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货币政策从紧的大环境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更为凸显出来。最近,有关央行允许信贷额度略为增加的消息,在市场中流传甚广。有媒体的报道称,央行可能允许信贷额度增加5%用于支农和中小企业。
这个消息,尚未获得央行的证实。
但从目前多家商业银行透露出的一些情况来看,货币政策部门对信贷额度作出结构性的微调,也并非没有可能。如果央行在从紧货币政策的缝隙中撕开口子,给信贷额度添加增量,与上周税务部门针对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调整相比,两者政策目标虽不相同,但体现的均是宏观调控“有保有压”的意图。
既是“有保有压”,政策部门也就不是“一刀切”,而会考虑到实际情况,选取专门的、涉及范围明确的政策松动方式,以免此前的调控政策误伤部分市场主体,进而拖累整体经济,使得宏观调控举措更具有灵活性。
无疑,无论是此前出口退税政策的微调,还是货币政策可能略有松动,都是宏观调控基调发生改变的结果。在一个充满了不确定性因素的经济环境里,中央结合当前形势,已对未来一阶段的经济工作作出了部署。为在保经济发展与控通货膨胀之间实现平衡,具体政策部门自然会拿出相应的办法来。
尽管货币政策部门并未明确具体的政策调整,但问题却摆在面前:在通货膨胀压力依然高企的条件下,商业银行的信贷额度适宜增量吗?而增量部分,是否会真的作用于那些“嗷嗷待哺”的中小企业?进一步问,调控政策的调整,能否在根本上突破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局?
第一个问题,很多人在讨论,且意见不统一。有人认为,银根过于紧缩,必会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在当前条件下应当有所放松;但也有学者主张,货币政策决不能松,否则未来的通胀压力将不堪设想。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有翔实的数据,对保持目前的从紧力度将给未来经济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要有一个大致的估算。否则,根据经验式的、印象式的判断所作出的政策建议,很有可能是盲人摸象,不得要领,甚至可能误导决策。
对于这个问题,决策层在做了大量的实地考察之后,态度渐渐明朗,即强调调控政策应根据形势变化,而适时作出反应和调整,以增强调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这就意味着,在从紧货币政策不会出现明显松动的同时,货币政策部门亦可能针对特殊情况,如为支持农业和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局,而在信贷政策上作出微调的安排。
不过,信贷增量部分真的能够成为“新鲜血液”输送给急需资金的中小企业吗?换言之,主要商业银行在接受窗口指导之后,是否就会把增量部分按照行政要求贷给中小企业,而并非按照经济规律?如果因为金融机构追求收益率使然,增量部分不是如政策目标所愿,却是流到了需要紧缩的领域当中,那么增量所起到的作用,就不仅不能体现“有保有压”的意图,反而会对宏观调控产生副作用。
这种担心并不多余。在正规金融市场低效率的历史条件下,主要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及个人客户之间的高度不匹配,一直是众所周知的现实。因为收益低、风险大,主要商业银行对于中小企业的业务兴趣不浓。显然,金融机构有动力将增量部分放到其更有意愿的业务中去。因此,如果央行确定了一定比例的信贷增量,如何把这部分资金真正用到“刀刃”上,的确是个问题。
进而言之,货币政策部门若以提高增量的方式,试图作用于中小企业,其实还是治标不治本的。理由简单,这些增量贷款,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试图以调整经济政策的宏观手段来解决中小企业的微观融资问题,也是一个错配。
毕竟,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从根本上,有赖于中小企业自我强化内在的管理,有赖于改革相对落后的金融体制,有赖于资本市场的建设与完善。可以看到,包括创业板工作的推进,小额贷款公司的开始试点等,都有益于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本报一直以来力主推动大力发展民营中小银行,拷贝美国成千上万家中小民营银行负责美国广泛的中小企业的做法,才能在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否则,仅有关怀和想法是无济于事的。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