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国家首批创新型试点企业——长沙中联重工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联重科)在第一时间深入震中地区,成为各路抗震救灾大军中的一把尖刀。
一、快速反应,紧急出动
地震发生当日,中联重科即向湖南省委、省政府主动请缨到前线参加救灾,并于当晚完成了救灾工作的紧急部署。由四川分公司紧急回租当地设备,组成先遣队,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公司总部紧急调集人员设备,组成突击队,从长沙直奔灾区。
四川分公司在短短5个小时内回租了当地用户的10台中联重科起重机,调集20多名员工组成先遣队,按照四川省政府的统一调遣,奔赴北川重灾区;长沙总部调集70多名技术员、机手、志愿者组成突击队,迅速从各事业部集结了29台起重机等大型救灾设备,5月13日下午5时出发,火线入川,很多同志来不及和家人道别就直接奔赴了救灾第一线。
二、先遣队成为第一支进入北川的大型工程救援队
5月13日,四川分公司负责人作为唯一的企业代表参加省政府救灾紧急会议,领受任务。随即先遣队带着10台起重机到达受灾最重的北川实施救援,成为最早到达北川的机械化救援队。灾情刻不容缓,时间就是生命。危急时刻,中联重科的这10台起重机成了和时间赛跑抢救生命的一把利器。在北川中学的抢救中,现场的机械化救援装备只有中联重科的起重机,到19日利用这些设备共营救出21名深埋在废墟中的师生。先遣队配合解放军救援队,自始至终不放弃希望,一直坚守到搜救的最后时刻。
三、突击队成为第一支进入汶川的大型工程救援队
从长沙出发的突击队一路日夜兼程,经过95小时的不断突围,于5月17日下午3点半抵达汶川,成为最早进入汶川的大型机械化救援队,迅速投入救援。当时,汶川城郊受灾群众已经近6天喝不上干净水,仅靠有限的雨水艰难等待救援。救援车队中4台洒水车、1台运水车载有的饮用水,成了灾民的救命水。从17日起,救援队的5台水车承担起保障汶川城郊灾民基本生活用水的重任。公司后续又组织了5台水车发往汶川。
四、涉险送达的工程设备成为救援和重建的中坚力量
中联重科紧急回租和捐赠灾区的40多台大型过程机械,是抗震救灾最急需的设备。四川省慈善总会负责同志感谢这支第一个到达灾区的大型救援车队对灾区人民的巨大支持。阿坝州有关负责同志流着眼泪说,阿坝州从来没有见过这样整齐现代的机械装备,理县数十万群众仍被困在大山中,先期达到的解放军武警战士只能依靠手刨肩抬抢救被压埋群众,这样的救援设备就是救灾的希望!汶川受灾群众看到中联重科车队后,激动地把几天来舍不得吃的水果送给救援队员吃。
突击队从长沙带去的29台起重设备在现场捐赠给了汶川县建设局,这是汶川灾区第一次现场收到的企业捐赠。由于汶川县没有大型设备的操作机手,突击队决定尽快在当地培训一支操作队伍,更好地参加到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中去。
五、中联重科救援队伍经历了生死考验
先遣队在不断的余震中赶到北川,截至5月19日已在北川连续奋战100多个小时。队员们每天啃方便面,睡驾驶室,体力透支,声音嘶哑,但没有一丝怨言。
突击队克服大型设备行进的各种困难,急行军2500多公里到达成都。由于理县至汶川道路不通,为了尽早到达震中汶川,突击队绕道900公里,经甘孜州,沿青藏公路南线西行,经雅安跨二郎山,过泸定桥,沿大渡河北上青藏公路北线到达丹巴,从西线进入汶川。这是当年红军长征走过的最为艰险的一条道路,却是当时救援汶川唯一的生命线。突击队重走长征路,冒着余震不断、山体滑坡塌方、飞石的威胁,顶着生命危险强行推进。队员们连续4天每天只吃一顿饭,睡觉不到2小时,最终成为进入汶川的第一支机械化救援队。
截至发稿时,中联重科共派出100多名员工参加一线的救灾工作,先后捐赠大型设备29台价值2076万元,捐赠现金800万元,此外还回租设备10台用于救灾。公司救灾总投入约3000万元。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