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垄断法》实施 “两拓”合并存变数

慧聪工程机械网   2008-08-22 08:19   来源:中国工业报  作者:明贵栋

今年8月1日,酝酿了14年之久的《反垄断法》正式实施。社会各界尤其是遭受“两拓”(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和力拓公司)合并垄断威胁的中国钢铁企业和中国有色冶金企业,都对这部被冠以经济宪法称谓的法律寄予厚望。因此,

今年8月1日,酝酿了14年之久的《反垄断法》正式实施。社会各界尤其是遭受“两拓”(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和力拓公司)合并垄断威胁的中国钢铁企业和中国有色冶金企业,都对这部被冠以经济宪法称谓的法律寄予厚望。因此,“两拓”合并很可能成为中国《反垄断法》实施后对境外垄断审查的第一案。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梅新育表示,由于两家公司都对中国铁矿石市场有巨大影响,并购理当接受中国《反垄断法》约束。

记者获悉,必和必拓已于7月4日向中国政府提交了反垄断申请报告,并将接受中国相关部门的反垄断调查。梅新育表示,他们并购活动将受到来自中国方面的阻止。

“两拓”合并将受到制约

据了解,必和必拓要完成对力拓的收购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要征得力拓在境外资产所在国的同意;二是如果境外的垄断行为对中国境内市场竞争产生排除性、限制性影响,将受到中国《反垄断法》的制约,有可能启动反垄断调查程序。

为此,虽然必和必拓和力拓在中国并没有矿产资源,但两者合并后的主要市场在中国,因此也需要向中国递交合并申请,接受中国的反垄断调查。

对于在这一合并案中,新近出台的《反垄断法》究竟能发挥怎样的效力呢?梅新育分析说,首先《反垄断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的垄断行为,对境内市场竞争产生排除、限制影响的适用本法。”这一条款所确定的原则,可以用于必和必拓并购力拓一案。如果中国钢铁行业能够证明必和必拓违反了《反垄断法》第三章“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条款,则更有可能判定其垄断。

据了解,《反垄断法》的规定指出,如果境外并购一方当事人在我国境内拥有资产30亿元人民币以上、当年在中国市场上的营业额15亿元人民币以上、其与有关联关系的企业在中国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20%,或者由于境外并购使其与有关联关系的企业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达到25%等情况,商务部和国家工商总局就可以审查并购是否存在造成境内市场过度集中、妨害境内正当竞争、损害境内消费者利益的情形,并做出是否同意的决定。

相关数据显示,必和必拓和力拓在中国矿产品销售最多的是铁矿石,“两拓”合并销售的铁矿石数量占据中国铁矿石消费量的20%左右。但如果按照“两拓”合并销售铁矿石数量占中国铁矿石进口量计算,这一比例则超过了25%。

据悉,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将在收到申请文件之日起30日内完成初审,做出是否实施进一步审查的决定,并书面通知经营者。而在国务院做出决定前,不得实施并购等经营者集中行为。

根据以上实际情况,梅新育认为,中国商务主管部门完全有理由否决这起危及我国产业安全的国际矿业巨头并购案。

中国立场得到国外同行响应

必和必拓今年2月向力拓发出换股收购要约,按当时市值计算约1470亿美元。但遭到力拓董事会的拒绝,理由是这一出价大大低估了力拓的价值及前景。由此,必和必拓开始其恶意收购方案,这立刻引起包括中国在内的矿业下游企业的恐慌和关注。

公开信息显示,必和必拓、力拓两家公司合计市值高达3500亿美元,控制了全球27%~36%的铁矿石、23%的焦煤、13%的铜金属及17%的铝金属资源。这两家公司与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合计控制了国际铁矿石贸易约75%的份额。而中国采购量约占国际铁矿石贸易的一半,仅必和必拓一家就约占中国20%的氧化铝销售额和约40%的铁矿石销售额。

中国的钢铁企业已经感觉到了两大巨头合并所带来的重重压力。唐山钢铁集团一位高层人士告诉记者,如果必和必拓成为全球最大的铁矿石生产商,必将借助超级垄断地位来强化自己在铁矿石谈判中的地位。如果不能制止这次并购行为,将可能带给中国钢铁企业灾难性的后果,期望我国主管部门从保护国家产业的角度想办法阻止这次垄断性的并购行为。

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罗建川认为,必和必拓收购力拓对中国的影响很大。如果收购成功,明年的铁矿石价格又将上涨,可能会上涨一倍。不但是铁矿石,对于中国经济增长所需要的大宗原材料铝和铜的市场,也将处于“两拓”的控制中。

中国矿业联合会副秘书长刘益康也表示,力拓与必和必拓合并一旦成功“将是非常恐怖的”,因为这两家所占有的很多矿山相加的总量都是世界第一。

多位受访者均向记者表示,两家公司一旦合并,将使中国钢厂在铁矿石谈判中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因为同属铁矿石需求大户的日本钢厂通过商社在国外间接持有矿山股权。若价格进一步走高,中国的大型钢厂还能消化原材料涨价的压力,但对于大部分中小型钢厂来说,可能会面临停产的风险。

“如此高垄断局面如果出现会使垄断者更易操纵市场,对消费者非常不利,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对此坚决反对。”在日前召开的2008年第三次行业信息发布会上,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罗冰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非常激动,甚至于谈起这个话题就义愤填膺。

罗冰生说,目前必和必拓、力拓和巴西矿业企业淡水河谷公司已对全球铁矿石市场构成垄断,如果其中两家公司再合并,形势将更加严峻。

“长期以来,国际铁矿石贸易形成了一整套基本规则和国际惯例,希望供需双方都要坚持市场经济原则,共同维护铁矿石贸易的基本规则和国际惯例。铁矿石生产企业过分集中和垄断,不利于正常贸易的长期发展,对钢铁企业来讲是不公平的,相信各国的相关法律应该有所限制。”罗冰生透露,除了美国表示同意“两拓”合并外,中国立场目前已经得到了一些国外企业的响应。罗冰生表示,包括日本新日铁、韩国浦项等国外企业都已初步达成共识,反对“两拓”合并。

据了解,5月30日必和必拓向欧盟提交申请当天,欧洲钢铁工业联盟便敦促欧盟委员会驳回申请。7月4日,欧盟宣布延长审查,将在90个工作日内判定该交易是否有损欧洲矿产市场的公平竞争。

据透露,商务部已于日前就“两拓”并购案是否违反《反垄断法》函询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商务部在向中钢协函询的同时,还向中国钢铁企业发出了意见征集函。

罗冰生告诉本报记者,中钢协目前已经向商务部提出了明确建议:中国政府应该支持国内钢铁企业、支持维护公平贸易的原则,否决必和必拓对力拓的收购。

据了解,对于中钢协的建议,商务部将待上述意见征集结束后召集“两拓”相关人士以及有关部委和专家进行深入沟通。

中国钢铁行业可能要独自应对“两拓”合并局面

由于“两拓合并案”涉及的行业和国家较多、影响面广,将面临各国反垄断部门的审查批准,因此有专家认为并购成功的可能性不大。

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其实在这次“两拓”并购中,真正受影响最大的还是中国。因为,中国约40%的铁矿石依靠必和必拓和力拓供应,所以“两拓”合并带来的垄断地位,对我国的钢铁企业影响更大。但是,其他国家和地区不会像中国这样恐慌,这就意味着在未来的抗争中或许中国方面将要孤军奋战。据悉,当前欧洲钢铁业铁矿石供应只有10%来自“两拓”,而韩国、日本和印度因为自己控制了超过了50%铁矿石贸易量,所以即使“两拓”合并他们也不会乱了阵脚。

目前全球最大的钢铁企业———阿塞洛•米塔尔自己可以控制的铁矿石资源量占到进口量的44%,但是他们现在还提出一个目标是进一步提高到70%~75%。印度钢铁业和中国钢铁业最大的不同是印度铁矿石能够自给自足,甚至其铁矿石还在大量出口。另外,由于印度铁矿石也在积极寻求出口,所以印度钢铁行业不大可能和中国钢铁行业“一条心”。而日本和韩国由于早在若干年前就开展了境外买矿或合作开发矿产的战略行动,因此,他们自己能够控制的铁矿石贸易已经达到60%以上,所以即使两拓真的合并对他们影响也不大。

而我国的情况就不同了。2007年中国进口了3.83亿吨铁矿石,而中国的企业自己控制的铁矿石资源到2007年末只有5200万吨。

也就是说,我国自己能控制的铁矿石贸易资源量占进口铁矿石资源总量大约在13.5%左右,和国际上其他产钢大国相比差距还很大。另外,由于中国的铁矿石虽然数量多、但是品位低、伴生矿多、开采难度大,而且资源分布太过于分散,没有真正的国际性的优质大矿。这种情况,利用海外优质的铁矿石资源来维持、保证中国钢铁企业发展的需要,仍然是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无法改变的事实。

这是一个相当残酷的事实,中国的钢铁行业很可能独自面对必和必拓和力拓合并的局面。

针对这样一个事实,也有专家分析认为,我国政府针对两拓合并这件事,从法律的角度讲会存在两种可能:一是中方可能用反垄断法来阻止;二是接受合并,并尽力从合并中获取一些好处。比如,从必和必拓与力拓的联合体中占据股份,或参与相关项目。

专家认为,如果真的阻止不了“两拓”合并的步伐,就要转变一个思路,争取参与到收购力拓之中去。根据现在的情况,力拓已经拒绝了必和必拓最初提出的1430亿美元报价,也许收购力拓需要达到2000亿美元。

专家指出,我国的企业不妨因势利导,强势企业联合起来,集结各类资本如金融资本,吸纳游离资本如国际私有基金,巧妙运用多项国际间行之有效的操作技术手段,大胆地参与力拓的收购。同时,要抢占收购舆论的高地,需要凭借勇气和可能拥有的实力,下定决心打一场国际市场竞争的硬仗。无论这场收购风波最终结局如何,在战略上需要中国企业站在如何成为赢家的立场上思考问题。

观点:打破铁矿石需求困境需要新思维

刘涛

近年来,中国出口行业呈现出典型的大进大出特征,即大量进口石油、金属矿产等初级产品和原材料,经过生产加工后又大量出口到国外。同时,国内大量基础设施建设拉动了钢铁、水泥、电解铝等基建产品的需求,进而带动国内钢铁企业对于铁矿石的需求不断增长。

不幸的是,国内铁矿石资源远不能满足国内生产企业的需求,而全球铁矿石贸易的70%被巴西淡水河谷公司、澳大利亚的力拓公司和必和必拓公司所垄断。由于供求双方地位的不平等,每年中国钢铁企业都不得不面临供应商的涨价要求。而今年欧洲钢铁企业与力拓、必和必拓达成的铁矿石进口价格,远低于中国企业拿到的价格,更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国内某钢铁规划院负责人甚至就此提出,应将禁止焦炭出口作为反击手段。其理由是:目前中国焦炭产量和贸易量占全球一半以上,也是不折不扣的垄断者,如果限制焦炭出口,全球钢产量势必大幅下滑,铁矿石需求也将减少5000万吨左右,从而为中国参与铁矿石谈判留足空间和筹码。

笔者并非怀疑中国焦炭武器的潜在威力,但以下三点需要引起人们的注意:

第一,焦炭企业和钢铁企业分属两个不同行业。在中国经济日益市场化的今天,是否有足够理由重回计划经济的老路,通过看得见的手,牺牲焦炭企业的利益,来换取钢铁企业所谓的账面盈利?即便钢铁企业对焦炭企业进行补贴来减少后者所受损失,但失去的国际市场怎么办?钢铁企业是否有能力长期持续承担起这一损失?

第二,限制焦炭出口是一把双刃剑,在打击了对手的同时,自己其实也讨不到什么便宜。例如在2005年,由于担心中国限制焦炭出口,印度决定增加对出口铁矿石的税收,以抑制铁矿石出口,目的是逼迫中国同意以铁矿石置换焦炭,但双方都加价其实是一种双输的格局。不难想象,如果中国此次全面禁止焦炭出口,很可能立即引发全球范围内的贸易战,这与中国和平崛起国际形象的塑造,以及WTO原则都背道而驰。

第三,即便此次通过限制焦炭出口,澳大利亚和巴西的铁矿石供应商不得不对中国暂时做出妥协,是否就意味着中国钢铁企业从此能一劳永逸获得廉价铁矿石了呢?根据经济学基本原理,价格越低需求越大。当中国钢铁企业的胃口越来越大时,铁矿石最终还是要涨价,这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据报道,在中国沿海各港口,堆放着钢铁企业囤积的6000万吨铁矿石。这表明,造成目前高价困境的相当一部分原因,来自于中国钢铁企业自己。

因此,中国钢铁企业在面临垄断造成的高价时,与其寄希望于政府部门的行政保护,不如从自身找找原因,认真思索一下:这种大量进口、低端生产的格局是否还能持续下去?在整个国民经济都在进行产业结构升级的时候,钢铁企业只有努力提高生产效率、改进技术,向中高端钢铁产品转型,提供更多附加值高的产品,才是从根本上化解需求困境的办法。

记者手记:主动进军国际矿业市场势在必行

本报记者明贵栋

我国是全世界注目的经济高速发展大国,对资本和资源的需求异常巨大。恰恰就在我国自身经济发育还没有完全成熟、经济底子还不厚实的时期,就无从选择地融入了国际经济大循环过程。金融风暴刮过了,石油危机一波三折,国际资本毫无理性地竭力扩张,国际垄断给我们造成的发展压力,垄断资本对资源性原材料的控制等等,都会给我国经济带来釜底抽薪式的威胁和破坏。

如今“两拓”合并,又将给我国产业带来极大的挑战,因为必和必拓正在缔造全球最大的铁矿石、铜、铝生产商,并在煤炭、锌、钻石行业占据重要地位。无庸质疑,合并后的必和必拓公司将成为全球原材料产业的霸主,其规模将比紧随其后的竞争对手高出数倍,这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的警惕。

这些注定是我们无法逃避的现实,这要求我们必须以战略思维把握时局。

面对矿资源价格的一路飙升,我们要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无法没有后顾之忧。而在目前国际上正如火如荼地进行金属资源并购背景下,利润和成本的决定权越来越往上游延伸。因此,不掌握上游的资源话语权,就等于将所有中游、下游行业的主动权一点一点断送。

所以,从战略思维出发,我们一定要在努力遏制矿业国际垄断的同时,做强做大自己的矿业产业,主动进军国际矿业市场,争取优越地位和决定性的谈判话语权。

值得庆幸的是,中国政府已经开始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开发更多的矿产资源。五矿等大型贸易企业,也开始从贸易型向资源型企业转型,中国铝业更是从单一的铝产品向铜、锌等有色金属领域进军。

但是,在我国企业走出去进程中,应该注意不要过于分散。比如中钢、鞍钢、亚洲钢铁等钢铁企业,都应该在一个大矿区开矿。对于外部铁路运输和出口港建设,几家企业应统一规划,不能各自为政。同时,政府有关部门也应该通过设立相关支持基金、税收政策补贴等方式,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打造中国自己的矿业巨头。

免责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同时本网原创文章,欢迎您转载并标明出处,谢谢!

热门产品(点击查询产品底价)

整机专区

  • 挖掘机械
  • 铲土运输
  • 起重机械
  • 混凝土
  • 压实机械
  • 路面机械
  • 桩工机械
  • 工业车辆
  • 高空作业
  • 凿岩机械
  • 掘进机械
  • 农业机械

工程机械内幕
实时掌控行业大事小情

机主邦
机主邦 帮机主 让机主不孤单

慧聪商情电子刊
直达商家商机无限

工程机械品牌关注榜



欢迎
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