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到13日,记者参加中央媒体采访团赴柳州、长沙、杭州、合肥、徐州和济宁6市对8家工程机械企业进行了一次专题采访。从南到北,自西向东,在宏大的厂房里,在闪亮的焊花旁,所到之处,深为我国工程机械行业自主创新和机制体制创新的炽热情怀所感染,记者也仿佛置身在这场已经进行并正在进行中的没有硝烟的民族品牌保卫战和名牌攻坚战之中。无论是国企还是民营企业的老总们,运筹帷幄,指挥若定,员工们勤奋工作,苦练内功。真可谓各有高招,亮点纷呈。
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的最新统计,目前,全国共有工程机械生产企业2000多家,2007年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销售收入突破了2100亿元,在我国机械工业中位居第四,在世界工程机械行业中,销售收入仅次于美国,位列第二,现有的市场总量已占世界市场的近1/6。
工程机械是机械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制造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与交通运输建设、能源工业和原材料工业建设与生产、农林水利建设、工业民用建筑以及国防工程建设诸领域的发展息息相关。工程机械产品包括挖掘机械、铲土运输机械、工程起重机械等主要有18大类,概括地说,凡是土方工程、石方工程、流动式起重装卸工程和各种建筑工程,综合机械化施工以及同上述工程相关的工业生产过程的机械化作业所必需的机械设备,都属于工程机械的范畴。
目前,中国工程机械行业不但在全球同行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也是世界上最活跃的市场之一,正在向“制造大国”和“制造强国”迈进。“十五”期间,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年均增长率超过24%,出口额从1998年的2.24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85亿美元,10年间翻了37倍。10年前,国外品牌占领了中国工程机械一些主要机型的大部分市场,如今中国工程机械产品不但把国外品牌挤出中国市场,基本占领了除挖掘机以外的所有市场,而且出口到欧美等工程机械强国,近5年出口每年以63%的速度增长。
记者到访的徐工集团、柳工集团、中联重科、三一集团、山河智能、合力叉车集团、山推股份公司和杭叉股份公司8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的大型企业,就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优秀代表,这些企业近几年每年都以百分之三四十甚至更高的速度成长。
江苏徐州工程机械集团公司从1989年成立时的3.3亿元规模到2003年超过100亿元,用了14年,由百亿到200亿的跨越,用了3年的时间,而由200亿跨越300亿仅仅用了一年时间。历经19年的发展,徐工经营规模已经裂变了100倍。目前徐工集团位居中国500强企业第191位,中国制造业500强第96位,江苏省装备制造业十强第1位,已连续19年保持了工程机械行业排头兵的地位。
柳工集团是广西区国有控股的大型工程机械研发和制造企业,其核心企业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及广西的第一家上市公司,是中国第一台轮式装载机的诞生地,有着50年的工程机械制造历史,被誉为中国工程机械的摇篮。到2007年“柳工”牌装载机累计产销已近14万台,年产销量位居世界第二位。去年,“柳工”牌装载机以行业第一的成绩,再创中国名牌产品。
创立于1992年的长沙中联重工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是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科研体制改革过程中的产物。目前,中联重科的工程机械耐磨材料技术、高强度合金钢焊接技术、机电液一体化控制技术、混凝土超高压泵送技术等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正是它在混凝土输送泵上的技术突破,使其成本大大降低,老外已经不敢问津。当初由50元借款起家的中联重科,如今已发展成为总资产近百亿、年销售收入远超百亿,员工万余人的科技型上市公司。
能够把混凝土输上摩天大楼工地的混凝土泵最早出现在国外,但是输送到492米高度的世界纪录却是中国技术制造的,是中国泵创造并保持的,三一集团混凝土泵以绝对优势,打破了国外老牌企业创造的308米的世界纪录。这家1994年涉足工程机械领域民营企业集团去年实现销售收入135亿元,利润总额达40多亿元,海外销售收入突破2亿美元。
安徽叉车集团公司(简称“合力”)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并进行自主创新,用最快的速度缩小差距,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并领先同行,抢占了中国叉车市场的制高点,从1991年起连续17年独占鳌头,2006年跻身世界叉车制造业前十强,产品出口到127个国家和地区,其中80%销往欧美。
在中国推土机行业内多年保持了“销售收入、销售台量、市场占有率、出口创汇、利润”5个第一的山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产品出口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居行业首位,2007年销售收入近45亿元,出口创汇1.6亿美元。也因为有山推这样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企业,国外的产品基本都被挡在了国门之外。
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理事长韩学松告诉记者:“行业内重点骨干企业都注重了自主创新发展,每年有80个左右新产品、新技术问世,并有10个左右项目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去年有3项成果获得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业内人士指出,目前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已经初步具备了较强的研发能力和制造能力,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物质基础,从过去的引进、消化、吸收为主,转变到现在的集成创新、自主创新为主,并开始向原始创新迈进,正在由“内需型”向“国际型”,由“规模增长”向“核心能力”增长,由“产品”向“品牌”转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