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过后依然没有见到阳光。2008年7月22日,等待3年的资本合作答案终于揭晓:徐工与凯雷彻底分手了。
这是一个曾经让投资者、管理者和公众都寄予无数想象空间的答案,这是一场引发国家安全问题的产业争论的并购案。与当初甚嚣尘上、大张旗鼓的全民大讨论的热闹相比,如今的情形显得冷清、平静而无奈。
苦恋分手先兆早有
谈了3年“跨国恋爱”依旧没有领到结婚证。
7月22日晚间的公告终结了所有人的幻想。徐州工程机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徐工科技)称,当日,公司接实际控制人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徐工集团)书面通知,徐工集团、凯雷徐工机械实业有限公司(下称凯雷徐工)、公司控股股东徐工集团工程机械有限公司(下称徐工机械)签署的《股权买卖及股本认购协议》、《股权买卖及股本认购协议之修订协议》、《〈股权买卖及股本认购协议〉之修订协议(二)》,及徐工集团、凯雷徐工签署的《合资合同》、《合资合同之补充合同》、《〈合资合同〉之修订协议(二)》有效期已过。徐工集团、徐工机械不准备再与凯雷徐工就上述合资事项进行合作。
记者至截稿之时,并没有得到商务部关于此事的明确答复。而两周前,商务部给出的回应是“我们这边的流程已经走完,方案已报批国务院审批了”。
一位接近谈判的消息人士声称:“涉及并购的监管部门过多,国务院、国家发改委、工商总局、商务部等等,很多审查部门经常意见不一致,看似审批程序卡在商务部,其实是很多因素纠结的结果。”
“对这个结果,我没有感到意外。有可能是国家没有批,也有可能就是徐工自身的态度,具体细节我并不知情。”就此事,记者采访了曾在凯雷徐工并购案中“博客门”的主角三一集团总裁向文波,他这样评价,“这几年徐工依靠自身发展得很快,徐工科技去年的业绩很好,利润大幅上升,净利润增长三倍多。徐工的产业链也很全,这样的企业在全世界都是不多见的。”
在一些市场分析人士看来,凯雷此次并购徐工折戟并非没有先兆——
6月13日,徐工科技称因商讨相关资产重组事宜开始停牌至今;
7月9日,徐工科技转让徐工进出口公司20%股权;
7月10日,徐工科技出资2.7亿元收购南京春兰汽车制造有限公司60%的股权,从而成为其控股股东;
7月11日,徐工机械通过定向增发的方式收购下属企业资产和股权,拟收购资产的范围包括: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下称徐重)等企业的股权、徐工集团工程机械有限公司试验研究中心相关资产和徐工集团工程机械有限公司拥有的相关注册商标所有权。
“公司控股股东徐工机械的大部分核心资产均被装入了上市公司中。其实,这也就意味着凯雷的出局。原则上,上市公司基本不可能将向大股东定向增发与大股东的合资计划两个重组计划合并在一起同时来做。”一位业内人士分析称,“资产整合措施定向增发的启动,就意味着这场长达3年的凯雷‘并购马拉松’失败。”
7月23日下午,记者联系了多位凯雷集团的相关人士,对方均表示,尊重徐工集团作出的选择,不愿就此事多作评论。
也正在这个下午,共谋此事多年的当事双方凯雷与徐工发表了一份联合声明:“双方合作的初衷在于借助凯雷的国际专业技术和网络,帮助徐工进行全球扩张及提升其行业领导地位。然而,基于发展进程中市场环境的重大变化,合作双方一致认为,对徐工而言,当前的最佳策略是尽快进行企业重组,打造一个高度整合、精简的机构,从而更有效地进行全球范围的竞争。”
徐重注入盈利可期
摆脱了凯雷并购阴霾的束缚,徐工重回自由之身。从分手之刻起,一个不断推进改制的“大徐工”时代的大幕就宣告拉起。
按照徐工集团董事长王民的目标是“到2015年,实现营业收入1000亿、销售收入700亿,出口创汇20亿美元,跻身全球同行5强之列”,整合集团资产、优化现有资源、合理利用资本市场是徐工现在面临的不二选择。
目前,上市公司徐工科技的状况并不容乐观。中期业绩预告显示,公司上半年业绩出现大幅滑坡,预计上半年仅实现净利润30万元左右,较上年同期的2021万元净利润相比大幅下降,较上年同期相比减少约100%。
徐工科技把原因归结于上半年钢材等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以及加大的研发和管理费用,而徐重的加入必然会使上市公司业绩大为改观。
“徐重是徐工集团最优质的一块资产,这次被纳入收购的资产范围。它的盈利能力非常强,规模超过中联重科一倍以上。这块集团最优质资产的注入将大幅提高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西南证券分析师孙昕表示,“重组完成后,上市公司将拥有徐重全系列的起重机产品,加之上市公司现有的路面机械、铲运机械等产品,公司将成为国内产品最齐全的工程机械上市公司。”
数据显示,徐重2007年实现销售收入108亿,销量超万台,为徐工集团贡献了超过10亿元利润。在全球工程起重机市场,徐重以销量排名第一、综合经济效益排名第二跻身世界前三强,是中国主机制造企业中首家收入超百亿的企业。
该公司今年上半年实现销售7800台,收入87亿元,同比增长51.42%和58%,实现利润9.3亿元,增长了68%,接近去年全年水平。徐重今年的收入规划是150亿,同比增速近50%,从目前的势头看,完成的可能性较大。
国泰君安分析师张锦灿认为:“完成定向增发的新公司的规模将超过现有的中联重科和三一重科两大工程机械巨头。”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