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汕头市陵海路38号,建有世界第一幢橡胶支座隔震住宅楼、全国第一幢隔震房屋。1994年5月,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权威专家将这个隔震居民楼的建成誉为“世界建筑隔震技术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
记者采访设计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福霖时了解到,这幢楼的建成还缘于32年前的唐山大地震中的发现。周福霖院士同时告诉记者,作为参与四川震区援建的广东省援建单位已经与广州大学工程抗震研究中心联系,这种新型的抗震技术有可能在灾区重建中得以应用。
强震中的隔震楼没有震感
2006年12月26日,发生在我国台湾海域的强震也撼动了南粤大地。当晚,发生了两次地震,分别为7.2级、6.7级。
由于汕头距离震中地区较近,对汕头人来说,那也是一个惊吓的晚上。记者在汕头亲身经历了06年的那次地震,当晚8时20分许,地震发生后,记者站所处的一幢住宅楼二楼先后两次发生了明显的持续数秒的晃动。当记者跑到楼下空地后,不久,小区花园里密密麻麻地站满了足有数百人。
家住汕头市区陵海路38号住宅楼7楼的吴先生,在楼下开有一个小食店。前年12月26日晚地震发生时,他刚好在旁边的另外一幢楼下,发现这座楼的保卫室房门不停地晃动。他知道地震了,而就在几步之外的另外一幢楼里,家里还有他的80多岁的老母亲和小女儿。吴先生赶紧冲上楼,打开门,发现母亲和女儿正在看电视。“我问她们知不知道地震了,她们说不知道。”吴先生告诉记者。
汕头陵海路38号,是一座隔震楼,建成于1993年。这座8层住宅楼虽然看起来并不起眼,但其实却是全国第一幢橡胶支座隔震房屋,也是当时世界上最高、最大的基地隔震住宅楼。1994年5月,由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在汕头主持召开了隔震房屋国际房屋学术会议,18个国家的120多名专家参加会议。在那次会议上,有国际权威专家将在汕头建起的这座隔震住宅楼誉为“世界建筑隔震技术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
解密:
楼底的橡胶支座
像一个大蜂窝煤
陵海路38号隔震住宅楼是一座8层住宅楼,有56间房屋,除一层对街商用外都住满了人。记者站在这座隔震住宅楼前,发现街面到一楼商铺有几级台阶。而在台阶上方,沿楼房底部有一条宽约两厘米的长长的缝隙,手指头都可以伸进去。
从缝隙处趴下去观察,可以隐约看见在这座房子底部,几个十多厘米高的橡胶垫将上部建筑与地面隔开。当时这座隔震楼的设计科研组副组长吴仕元高级工程师告诉记者,这栋楼房不是直接建在地面上的,而是压在23个橡胶支座上。
“这些橡胶支座的直径有60厘米~80厘米,外形就像是一个大的蜂窝煤”,广州大学工程抗震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福霖对记者介绍,当时是他担任设计组组长建起的这座楼房。“建成后,已经分别在1994年和2006年经历了两次台湾海峡强震,表现挺好”,周福霖院士介绍说,当时在建这座隔震楼时,在隔震楼数米远的地方还建起了一座外形一致的有标准抗震设计的8层普通住宅楼。地震后设计人员再去了解,隔震楼居民普遍称没有感觉到地震。
2001年,这种橡胶支座隔震技术被列入国家建筑设计抗震规范,编有技术规程、产品标准,这也是唯一一项被写入国家规范的隔震技术。
唐山大地震考察获得灵感
1976年唐山大地震发生后的第三天,当时还在国家机械工业部的周福霖院士就赶到了唐山震区调查厂房情况。但是,他却在唐山的废墟中发现了两座4层的楼房仍然屹立不倒——当他走进去看,发现在墙底下有一层防潮用的油毛毡。测量数据表明,地震发生后,这两座楼房沿水平方向平移了40多厘米。
“就是这个油毛毡起了作用,房子才没有倒。”周福霖告诉记者,如今的橡胶支座其实也就相当于那层油毛毡,就是要把地震和上层建筑隔开。后来,周福霖到加拿大留学,在当地的地震台做了足足一年的隔震实验,认为橡胶支座隔震技术在理论和实验上都没有问题。“这种隔震技术在国外已有广泛应用”,周福霖介绍说,在1996年美国发生的大地震中,一座应用了这种隔震技术的震区医院完好无损,连医疗设备都没有发生倒坏,最后还成为了救灾指挥中心。
隔震技术应用推广难
按照1993年在汕头建成的我国第一幢橡胶支座隔震楼和对比楼的造价比较,当时两幢楼的施工结算显示,隔震楼土建造价为667.13元每平方米,传统抗震房屋造价为776.76元每平方米。也即说明隔震楼反而比传统抗震房屋造价便宜7%。
周福霖院士称,隔震楼可以提高楼房的安全性六到七倍,甚至可以到十倍。在振动台上,模拟的九级十二度地震都没有使得框架混凝土结构的橡胶支座隔震楼受到破坏。“发生地震时,房屋摆动要比地面摆动程度放大2~3倍”,周福霖院士介绍说,据统计,地震中人员直接伤亡的90%都是房屋倒塌造成的,对比传统抗震房屋来说,隔震楼最大的特点是“大震不倒”,“不仅房子不倒,连屋里的东西都不会摆动倾倒”。
5·12地震发生后,甘肃西部的三座隔震楼情况都相当好,“周围的房子有些都开裂了,这些房子安然无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广州大学工程抗震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福霖还对记者介绍,这种橡胶支座隔震技术很有可能在四川灾区重建中应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