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工程机械行业已是‘冬天’。”深深地换了一口气后,詹纯新一字一顿地吐出了他的观点。
在今年9月正式完成对意大利企业CIFA(Compagnia Italiana FormeAcciaioS.p.A)的收购后,詹纯新掌舵的中联重科成为全球最大的混凝土机械制造商。
中联重科与投资伙伴合计出资2.71亿欧元收购了CIFA100%股权,中联重科占股60%,其他投资伙伴则分享剩余的40%股权,同时,中联重科还将拥有三年优先认购投资伙伴手中股权的权利。
这一起引人注目的跨国并购一开始就受到外界的质疑,随着中联重科自身财务负债率的急速上升,很多人在讨论这是否是一桩合算的买卖。更因收购几乎是在金融危机加深的过程中完成,由此让人担心詹纯新是否有足够的能力让分处欧洲的新公司和国内的中联重科一道安全度过危机。
詹纯新并未回避当前的困难。中联重科的三季报也显示,公司净资产收益率达28%的同时,资产负债率也由2007年的56%上升到70%,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只有0.02元/股。同时,中联重科已经宣布,明年将停止收购活动,专注于整合项目。在他看来,受到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和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工程机械行业自四季度以来已经进入“冬天”,但他认为这个时间不会太长。身处欧洲的CIFA则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更大,中联重科在自身“过冬”的同时,更多要考虑帮助这个新成员。
詹纯新表示,正是由于危机的出现,才体现出中国企业(中联重科)的价值,从而使CIFA对中方的依赖加大,加速了双方的融合,并由此产生高倍率的协同效益,使得二者走出“冬天”的步伐加快。
已是“冬天”,但不会太久
记者:房地产等行业的景气下降,再加上金融危机的冲击,这样的背景下,是否表明工程机械行业的“冬天”已经到来?
詹纯新:和自然界的四季一样,当有人在过冬的时候,同时也有人是在春天。经济的冬天来临时,同样也有人尚在春季,比如目前就全球来讲,整个经济都是一个“冬天”,但与受金融危机影响颇深的欧美相比,中国受到的冲击就要小一些。放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说中国的工程机械行业走入了“冬天”,是不确切的。但是,受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和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在国内,工程机械行业自今年四季度以来已经是“冬天”。
大家都知道房地产与工程机械这两个行业的紧密关系,所以每有调控政策,就有人关心工程机械行业是否受到影响。房地产行业的不景气,对工程机械有一定影响,再加上整个环境的变化,因此可以说行业已经在“冬天”了。
记者:这会是一轮长时期的“隆冬”吗?
詹纯新:我估计,这个时间不会太长。
“金融海啸”不会一下子消退,但世界各国都纷纷持续采用了直接而积极的联手抵御措施,这会有一段反复。具体到工程机械行业,预计明年下半年左右,工程机械市场将会有一个根本性的好转。这主要是缘于我国政府积极的救市行为,几万亿元的投资,修桥修路,这实际上为工程机械行业带来了机遇。尽管房地产业正处在低谷,使工程机械企业受到了不小的影响,但国内工程机械企业大多产品线较长,几万亿元的投资规模很多将用于基础设施,这为行业回暖创造了机会。
冒进式收购?
记者:这一年中,中联重科进行了一系列收购。对于这些收购,有人质疑是你的一种新冒进行为,比如收购CIFA,正是在金融海啸横行的过程中,同时收购使中联重科的财务状况看起来不那么好看。
詹纯新:我能理解外界的担忧。担忧是因为中联自身的财务状况和中联目前所做的事情(扩张),现在的时机似乎也不是最好的。
中联目前的风格仍然是一种稳健的风格,仍然是按我们的预期在走,并没有外界担心的浮躁。对形势的估计,我想得比别人更糟糕。我考虑了一旦糟糕的情势出现,第一应该怎么做,第二应该怎么做,最后的底线是什么。
几个月前,我曾经坐立不安,在酒店楼下的车库里打了一个多小时的电话,给收购CIFA的团队,给我的顾问和中介机构打电话,我担心经济环境会影响我的收购计划——其实那时候还没有正式签约。
那时我整个晚上都睡不着觉,因为我们收购CIFA的时候大家都议论纷纷。有不少人反对,特别是在收购之前。面对反对的意见,我都要一个一个去驳倒,或者说我要考虑这些反对的意见,考虑坏情况出现是什么状况。
记者:为什么非得收购呢?
詹纯新:主要是企业发展的战略需要。很久以前,我就呼吁要走出去。企业要走出去,要扩张,必须选择一种合适的方式,我们选择的是并购。
全球排位老三的企业,它要卖,这不是所有的行业都会有的,也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碰到的机遇。如果我们的竞争者收购了,整个格局就是两个概念。所以我们志在必得。
记者:但时机看上去实在不是最好的,也使得公司的负债迅速攀高。
詹纯新:是的。我当时问过自己:现在有没有能力来完成这项收购?答案是,三年以后我有能力完成。但从公司发展的战略来看,我们必须要让这桩收购完成。
在收购过程中,我们和投资伙伴一起,进行了设计,从而使中联重科面临的风险降到最低。
2008年中联重科进行一系列收购,公司的财务表现为负债率上升,这个并非就是坏事。几年来,我一直都认为我们的负债率是比较低的。看一家企业的负债,不仅要看它的负债率,还要看负债结构。公司大部分负债为3年以上长期负债,短期借款为18.49亿元,约占总负债的17%,这说明公司的负债结构较为想理。
主要负债增长是由于收购CIFA所致。但实际上中联重科收购CIFA直接造成的银行贷款只有2亿欧元左右,这是三年期的贷款,也就是说三年内我只需要支付利息,三年到期后还本,而我们在CIFA每年得到的股东回报是高于这些贷款的利息的。所以这些由于收购CIFA产生的贷款其实不会给中联重科造成额外的财务负担。
危机促使融合加速
记者:中联重科做好“过冬”的准备了吗?
詹纯新:这是很多人关心的一个问题。中联重科稳健的经营风格没有变,我们以一种积极、谨慎的态度来度过这个“冬天”。
所谓积极,是指我们明年要增长,而且经过分析,我们能增长。谨慎,是指我们有选择地压缩开支、抓紧应收账款的控制等。同时,对客户进行信用等级调查,不盲目销售,保证企业能够健康良性发展。
记者:即使按你的描述,收购并未给财务方面带来压力,但是,CIFA地处欧洲,受到“金融海啸”的影响较大,对于你这个“新老板”来说,是不是一种考验?
詹纯新:在收购之初,我就确定了要保留CIFA品牌和现有团队的思路,因为我们就是冲着它的品牌和职业化的管理团队去的。交易完成后,CIFA原董事长MaurizioFerrari继续留任新CIFA的董事长,并将担任中联重科的副总裁,其他管理人员都就地留任。同时,我们确定了CIFA和中联双品牌的战略,并以CIFA品牌带中联品牌(混凝土机械)。
金融危机加速了双方的融合,迫使CIFA对中联的依赖加强。
记者:CIFA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依赖?
詹纯新:欧洲的制造企业成本非常高,而中国恰恰具有成本优势。如果双方能够实现很好的对接,将产生很好的协同效益。比如说泵车,有很多零部件可以由中联重科按照CIFA的质量要求生产,再由那边(意大利)组装,这样就能大幅降低CIFA的成本。据我们估计,国内的制造成本要比CIFA在意大利生产低20%~30%,一台机器就要低几十万元,这就是CIFA所要倚仗中联重科的。同时,由于CIFA在欧洲的采购成本低于中联,中联重科也可以通过CIFA在欧洲的渠道进行采购。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