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矿产资源分布特点及安全现状与对策

慧聪工程机械网   2008-07-28 10:39   来源:新浪财经

矿产资源为人类提供了95%以上的能源来源,80%以上的工业原料,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新浪财经日前发表中国地质大学副校长雷涯邻文章,就中国矿产资源安全现状发表意见与对

矿产资源为人类提供了95%以上的能源来源,80%以上的工业原料,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新浪财经日前发表中国地质大学副校长雷涯邻文章,就中国矿产资源安全现状发表意见与对策。文章摘要如下:

一、矿产资源的分布与特点

矿产资源的全球分布

截止2000年底,全球石油剩余探明可采储量为1421亿吨,各地区储量及其所占世界份额差别很大。人口不足世界3%、仅占全球陆地面积4.21%的中东地区石油储量为925亿吨,占世界储量的65%。尽管前苏联地区、非洲、北美和南美洲也分布着相当数量的石油,但其储量仅分别相当于中东地区的1/7至1/11。全球现有石油资源空间分布的极其不均衡是其自然属性的体现,是地球演化过程中自然地质作用的结果。

与石油相比,天然气的地区分布相对均衡一些。2000年底,世界天然气剩余探明可采储量为150万亿立方米。前苏联占世界总量的37.75%,中东地区与之相当,接近世界总量的35%,居第二。亚太地区、西欧地区、非洲、北美和南美洲储量变化在5.2至11.1万亿立方米之间,不足世界总量的28%。

全球煤炭资源空间分布较为普遍。2000年底,全球剩余探明可采储量为9842亿吨。其中,亚太地区、前苏联地区和北美洲储量相近,分别占世界总储量的29.7%、26.1%和23.4%。西欧地区分布1220亿吨,占世界总量的12.4%;非洲和南美洲较少,中东地区几乎没有煤炭。

铁矿床遍及世界各地,空间上主要分布在东欧-前苏联、亚太和南美地区。2000年底全球剩余探明铁矿储量(含铁量)723.5亿吨,其中东欧-前苏联地区和亚太地区,分别占世界铁矿储量的45.6%和31.2%。南美、北美和西欧分别占世界的8%、5.8%和6.5%,中东地区和非洲地区匮乏。

铝土矿矿床及其储量分布就更不均衡了。南美、非洲和亚太地区是铝土矿的集中分布区。在全球246.9亿吨的铝土矿储量中,上述三个地区分别占36%、34%和25.5%,占世界总量的95.5%,其他地区铝土矿资源量较少。

全球铜矿床分布较普遍,但主要集中在南美和北美的东环太平洋成矿带上。在全球剩余的3.39亿吨铜储量中,南美占37.5%、北美占23.3%,亚太和东欧-前苏联分别占15.6%和11.5%。其他地区资源储量有限。

世界主要产金国有南非、俄罗斯、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中国、巴西、巴布亚新几内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

中国矿产资源的基本特征

中国矿产资源总的特点是:总量大,但人均拥有量低;种类齐全但结构不合理;分布相对集中,但与经济区域不匹配;在部分用量大的支柱性矿产中贫矿和难选矿多,开发利用难度大,利用成本高。

截至2004年,中国已发现矿产173种,探明有储量的矿产有155种,其中能源矿产8种,金属矿产54种,非金属矿产90种,水气矿产3种,矿床、矿点20多万处,经详细工作的近2万余处,是全球矿产资源种类比较齐全的国家之一。已探明矿产资源总量较大,约占世界的12%,仅次于美国和前苏联,居世界第3位。但是,中国主要矿产储量占世界的比例幷不高,如铁矿石不足9%,锰矿石约18%,铬矿祗有0.1%,铜矿不足5%,铝土矿不足2%,钾盐矿小于1%,煤炭占世界总量16%,石油占1.8%,天然气占0.7%。人均占有量也很低,如石油资源的人均占有量祗有世界人均的11%,天然气不足5%。在资源分布上,具有不均匀性和区带性:74%的煤集中于晋、陕、蒙、新四省区,而经济发达,用煤量大的东南地区则很紧缺,形成北煤南调、西煤东运的局面。70%的磷矿集中于云、贵、川、鄂四省,北方大量用磷则需南磷北调。

从矿产资源的可利用性来看,中国铁矿平均品位为33.5%,比世界平均品位低10%以上;锰矿平均品位22%,而世界平均品位为48%;铝土矿以一水硬铝石为主,三水铝石和一水软铝石较少;铜矿品位大于1%的储量仅35%,平均品位0.87%;磷矿平均品位仅16.95%,富矿少,且胶磷矿多,选矿难度大。在矿床规模上,中小型矿床所占比例较大,不利于规模开发。矿床规模大的矿产仅有钨、锡、钼、锑、铅锌、镍、稀土、菱镁矿、石墨、北方煤炭等。

二、中国矿产资源供求状态

中国主要矿产资源供给能力

如前所述,中国是全球矿产资源种类比较齐全的国家之一,资源总量也较大,但主要矿产储量占世界比例幷不高,人均资源占有量也很不乐观。

中国主要矿产资源的静态储产比大多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就连储量丰富的煤炭,静态保障程度也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石油、铁、锰、铬、铜、铝、钾盐等矿产的消费依赖于大量的进口,现有储量对消费的保障程度(储消比)更低。

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对于中国矿产资源总的供需形势与今后的发展前景先后进行了二次较大规模的论证工作。据最新一轮对45种主要矿产可采储量对2010年经济建设的保证程度分析,有包括煤、稀土、钨、锡、锌、锑、菱镁矿、石膏、石墨等在内的23种矿产,可以保证且有部分矿产或矿产品可供出口创汇;有包括铝、铅、磷等在内的7种矿产属于基本保证但在储量或品种上还存在不足;有包括石油、天然气、铁、锰、铜等在内的10余种矿产不能保证、部分矿产需长期进口补缺;而铬、钴、铂、钾盐、金刚石等5种矿产资源短缺,主要依赖于进口。在全部45种矿产中,中国有27种矿产的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人均水平,有22种属于对经济建设不能保证或基本保证但存在不足的矿产,占所论证矿种数的48.9%。在可以保证的优势矿产中,相当多的矿产是市场容量不大的非大宗使用的矿产,而在基本保证程度以下的矿产又多数是经济建设需求量大的关键矿产或支柱性矿产。

中国典型矿产资源消费现状与趋势

到目前为止,可以说中国是一个资源生产大国,也是一个资源消费大国。但是,中国大部分资源的人均消费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就更低。如中国虽然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但人均石油消费量约为世界人均消费水平的31%,不足美国人均消费量的1/18和日本的1/11;中国虽然是世界钢第一消费大国,但是,人均消费量仅为世界人均消费量的88%,不足日本1/5;作为世界铝第二大消费国,中国人均消费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67%,不足美国人均消费的13%;作为世界第一大铜消费国,人均铜消费量仅为世界的59%,不足美国人均消费量的14%。

正是因为人口巨大,虽然人均消费不高,总消费量依然可观。下面重点对石油(含天然气)、铁、铜、钾盐等资源的消费情况进行分析。

1.石油和天然气

解放初期,中国石油产量祗有约12万吨。经过三年的恢复期和七年的艰苦奋战,中国石油工业实现了历史性的转折。

1960年开展了大庆石油会战。大庆会战的胜利,实现了中国石油生产的基本自给,打破了“中国贫油”的悲观论断。此后,又相继拿下了胜利油田、大港油田等重要的油田。1978年,中国原油产量突破1亿吨,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八个产油大国,幷一直保持在1亿吨以上的产量水平。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石油天然气消费也迅速增长,而且消费的增长超过了原油产量和储量的增长。1993年,中国首次成为石油净进口国。此后,每年石油进口量逐步增加。2004年的统计显示,中国原油产量达到1.74503亿吨,位居世界第六位;原油表观消费量2.9亿吨,成为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2005年,原油产量达到1.8亿吨,原油表观消费量2.99亿吨,原油进口1.27亿吨,比上年增长3.5%。

据有关部门预测,中国未来石油天然气消费量将继续增大,2020年石油缺口将在2.2亿吨—3.2亿吨,天然气缺口将为500亿—700亿立方米。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60%。

2.铁矿

中国铁矿资源丰富,但可供经济开发利用的储量不足。截至2003年底,全国探明铁矿石查明资源储量为576.62亿吨,基础储量为212.38亿吨,储量为115.84亿吨。中国铁矿采选业发展迅速,目前已形成具有年产铁矿石近2.7亿吨能力的生产体系。2004年铁矿石产量3.1亿吨,钢产量2.97亿吨。近几年来,随着中国汽车业、建筑业的快速发展,中国钢铁消费量逐年增加,2002年全国铁矿石消费量3.64亿吨,2004年铁矿石消费量为5.19亿吨。2003年进口富铁矿石达14813万吨,进口量首次超过日本,位居世界首位。

预计2020年中国钢产量为2.5亿吨,其中废钢产钢量为0.63亿吨,据此预测2020年中国铁矿石(品位35%)需求量为5.34亿吨。中国铁矿石也难以满足需求,2020年需要进口铁矿石(品位65%)1.58亿吨。

3.铜矿

截止2003年底,中国查明铜矿资源储量6708.73万吨;其中基础储量3302.98万吨(含储量1786.62万吨)。2003年中国矿山产铜58.24万吨,废铜(杂产铜)28.85万吨,合计87.09万吨。年度缺口372.91万吨,国内原料生产的铜占消费量的比例从1992年的56.7%下降到2003年的18.93%。1992-2003中国铜消费量的年均增长率14.79%,特别是1999年以后消费量激增。2003年消费量460万吨(包括进口铜材和废铜),约占世界铜消费量的30%,居世界第一位。

中国进口铜矿产品数量逐年增加,贸易逆差也在逐渐加大,2003年为74.91亿美元,占有色金属贸易逆差总和的91.25%,在金属矿产品中已成为仅次于钢铁产品的第二大贸易逆差产品。预测2020年中国铜的需求量为445万吨,国内矿产铜祗能保障16%。另2020年时,国内废铜产铜将达到77万吨,可使国内铜的保障程度提高到33%,仍缺口近300万吨。

4.钾盐

目前,中国的钾盐矿在青海的察尔汗、新疆已有较大规模开发利用外,四川、云南等有些产地也开始小规模利用。但是,中国钾盐资源主要产地位于西部边远地区,受各方面因素影响,开发利用受到限制。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2003年钾盐消费量为749.66万吨。其中国内生产KCl115万吨,进口KCl667.31万吨,出口KCl32.65万吨,对外依存度为85%。中国钾盐资源潜力有限,可供储量难以增长。经评价分析,到2020年钾肥累计需求量为23620万吨,累计需求钾盐可供储量77498.62万吨,可供储量对2020年需求的保障程度小于30%。

三、未来中国矿产资源需求增长的必然性

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已经进入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加速增长时期,而且这一时期还将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金属矿产消费需求的“S”形模型

先期工业化国家经济增长与金属消费需求的理论和经验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与人均金属消费量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相关关系。西方有关学者将其归纳为“S”形模式。该模式认为,在农业社会,金属的消费量与人均收入增长的关系幷不确定,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经济发展的重点由农业转向制造业,矿产资源的人均消耗开始增长,人均收入的进一步增长,消费者需求将成为人均金属消费量增长的驱动力。幷且,一旦人均收入达到一定水平,金属需求量就会在一定时期内成倍增加,经济发展到成熟期后,消费增长会保持在一定水平,最后呈下降趋势。

对先期工业化国家和新兴快速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人均收入与人均矿产资源消费的关系分析表明,当人均GDP为3000~4000美元(折合1900年盖凯美元)时,工业化经济开始快速增长,各种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消费需求随之快速增长,幷按各自的增长方式达到峰值。

人均能源消费量“线形”增长模式

有关专家通过对17个主要发达国家1960年以来人均能耗与人均GDP关系的分析表明,除个别国家外,几乎所有先期工业化国家人均能源消费量在整个经济发展中一直保持近于直线,即能源消费不具有明显的“S”形模式,这与金属矿产是明显不同的。各国人均能耗曲线具有相当一致的线形特征:中部的转折,将曲线分为斜率不同的两段直线,这个转折发生于1973年的石油危机。1960~1973年间,先期工业化国家正处于集中完成工业化的快速发展阶段,人均能源消费保持较高的平稳增速。

1973年的石油危机,促使已处于传统工业化增长顶点的发达国家进行大的经济结构调整:节能、新技术、环保意识、新经济等快速发展,社会经济向后工业化调整。从80年代初中期开始,能源消费在新经济发展中又呈现出较以前稍缓的平稳线形增长趋势。

中国经济发展态势

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中国国民经济以年均约10%的速度高速增长。经济的高速增长必然带来矿产资源的巨大消耗,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对矿产资源的消耗速度呈现加速的趋势。例如,有色金属消费总量从1990年的202.5万吨增加到了2000年的730多万吨;2002年,中国建筑业钢材消费量达1.052亿吨,占钢材总消费量的53.7%。石油的消费量也从1990年的1.18亿吨增加到了2000年的2.32亿吨,增加了一倍。城市化步伐加快和消费结构升级,也促使住房、汽车、家用电器等终端消费需求大幅上升。此外,中国作为“世界工厂”,正在生产和输出大量耗能产品和设备。国内和国际市场的巨大需求,拉动了高能耗产品产量的急剧增长。

资源浪费与资源危机幷存

中国矿产资源的特点是贫矿多,富矿少;难选矿多,易选矿少;共生矿多,单一矿少;在珍惜资源和合理利用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非常严峻。中国对矿产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刚刚起步,全国现有2000多座金属矿山尾矿库,存尾矿约60亿吨,每年新增排放固体废弃物约3亿吨,而平均利用率祗有8.3%。目前中国综合利用搞得比较好的国有矿山仅占30%左右,部分进行综合利用的国有矿山为25%,完全没有进行综合利用的占45%。据专家估算,中国矿产资源的综合回收率平均不超过50%,总体上综合利用率约为20%。中国能源利用率祗有30%,能源消耗系数比发达国家高4—8倍。

矿产资源浪费又给矿产资源和矿业发展带来危机。资源浪费的结局必将导致资源的大量进口和矿山资源的尽快枯竭。未来十年间,将是中国一大批大中型矿山集中闭坑和矿山接替紧张时期。这种情况更加剧了矿产资源供给的紧张程度。

四、国际市场价格风险

矿产资源价格受国际矿产品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较大。中国作为一个矿产资源消费大国,在国际市场上的一举一动都会对价格有较大程度的影响。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国际市场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如果没有充分的实力和准备,将直接导致中国经济损失和矿产资源供给安全。

国际石油市场

1997年以来,国际石油市场风云变幻,石油价格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从暴跌到暴涨的剧烈震荡。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1998年世界石油供需失衡,油价跌至平均每桶不足10美元;1999年欧佩克石油部长会议达成了减产协议,2000年世界石油市场油价持续高位震荡,全年世界平均油价每桶为28.53美元。2001年受世界经济下滑以及“9.11”事件等因素的影响,世界油价呈现整体下滑趋势,全年世界平均油价每桶为24.50美元。2002年受中东局势、欧佩克和非欧佩克达成减产协议、委内瑞拉石油工人罢工和美国石油库存以及美国与伊拉克战争的影响,国际原油价格持续走高。2005年,WTI期货价格一度冲抵70美元/桶的心理大关。不断攀升的油价使人们不禁感叹:世界已经进入了高油价时代!

油价上涨已经对中国经济产生了负面影响。2004年中国净进口原油达1.2亿吨,仅价格上涨因素就多支出88亿美元,直接导致中国全年外汇损失额高达88亿美元。而且,仅原油这一种产品的进口就造成300亿美元的贸易逆差,削弱了净出口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高油价还一定程度推动了物价上涨,加大了国内通胀压力。到2005年末,中国人均年收入仅为1500美元,远远低于美国的2.27万美元;而且中国单位GDP的石油能耗是美国、欧盟和日本平均水平的2倍左右(2004年),因此,对高油价的承受能力远远低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

铁矿国际价格控制

2004年中国石油、铁矿石、锰矿石、铬铁矿等进口量大幅增长,石油、铁矿石、锰矿石、铬铁矿、氧化铝及铜精矿对进口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中国利用国外资源的成本在惊人的大幅度上升,一方面是国际市场铁矿石价格大幅上涨,另一方面是国际市场铁矿石的海运成本大幅上升。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巴西、澳大利亚到中国的铁矿石运费分别上涨近190%和160%。

尽管中国是铁矿石的最大买主,但对国际铁矿石市场的影响却很小,在国际铁矿石价格形成机制中所能发挥的作用也不大。从卖方市场看,随着中国铁矿石进口量的大幅度增加,从2000年开始,国际铁矿业开始新一轮以大规模兼幷联合为特征的结构调整。巴西淡水河谷公司2000年成功兼幷了巴西和巴林的两家大型矿业公司,2001年收购了Ferteco公司;RioTinto公司收购了澳大利亚北方矿业公司,成为世界铁矿石海运市场的第二大公司;2001年6月,BHP和Billiton公司合幷,合幷后的BHPBilliton公司成为世界第三大资源公司。至此,排名前三位的这3大铁矿石供应商已经控制了世界铁矿石海运量的70%以上,垄断程度的加剧相应增加了供应方对价格的影响力。从买方市场看,日本、欧洲的钢铁集团,一方面,市场集中度较高,另一方面,在海外铁矿石资源勘查开发方面,也占有相当大的份额。例如,日本国内早就没有一座铁矿山,但在国际权威矿业媒体《MiniAnnualReview》(2003)所列出的世界主要铁矿石生产公司排行表中,日本的Mitsui公司赫然排在第五,仅次于国际铁矿石三巨头和印度国家钢铁公司,而中国鞍山钢铁公司仅能排在第13位。日本多家公司在澳大利亚罗布河铁矿公司中拥有相当股份。

尽管铁矿石是中国“走出去”开发利用国外资源的第一个矿种,早在1987年中国就与澳大利亚合资开发西澳洲恰那铁矿,但是,海外份额矿在中国铁矿石进口量中所占比例仍显得过低。

五、中国矿产资源安全对策

以上分析表明,中国已经进入矿产资源的大量、高速消费期,而且这个时期还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国内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国际矿业市场风险莫测,更加剧了国内资源紧张的形势和国外供给的不确定性。面对这种现实,我们除了需要继续加大资源勘查力度,规范矿业开采市场,提高综合利用效率,实行循环经济等一系列的国内措施以外,实施矿产资源跨国经营成为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国矿业海外投资始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中国经过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的几年改革开放,海外投资的法律法规先后出台,同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一些重要矿产出现供给紧张。上世纪90年代,中央首次提出“走出去”的思路,2000年,“走出去”成为国家战略,2002年,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根据中央提出的“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战略方针,中国矿业界先后组团到有关国家和地区进行考察,探讨海外勘探开采矿产资源的可能性,幷先后在几十个国家进行矿产勘察开发活动。如中石油在中亚、非洲的合作,中国冶金进出口总公司在澳大利亚的铁矿合作,地矿部门在非洲的金矿合作,矿业部门与周边国家的钾盐合作,以及其他一些矿产的合作项目等。

资源开发“走出去”已经成为中国“走出去”战略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05年8月底,中国从事跨国投资与经营的各类企业已发展到3万多家,具有对外承包工程和对外劳务合作经营资格的企业2000多家。根据商务部、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的《200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非金融部分),200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553亿美元,截至2004年,5163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境外企业)累计对外直接投资总额449亿美元。从2004年对外投资的行业分布情况看,采矿业占32.7%。也就是说,2004年度资源开发“走出去”项目占总海外投资的1/3左右。资源开发“走出去”是中国“走出去”战略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一事实的确已经确立。

就目前的情况看,中国石油跨国经营是比较成功的。油气资源“走出去”,占中国全部海外投资的比例,大约在1/4到1/3左右,是中国“走出去”战略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截止到2005年底,中国石油资源“走出去”所取得的份额油产量,相当于原油进口量的18%,占中国石油产量的12%。份额油储量,相当于占中国石油储量的15%。可以说已初具规模。

但非油气矿产资源“走出去”则不很成功。除少数企业外,中国矿业企业缺乏国际竞争力,投资能力弱,国外经营能力更弱,抗风险能力尤其弱,对国际惯例和通行规则不够通晓,“走出去”的人才匮乏,资源开发领域一系列独特的国际惯例和通行规则,特别是西方勘查商业文化不通晓,缺乏外语好,既懂专业、又了解矿业跨国经营的复合型人才,难以适应复杂的国际形势。具体表现为:磋商中的资源开发“走出去”项目2/3以上无疾而终,浪费了大量的资源;执行中的资源开发“走出去”项目2/3以上也不成功,或未达到原来预期的效果。主要是中国对经济因素的考虑不足,对资源风险、法律风险、政治风险等方面的评估不足,风险防范措施不到位。

根据目前这种情况,文章认为中国矿业跨国经营应该在近期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进行国际矿业投资环境评价,为矿业企业跨国经营提供宏观规划指导。国际矿业投资环境评价包括资源开采现状与潜力评价,国际政治经济关系评价,国内政策法规评价,人文地理环境评价,运输条件评价和宗教信仰等评价。在评价的基础上,对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投资环境进行优劣排序,指出战略重点投资区,幷详细列出各种影响因素的情况,以便于矿业企业投资决策参考。

第二,营造国内环境,创造海外投资条件,鼓励矿业企业跨国经营。这种国内环境包括融资、风险基金、税收、审批程序、幷购政策等各种环境条件,以鼓励矿业企业到海外投资立业。

第三,着力加强实力建设。矿业企业自身实力的增强至关重要。事业成功的决定因素还是矿业企业本身。目前来看,矿业企业不仅技术能力薄弱,更严重的是我们的管理人员也跟不上。这就需要我们矿业企业认真审视自身的状态,找出优点和问题所在,以便充分发挥优势,及时弥补缺陷。

免责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同时本网原创文章,欢迎您转载并标明出处,谢谢!

热门产品(点击查询产品底价)

整机专区

  • 挖掘机械
  • 铲土运输
  • 起重机械
  • 混凝土
  • 压实机械
  • 路面机械
  • 桩工机械
  • 工业车辆
  • 高空作业
  • 凿岩机械
  • 掘进机械
  • 农业机械

工程机械内幕
实时掌控行业大事小情

机主邦
机主邦 帮机主 让机主不孤单

慧聪商情电子刊
直达商家商机无限

工程机械品牌关注榜



欢迎
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