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法国学者巴斯夏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孩打破了商店的窗户,商店的老板就要去买玻璃,这样玻璃店的人就有活干了;玻璃店的人又需要买面包,这样面包店的人就也有活干了;如此往复,打碎了一块玻璃反而创造了更多的就业,从而坏事变成了好事。
巴斯夏的故事被后来人归纳为“破窗理论”,有时可以用来解释经济破坏行为同时会对经济产生拉动作用。西方经济学大师级人物凯恩斯的观点与之类似,他认为大规模的政府支出,即便是简单的挖坑和添坑,也可以用来拉动需求,进而刺激经济,凯恩斯的理论在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被充分验证。
前不久公布的《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公开征求意见稿)》指出,恢复重建资金总需求经测算约为1万亿元。如此巨大的重建计划很容易让人想到“破窗理论”,重建到底会给经济带来多大拉动作用成为外界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
有观点认为,地震灾害的破坏更多是已经形成的存量财富和数量有限的生产能力,加上重灾区多处偏远地区,灾害对经济总量的影响较小;与此同时,灾后重建的巨额资金无疑会有效拉动需求,由此可以得出肯定结论,灾后重建一定会对经济有促进作用。
其他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国家在灾年的经济运行情况可供借鉴。从美国和日本两个经济大国五次灾害前后经济增长的情况看,日本的两次地震和美国1964年的地震与2005年的飓风灾害,均没有导致两国当年和灾后三年经济增速下降,反而出现了灾后经济增速高于潜在增长率和灾前经济增速的情况。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此前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估计,本次地震灾害导致巨大财产损失,完全恢复到震前水平至少需要6900亿投资,大量投资对经济增长将产生巨大的需求扩张效应与拉动作用,按投入产出估算,6900亿投资将拉动全社会产值增加48800亿元、增加值增加16000亿元。
如果2008年投入灾民安置和灾后重建必需恢复行业(电力、信息、石油、交通运输和农业)所需的976亿投资,则全社会产值将增加3309亿元、增加值增加1288亿元,GDP增速将提高0.51个百分点;如果再增加部分房屋重置投资,如倒塌房屋重建所需的930亿元投资,则全社会产值将增加5975亿元、增加值增加2276亿元,GDP增速将提高0.91个百分点。
上文提到的巴斯夏故事只讲了一半,后来巴斯夏自己论证了“破窗理论”其实是片面的,原因是只看到了打破玻璃可以拉动需求、带来就业,却没有看到买玻璃的钱同样可以用在其他地方,只要这些钱花出去,其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是一样的,而且原有的玻璃即社会存量财富没有遭到破坏。
这个道理同样可以用来分析灾后重建对经济的影响。需要弄清楚的一个问题是,未来三年用于灾后重建的一万亿资金是否属于闲置资源。如果是因为灾后重建使闲置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则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会非常明显;如果不是,那么灾后重建拉动经济的看法忽略了原有资源本来就具备的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
从已经公开的信息来看,财政资金将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财政资金参与灾后重建,事实上是资金支出结构的改变,重建工作中用得多,其他地方就会用得少,所以财政资金投入对经济的总体影响应属中性,并不能带来额外的需求增加。
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国内大背景是通货膨胀,尽管宏观调控的基调已经发生改变,但是防止通货膨胀仍然被放在突出位置。只有在社会存在巨量闲置资源的时候,增加总需求才会对经济产生正面作用,而通胀的机理是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在此情形下,增加需求只会增大通胀压力。
不可否认,灾后重建过程中对各种建筑材料的巨量需求,必然会对个别行业产生较大的正面影响,这也是股市中所谓灾后重建概念的基础。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局部的正面影响不能代表整体的影响,衡量经济流量变化是个整体的概念,灾后重建对经济拉动作用应理性看待。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