波-舟山港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深水港,是国际集装箱中转枢纽和大宗散货、原油进口中转港,已经成为中国排名第二、全球排名第四的超级大港,以东方大港的整体优势参与全球海运业务的角逐。宁波、舟山等沿海港湾有多处地点适宜建设大型修造基地,是一个国内不可多得的理想的大型船坞选址。关键是要着力提高船舶工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提高优势配套产品的生产能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船用设备生产基地,引导产业集聚发展,重点发展大型船舶、海洋工程装备修理、特种船舶、内河船舶和游艇制造,淘汰低、小、散等落后状况,加速推进船舶修造业产业集聚。

(三)增强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竞争优势

浙江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在总量规模上看,居于全国上游水平。2006年,浙江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在各省市中排名第四,仅次于广东、江苏和上海。省内已经汇集着杭州摩托罗拉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杭州东信移动电话有限公司、东芝信息机器(杭州)有限公司、杭州华为三康技术有限公司、UT斯达康通讯有限公司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引领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全省已初步形成以通信设备、电子元件和电子计算机制造为重点的信息产品制造业产业群,2006年三个行业共实现总产值1370.0亿元,占电子产业的86.5%。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是浙江装备制造业中的主导产业,但在全国的优势地位并不明显,专业化水平低于全国,主要原因是生产方式主要以加工贸易为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相对较少,国际竞争力不强,许多产品的关键技术或关键零部件依赖于进口,导致全行业效益水平逐年下降。2000至2006年,浙江省电子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已从8.3%降为3.6%,低于全部规上工业4.8%的平均水平。2006年增加值率仅为14.4%,明显低于全国同行业水平7.0个百分点,也远低于山东(28.1%)、江苏(21.8%)、广东(21.2%)和上海(18.7%)的水平。

增强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竞争优势的关键,必需从提高技术自主研发能力入手,迅速掌握核心专利技术和知识产权,发展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电子产业企业集团,增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重大技术装备的制造能力。用电子化、信息化技术对现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各行业装备的技术水平,以做大、做强现有的装备企业。

(四)对发展装备制造业的建议

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重点建设国家和省级高技术产业基地,全面实施环杭州湾、温台沿海、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三大产业带发展规划,充分发挥浙江省区位资源、体制机制和人力资源优势,广泛吸引国际国内的先进和优势产业前来落户发展,加快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国际化经营能力,促进区域块状特色经济向国际性产业集群转型。

一是合力打造电子信息及电气等10大产业集群,使之成为国内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的大企业大集团和专业特色强的成长型中小企业,提高装备制造业在全国的份额。

二是加快培养成套装备集团企业。成套装备是装备制造业实力与水平的最终体现,只能生产单机,而不具备成套能力,不能说是一个有竞争能力的装备制造业。通过多种途径大力培育一批具有系统设计和工程总承包能力的工程公司和供应商,即跨越用户和制造商之间,能够集系统设计、系统集成、工程总承包和全程服务为一体的企业。

三是保证用电、土地和资金等生产要素供给。积极探索和构筑能源保障新机制,通过优质园地置换、土地整理折抵指标及异地有偿调剂等办法,保证建设用地的需要,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深入研究开发区和园区的融资主体地位、入园企业的信贷管理以及异地贷款的办理等问题,积极创新信贷方式和金融产品,探索发行企业债券、实行项目融资等多种资金融通途径和办法,为培育和发展装备制造业营造一个相对比较发达的金融市场环境。

免责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同时本网原创文章,欢迎您转载并标明出处,谢谢!

热门产品(点击查询产品底价)

整机专区

  • 挖掘机械
  • 铲土运输
  • 起重机械
  • 混凝土
  • 压实机械
  • 路面机械
  • 桩工机械
  • 工业车辆
  • 高空作业
  • 凿岩机械
  • 掘进机械
  • 农业机械

工程机械内幕
实时掌控行业大事小情

机主邦
机主邦 帮机主 让机主不孤单

慧聪商情电子刊
直达商家商机无限

工程机械品牌关注榜



// (function(){ var bp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var curProtocol = window.location.protocol.split(":")[0]; if (curProtocol ==="https"){ bp.src = "https://zz.bdstatic.com/linksubmit/push.js"; } else{ bp.src = "http://push.zhanzhang.baidu.com/push.js"; }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bp,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