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改革开放之路见证自主创新历史

慧聪工程机械网   2009-02-02 14:48   来源:中共国务院三峡办党组

一座自主创新历史丰碑 三峡工程的改革开放之路 三峡工程见证了国运的兴衰。从孙中山先生1918年提出的长江开发“实业计划”,到20世纪40年代夭折的“萨凡奇高坝方案”,再到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截断巫山云雨,高峡

一座自主创新历史丰碑 三峡工程的改革开放之路

三峡工程见证了国运的兴衰。从孙中山先生1918年提出的长江开发“实业计划”,到20世纪40年代夭折的“萨凡奇高坝方案”,再到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宏伟设想,无不寄托着一个民族的强国梦想与渴望。30年改革开放,使三峡工程终于从梦想变成了现实。1978年,三峡工程从民主决策起步,至2008年基本建成。30年奋战,成就了中华民族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一项千秋伟业,铸造了自主创新的一座历史丰碑。

长江三峡大坝试验性蓄水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一、解放思想从民主决策起步

一直处于反复论证中的三峡工程,正是在解放思想的大背景中启动的。

广开言路,正视纷争。国务院1984年原则批准水电部关于三峡工程的可行性报告。这犹如一石激浪,延续了几十年的争论又一次集中爆发,一些反对意见和疑虑不安纷至沓来,外电也纷纷报道不同意见。“上”还是“不上”、“早建”还是“缓建”成为争论的焦点。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这些不同意见,明确指出三峡工程决策一定要民主化,一定要得到全国人民的理解和支持。

求真务实,重新论证。1986年,党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出通知,要求重新组织三峡工程的论证,特别指出要注意吸收有不同意见的专家参加,发扬技术民主,充分开展讨论,得出有科学根据的结论。为从体制上保证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中央成立了国务院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负责审查三峡工程可行性报告,并专门设立一个协调小组,随时将论证情况向人大、政协通气。1986年—1988年,国务院专门成立的论证领导小组,组织412位国内相关专业的资深专家,分14个专家组、40个专业对三峡工程重新进行了可行性论证。1989年重新编制完成《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可行性研究报告》。受中国政府委托,加拿大政府聘请的国际咨询公司组织国际专家89批541人次进行论证,提交了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报告。汇集国内外众多专家智慧的两份报告得出了相同的基本结论。

政府提议,人大通过。党中央、国务院以对国家和人民、对子孙后代、对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通过各种渠道,认真听取和广泛采纳了各方面的意见及建议。1991年8月,国务院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通过了对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查意见。1992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了审查意见,同意兴建三峡工程。1992年3月,国务院就兴建三峡工程的议案向全国人大七届五次会议作了全面说明,与会代表进行了广泛讨论。4月3日,全国人大七届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开工。可以说,三峡工程前期论证工作规模之大,时间之长,研究和论证程度之深,在国内外是少见的,堪称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民主科学决策的典范。

二、自主创新从核心技术突破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也是三峡工程建设必须占领的制高点。建设者们立足从特大型水轮发电机组、输变电高压换流变压器等高新技术和核心技术突破,瞄准世界最先进水平,掌握主动权和控制权,取得了一系列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的成果。

大胆创新,成绩斐然。三峡工程在枢纽工程设计与布置,大坝浇筑技术与施工工艺,大型水轮发电机组的设计、制造、安装调试技术,高压送变电核心技术的研发、制造、安装,以及地质、泥沙监测技术,地质灾害治理、高切坡治理技术和监测预警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创新成果。特别是在一些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上,经过反复论证和试验,使创新成果在主体工程中得到了成功应用。截至2007年底,三峡枢纽工程科技成果已获得国家科技奖励14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0多项,获得专利数百项,同时创造了100多项世界之最,多项成果具有世界领先水平。

重点突破,实现跨越。三峡工程建设以重大水电装备核心技术为突破口,形成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峡品牌”技术。在水轮发电机组的设计制造中,国家支持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和东方电机有限公司用7年时间顺利完成了从左岸机组分包商到右岸机组独立承包的重大角色转变,并首创了70万千瓦全空冷发电机组。在输变电工程方面,通过争取技术转让、扩大分包份额和注重能力配套,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攻关创新上下功夫,使换流变压器、换流阀等重要设备的国产化率达到了70%以上。这些重大成果,标志着我国在大型水轮发电机组和高压送变电设备的核心技术研发、制造、安装等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标志着我国由水电开发大国迈进了水电开发强国。

企业为主,制度保障。三峡工程建设的自主创新坚持以大型工程为载体,大型企业为主导,通过市场竞争和制度保障,对重大装备的技术实行引进消化吸收后再创新。在企业主导方面,三峡总公司、国家电网公司、哈尔滨电机厂有限公司和东方电机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民族企业,通过“技贸结合,转让技术,联合设计,合作制造”,成为自主创新的主战场,并涌现了一大批科技领军人物。在制度保障方面,国家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支持鼓励政策及措施:专门设立技术转让组,将国外供货商向国内企业转让关键技术作为国际招标的必要条件;优选国内企业参与受让技术和分包制造时引入竞争机制;安排了一批骨干企业的扩建和改造项目;提供充足的技术转让、企业科研攻关、人才培养费用等。

相关阅读:

累计投资达1483亿 三峡工程2009竣工验收

按照初步设计安排,三峡工程2009年将竣工验收,目前各项竣工验收的前期准备工作已全面展开。三峡工程总工期17年,至2008年底已连续施工建设16年。据悉,三峡工程竣工验收包括8个专项,即枢纽工程、安全设施、消防、水土保持、环境保护、库区移民、工程档案、工程财务决算。【全文】

三峡明珠塔成为缩影 形象工程之风需遏制

1月5日12时46分,随着一声巨响和一阵地动山摇的震动,昔日设计总投资3500余万元、建筑面积近5000平方米、主塔高92米、连同塔尖共135米、顶部有旋转观光厅、能俯瞰万州城全景、有万州形象工程之称的"三峡明珠观光塔",轰然"谢幕"。【全文】

三、体制机制在制度建设中优化

三峡工程诞生于改革开放这个伟大时代,解放思想催生了三峡工程全新的体制机制,制度建设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创新优化。实践证明,各项科学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三峡工程建设成功的重要保证,并使之成为重大工程建设管理的经典范例。

首创工程建设组织体系。三峡工程没有沿袭计划经济的“工程建设模式”,而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办法组织工程建设。一是成立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决策和贯彻重大方针政策,组织协调各方关系,履行管理服务和监督检查等政府职能。二是成立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作为三峡工程建设的项目业主,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主经营和法人负责制,全面负责三峡枢纽工程的建设和经营。三是责成国家电力公司(现国家电网公司)为三峡输变电工程的项目业主。新型组织管理体系确保了中央的坚强领导,明确了各方权责,理顺了政府、企业和市场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了多方面积极性,保证了三峡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健全工程现代管理机制。质量与安全是三峡工程的生命。在吸取国内外现代成熟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实行了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根据项目规模,在建设过程中实行了分项招标、分项监理和分项管理。从项目管理的需要出发,按照矩阵式管理方式设置工程建设管理机构,并随工程建设进展动态调整项目部门和专业部门。国务院三峡建委成立了三峡枢纽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坚持定期深入工地检查工程质量,促进了枢纽工程质量不断提高,在三期建设中单元工程优良率达到了94%。同时还成立了重大设备制造检查组,长期深入相关制造企业检查指导,定期向国务院提交检查报告,保证了重大设备的设计制造质量。另外还专门成立了泥沙专家组。

创新资金保障与监管体系。一是资金筹措方面,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形成了三峡基金征收、银行贷款、企业债券发行、资产改制上市等相结合的多元化筹资格局。二是投资管理方面,首创“静态控制、动态管理”新模式,测算和编制价格指数,解决了大型工程因工期长概算控制难的老问题。同时实行移民任务与资金“双包干”政策,有效遏制了超预算现象。三是建立多层次资金监管体系。政府主要通过监察、审计和稽察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督促整改。国家审计部门多次组织审计。国务院三峡建委专门成立稽察办,对枢纽、输变电和移民工程定期稽察。三峡库区建立了以各级党政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的移民资金管理责任制,以及以纪检监察部门牵头,移民、审计、检察等部门参与的移民资金监督网络,确保资金使用的安全和效益。

四、综合效益在科学发展中提高

三峡工程规模宏大,综合效益显著,关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工程建设始终坚持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相一致,工程效益和生态效益相协调,经济效益同社会效益相统一。其中,特别注重工程建设与三峡自然环境、移民安稳致富和库区持续发展有机结合,注重发挥工程的防洪、发电、航运、供水和生态等巨大综合效益,从而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

防洪效益不可替代。作为解除长江中下游洪水威胁、保护长江流域生态的一项不可替代的关键性措施,三峡工程的首要功能就是防洪。仅在20世纪,长江中下游就发生过4次特大洪灾,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损失。目前,三峡水库防洪库容已达146亿立方米,并开始发挥拦洪调峰作用,中游荆江河段防洪标准从十年一遇提高到了近百年一遇,长江中下游的防洪体系初步形成。三峡工程建成后,可形成221亿立方米的防洪库容,使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区2300多万亩农田、1500多万群众得到进一步保护。

清洁电能造福四方。三峡输变电工程建设目前基本完工。至2008年底,三峡电站26台机组已全部安装完毕,并顺利投入运行。截至目前,已累计发电2880多亿千瓦时,运行安全稳定。至此,三峡电站总装机容量已达2250万千瓦,每年可提供1000亿千瓦时清洁电能,每天发电量约为全国的1/30。同时,建设完成交流送电线路6519公里、直流输电线路2965公里,形成了完整而系统的三峡输变电工程,建成联结华中、华东、川渝和广东的三峡电网,并有力推进了全国电网的联网进程。

航运便利促进发展。水库水位的提升,有效改善了湖北宜昌至重庆段660公里的水运航道,以及长江中下游枯水季节的航运条件,万吨级的船队可直抵重庆港。2007年经过三峡大坝的货运量已达6057万吨(其中船闸通过4686万吨),比上年增长20.6%,远超蓄水前最高年货运量1800万吨的水平。长江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促进了长江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生态效益源远流长。三峡工程既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骨干工程,也是优化库区资源环境的生态工程。通过调蓄对下游补水,可有效改善枯水期下游航道和生态环境;通过合理调度,将为“南水北调”工程提供充沛的水源,成为我国重要的战略水资源基地;通过水力发电,每年可减少5000万吨燃煤排放的二氧化碳等化合物1亿吨。监测结果表明:三峡工程施工区和移民安置区环境质量总体良好,三峡库区长江干流水质总体稳定,库区泥沙来量下降,库区水生和陆生珍稀动物、植物得到有效保护,库区地质灾害发生频率得到有效控制。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三峡工程未受到任何影响,也未发现因地震引发的崩岸、滑坡等次生灾害。

当前,三峡工程的整体建设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不仅要圆满完成工程建设的收尾工作,而且面临着各项长期而艰巨的后续建设任务。我们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再接再厉,扎实工作,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免责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同时本网原创文章,欢迎您转载并标明出处,谢谢!

热门产品(点击查询产品底价)

整机专区

  • 挖掘机械
  • 铲土运输
  • 起重机械
  • 混凝土
  • 压实机械
  • 路面机械
  • 桩工机械
  • 工业车辆
  • 高空作业
  • 凿岩机械
  • 掘进机械
  • 农业机械

工程机械内幕
实时掌控行业大事小情

机主邦
机主邦 帮机主 让机主不孤单

慧聪商情电子刊
直达商家商机无限

工程机械品牌关注榜



欢迎
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