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新月异的科技正在为“更快、更高、更强”提供不竭的动力。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成为北京奥运会的三大理念。
传递奥运精神的“祥云火炬”辗转世界,吸引了亿万目光,很多人却不知道火炬不熄的奥秘还在于宁波星箭航天机械厂为火炬安了一颗保证燃烧的“心脏”——气相稳压阀。粗看细数,还有许多浙江科技成果正在为北京奥运倾力奉献。
开创一流工程技术 筑起奥运场馆钢筋铁骨
“鸟巢”、“水立方”等奥运场馆获得了国内外人士的高度赞誉。而让它们从设计图纸一跃变成为现实中的钢筋铁骨,绍兴长江精工钢结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浙江东南网架股份有限公司开创的一流技术功不可没。
奥运一号工程“鸟巢”的大半个巢都是“精工钢构”一手筑成的。为了让“鸟巢”在外观上类似用树枝编织而成的天然鸟巢,就要将特制的Q460高强厚钢板经过各种弯扭加工,再焊接成为椭圆形、富有张力的网络状结构,其复杂的构造令施工难度很大。在没有先例可供借鉴的情况下,“精工钢构”靠着企业自主创新,破解了一项项技术难题,使“鸟巢”得以顺利施工。其中企业创造的弯扭工法、Q460高强厚钢板焊接工法已被认定为国家级工法。在高端技术的保障下,“鸟巢”短短一年时间里从无到有,吸引着全世界的眼球。
“精工钢构”共参与了7项奥运工程和5个配套工程的建设,总承建量为同行业中最多,占到整体奥运工程钢结构项目的三分之一,多项新技术、新工艺就诞生在面对新颖独特工程的挑战中。国家体育馆屋顶呈灵动的波浪形,犹如一把张开的折扇,在实际施工中不易实现,由此“精工钢构”发明了用“机器人”将地面组装好的一片片钢屋架进行滑移再拼连到一起的工法,并被评为国家一级工法。
“东南网架”则接手了“水立方”、首都国际机场、国家体育馆、北京射击馆等8项奥运工程及配套工程建设,同样通过技术攻关,完成许多世界之最:“水立方”是首个多面体空间钢架结构;首都国际机场单体网架最大;北京射击馆长达260米的馆内实现了不用一根柱子支撑,可减少风向、风速、视觉等细节对运动员心理的影响……
奥运“浙江造”,从巨大的钢结构到小小的插头,都有一定的科技含量,除了应用刚开发的技术之外,更多的是成熟技术厚积薄发而来的高性能产品。
“鸟巢”里的6000多张贵宾座椅在阳光长时间暴晒下仍然能保持原有的色泽。宁波燎原灯具公司的大功率LED路灯,用稳定不闪耀的光点亮奥运大道,且能量转换效率达90%以上,节能达40%以上,使用寿命长达10年,是传统路灯的5倍。
“青年”车、起重机 打通奥运观赛通道
奥运期间,北京城宾客如云。科技交通给人们出行带来了便利,这其中也有浙江作出的一分贡献。
在奥运会期间,1100多辆金华“青年”BRT快速公交车,每天奔驰在首都快速公交线路上,接送往返于各比赛场馆之间的运动员、裁判员和观众。为奥运特制的“青年”快速公交车具有25米的超长身形,每次可运载300名乘客,是传统公交车的3倍。另外,杭州长运、浙江外事、福建中旅等14家运输企业也采购了包括公交车和旅游客车在内的500多辆“青年”客车服务北京奥运。于是,更多观众能够尽快奔赴各个场馆观赛,为奥运加油。
对于大多数不能前往北京现场观看奥运赛事的观众来说,信息道路的畅通让千万双眼在家也能通过电视转播,清晰地看到赛场上的瞬间,而且比在现场拥有更广阔多样的视角:全景、特写、跟踪……
制作这样的“奥运视觉大餐”,离不开转播设备的辛勤“劳作”。在奥运赛事转播现场,就有宁波傲凸起重机公司的6台高精度、低噪音起重机在为转播服务,根据转播需要,把代替观众“耳朵”和“眼睛”的摄像机运送到各个看点,使操作者能“运筹帷幄”。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