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家山堰塞湖挖掘导流槽的紧急时刻,俄罗斯派出了两架当今世界上载重量最大的米26直升机前来支援。俄罗斯飞行员到达现场后提出,需要16根吊运重型装备的钢丝绳,抗震救灾指挥部决定由中国二重和另一家企业各自完成8根钢丝绳的生产任务。而俄罗斯飞行员看过两家企业的产品后表示,只有二重的产品符合要求,另一家企业的产品无法使用。于是,二重连夜组织职工加班,又赶制了8根钢丝绳,保证了唐家山堰塞湖导流槽工程施工的紧急需要,也显示了我国机械工业的制造能力和水平。”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于珍讲述的这一小故事,旨在肯定那些在此次抗震救灾斗争中表现突出的机械企业,而抗震救灾是近日召开的2008年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省市行业工作座谈会的主题之一。
于珍把此次会议的主题确定为———坚持两手抓,夺取抗震救灾和机械工业发展的全面胜利,这也自然成为中机联下半年的工作重点。
应急动员能力强 机械企业救灾生产两不误
在此次抗震救灾过程中,受灾企业自救与行业企业互助的事迹举不胜举,并被各类媒体悉数报道。作为机械工业领域的资深人士,于珍对其中的典型企业进行了分析。
地处德阳的东方电机有限公司在及时提供人力、物力支援东汽的同时,努力发展生产。今年上半年,该公司完成工业总产值达到年计划的51.54%,完成发电设备综合产量37台(套)共1240.55万千瓦,实现工业增加值是年度目标的57.83%、新增订货达到年计划的84.65%。
地处都江堰的普什宁江机床集团公司在灾害面前,保证供货合同按时履约,按期给四川丹葡公司发去6台加工中心;准时完成了包头市3台加工中心的交货任务;主动派人到德阳等地访问用户,帮助抢修受损机床;启动普什宁江机床产业配套生产基地的都江堰市灾后重建项目。
另外,特变电工所属的四川德阳电缆公司尽管在地震中受到很大损失,仍在第一时间组织了上百名青年志愿者,分成6个小组投入到搬运伤员、抢救物资的工作中;成都神钢工程机械公司在余震中,启动了销售收入过100亿元工程;四川长征机床集团、重庆机床集团、秦川机床工具集团等企业,冒着持续不断的余震,不惜代价、排除困难,为灾区企业提供急需的设备、维修服务和配件供应,为灾区企业恢复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这次抗震救灾的过程中,机械工业显示出了强大的应急动员能力,各生产企业提供的挖掘机、推土机、装载机、起重机、载货汽车、救护车、消防车、发电机、输变电设备、水泵、植保(喷洒)机械、五金工具等。在极端恶劣的气象条件和极其复杂的地质环境中,他们在抢救受灾人员、抢运救灾物质、抢修通往灾区的道路、清理疏通堰塞湖,以及灾区防疫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于珍说:“机械工业改革开放30年的经济发展和技术实力,在这次抗震救灾中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
内外环境趋紧 迫使机械行业加速结构调整
今年年初,中机联通过对全行业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分析,曾提出“2008年机械工业总产值比2007年增长25%左右,利润总额增长20%左右,出口总额增长20%左右,国际贸易顺差继续扩大”的发展目标。
从今年1~5月的统计数据看,全国机械工业继续保持了平稳、健康、较快发展的运行态势。其中,完成工业总产值3.49万亿元,同比增长29.55%;完成新产品产值6519.16亿元,增长24.67%;完成出口交货值5232.17亿元,增长25.21%;实现利润2010亿元,增长34.56%。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于珍提出了当前机械工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第一,下半年国家宏观调控的任务依然艰巨,而机械工业又是一个与投资密切相关的行业,要对银根紧缩的影响有充分的估计。
第二,自然灾害的影响效应将逐步显现。上半年的冰雪灾害、特大地震灾害和近期的洪涝灾害,导致灾区部分机械企业的厂房、设备和生产能力遭到严重破坏,要全面恢复到正常的生产状态,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第三,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并呈持续走高之势。1~5月,原材料、燃料等价格同比上涨10%以上,受此影响,成本约束不断强化,企业降本增效的空间越来越小、压力越来越大。
第四,国际贸易面临的形势越来越复杂。一方面,人民币持续升值,强化了对机械产品出口增长的制约;另一方面,一些国家通过技术壁垒取代关税壁垒,不断设置影响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新障碍。
此外,当前我国机械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我国机械工业仍未从根本上改变粗放发展模式,支撑行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仍很脆弱;行业发展过度依赖实物产品产量的高速增长;自主创新尤其是原始创新能力不强,不足以承担起支持全行业技术升级的重任;一些关键零部件仍在制约高档装备国产化的发展;产能扩张过猛,供过于求的矛盾正在积累。虽然我国机械工业近几年发展较快,但行业持续发展的抗风险能力还十分薄弱,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优化产业结构的任务仍然紧迫而又艰巨。
对此,于珍提出了三个方面建议:机械企业必须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把前进道路上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估计得更充分一些;各项应对预案考虑得更周密一些;各方面工作做得更细致一些,以努力提高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的能力,保证全面实现全年发展目标。
举全行业之力 确保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
此前,中机联公布的“2007年我国机械装备自给率超过80%”着实让全行业都为之振奋。那么,今年上半年,我国重大技术装备的自主创新与国产化水平是否有所提升?
中机联执行副会长蔡惟慈对上半年我国机械装备的自主创新业绩给予充分肯定,如:世界首条工业化运行的百万伏交流特高压输电试验示范线路的关键设备———变压器、电抗器和全封闭组合电器(GIS)已由西电公司、保定天威、特变电工、平高、沈高研制成功;一重生产的5.5米宽厚板轧机完成下线;上海振华港机公司研制成功7500吨全回转自航式双主钩浮吊蓝鲸号;上重1.65万吨油压机进入调试;太重研制成功55立方米电铲;开封空分正式签约研制8.3万立米空分装置;兆瓦级风电设备国产化开始大批量生产;一重成功锻造出世界首件第三代核电蒸发器锥形筒体;2008数控机床展览会上参展的国产大型五轴联动、高精度、高速度的高档数控机床超过百台……
今年上半年,中机联又承接了一批国家重大技术装备攻关项目,包括百万千瓦(二代改进型)核电关键设备研制、60万~100万吨精对苯二甲酸(PTA)成套装置研制、大型抽水蓄能机组成套设备研制等。为了确保国家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的完成,中机联明确下半年工作重点时,将“加快推进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进程”作为重要一项。
据介绍,中机联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在国家发改委领导下,与用户单位密切配合,对红沿河百万千瓦压水堆核电站、100万伏交流输变电、±80万伏直流输变电、100万吨乙烯国产化示范工程等重大装备国产化依托项目,做好调查研究和组织协调工作,确保研制进度和质量;二是积极配合国家发改委、国防科工委做好两个核电国家重大专项实施方案的申报和审批前期工作;三是推进核电设备标准化工作,开展RCC-M标准和ASME三卷标准的交流和人员培训,做好核电标准化委员会的申报工作;四是为提高关键部件的自主研发和制造能力做好服务协调工作,从根本上改变关键部件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掌握成套装备制造的主动权。
于珍说:“重大技术装备技术要求高、协作面广、成套性强,在当前一些重点骨干企业受地震破坏严重的情况下,我们要想方设法,组织全行业力量共同努力,确保重大技术装备项目的研制进程。”
另据了解,为集中反映30年来我国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取得的巨大进步,中机联近日还将举办“改革开放三十周年重大装备成就图片展”活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