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特点显著
我国工程机械行业产品门类多(有18大类),具有自身特点。首先表现在各类产品产业规模及构成情况不同,各类产品在技术结构及技术含量上差异较大。结构简单、技术含量低的产品一般由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组织生产;机、电、液一体化,自动化程度高的产品生产企业为数不多。其次,工程机械产业集中度较高。全球18个国际跨国公司2006年销售额达998亿美元,其中工程机械为765亿美元,占国际工程机械销售额的62%。而在中国,14家重点骨干企业2006年销售额占本行业的60%(不含电梯),利润为541217万元,占本行业的65%。此外,企业生产经营盈利能力参差不齐,行业平均净利润为6%~8%。一些技术含量高、生产难度大的产品净利润可达30%左右,但技术含量低、结构简单的产品低水平重复生产严重,盈利能力很低,净利润率一般均在2%左右。
由于工程机械产业基本是属于投资拉动型产业,而且其市场需求年平均增长率一般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的1.28倍,因此,根据投资方向和投资结构不同,每年行业增长率变化较大。如果偏重于建筑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方向,可以达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的1.8~1.9倍。由此可见,我国工程机械市场的增长率不仅与国家投资增量有关,投资构成情况对其也有较大影响。
2007年我国工程机械行业主营业务销售额为2268亿元,比2006年增长40%;行业利润也大幅增长,其中非主营业务以外的收益,包括从金融市场得到的收益增长显著。此外,主要产品销量平均增幅为25%,其中销量最高的是装载机,销量增幅最大的则是平地机。液压挖掘机、商品混凝土机械(搅拌楼、拖式泵、泵车、车载泵、搅拌运输车)增幅均在30%以上。同时工程机械产品进出口也由逆差转向顺差。
创新取得成效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工程机械面临外资品牌在国内市场的争夺,从产业发展方面“围剿”国企的行为时有发生,至2006年,在华的外商合资、独资企业已达169家。为此,行业内重点骨干企业都开始注重自主创新,每年有80个左右新产品、新技术问世,其中每年有10个左右项目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2007年有3项技术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创新奖。主要生产企业每年投入的创新研发费用占到销售额的3%~5%,有少数企业达到5%~7%,基本具备了各类主机产品的自主开发能力,为我国工程机械开拓国际市场起到了技术支持和保障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大部分国企包括过去国家重点扶持的大型国有企业,其管理机制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这导致了部分企业被淘汰出局,例如当年推土机全国销量第一的鞍山一工、全国挖掘机生产基地———抚顺挖掘机厂、曾经惟一获得国家挖掘机产品金牌奖的合肥矿山机器厂、当年叉车销售量全国第一的北京叉车总厂等十多家知名企业先后被挤出市场。面临这样的发展形势,工程机械行业编制的“十五”、“十一五”规划中,都把深化改革、推进企业体制机制创新作为行业发展头等重要的战略任务来执行。例如杭州叉车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在2000年体制与机制改革之前,员工有2000人,叉车年销售量2128台。在2000年以后,通过体制与机制方面的不断创新,到2007年,员工还是2000人,年生产销售叉车达2.6万多台,是2000年的13倍;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通过产业化和体制与机制方面的不断创新,旗下的中联重科公司得到了高速发展;徐工集团是大国企,国企管理方面的弊端一度拖累着集团的发展,近两年他们通过深化改革,提高了行业竞争力,保持了行业排头兵企业的位置。目前工程机械行业已有22家企业成为上市公司,募集资金后使其中80%以上的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良好的上市业绩。
政策扶持突破发展瓶颈
当前工程机械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是重主机轻零部件发展,关键技术零部件已成为中国工程机械发展的瓶颈;产品结构中间大两头小,即大型施工机械与小型工程机械正处在起步发展阶段;中国品牌产品参与国际竞争仍然停留在价格优势,还未向技术优势转型;科技创新、创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培育能力弱;低水平重复生产,严重影响行业效益提升;中外合资企业双赢政策执行有偏离,部分国企受“围剿”。
针对这些问题,国家产业政策划定了重点支持的产品范围及技术领域。以国家配套政策为主支持大型施工机械发展(国债、专项贷款、严格控制整机进口免税项目、鼓励技术合作、关键配套零部件进口免税、部分项目一事一议批准销售返税);以市场引导为主,支持发展小型工程机械并扩大出口。重点支持的产品技术领域包括节能降耗与减排产品技术优先发展;大力提升关键配套部件技术水平,提高可靠性(包括:动力换挡变速箱、湿式制动驱动桥、回转支承、“四轮一带”、整体式多路阀、柱塞式液压马达与液压泵等先进技术);产品信息化技术;现代集成制造系统技术(工业工程系统技术)等等。
(本文作者系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副秘书长)
阅读链接:中国工程机械产业发展回顾与展望(下)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