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菱高端重卡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设和提升

慧聪工程机械网   2009-02-09 11:25   来源:中国卡车网

08年的上海宝马展上,华菱出人意料地推出了第二代重卡“星凯马”系列。它的出人意料在于华菱是一家新兴的重卡企业,还在于华菱的技术力量与一汽、二汽、重汽相差较远,但就是这家中等规模的重卡企业推出了具有国际先

08年的上海宝马展上,华菱出人意料地推出了第二代重卡“星凯马”系列。它的出人意料在于华菱是一家新兴的重卡企业,还在于华菱的技术力量与一汽、二汽、重汽相差较远,但就是这家中等规模的重卡企业推出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内最先进的重卡产品。技术实力不是华菱的强项,星凯马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推出,一定有它的过人之处。

那么,华菱有何秘诀?华菱的自主创新能力是如何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的?

引进三菱技术,为自主创新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

对于一个刚刚进入这个领域的企业来说,这是一条不能绕过去的坎。因为企业小,资金有限,没有成熟的技术,最重要的是没有技术人才。为了尽快掌握重型汽车的设计和生产技术,华菱早在成立之初就确立了明确的发展战略,以开发自主品牌为主线,把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作为实现自主开发的重要手段,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首先就是要引进技术人才,要构建一个技术的团队,这是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的基础。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当初华菱从汽车行业的骨干企业中引进了大批专业技术人员,在正确的发展理念的指引下,这支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由刚开始的几十人,发展到现在的三百人。

其次,技术问题。从当时来看,国内重型汽车的技术平台,基本上是斯太尔技术平台,要发展高水平的重卡,单单依靠国内的技术不能解决问题。于是,华菱把目光转向了国外。在2003年,华菱与三菱卡客车公司签订了为期十年的技术合作协议。同时,华菱积极运用贸易杠杆,调节双方合作的力度,逐步扩大合作的范围和深度,与三菱开展广泛而深入的技术交流、人才培养等多种合作,并在短短三年内就掌握了重型汽车的设计、开发关键技术,并形成了年产3万辆重卡的生产能力。在华菱与三菱的合作过程中,华菱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外来技术,而是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开发自主品牌重型汽车。与三菱的合作,对三菱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使华菱具备了坚实的自主创新的能力基础。

立体化培养,促进技术队伍迅速成长

与三菱的合作让华菱受益匪浅,不但掌握了先进的汽车制造技术,还让华菱的技术队伍得到了三菱的技术培训,具备了自主创新、自主开发产品的能力。但是,三菱的技术并不是世界上最先进的重卡技术,仅仅停留在三菱的基础上还远远不够,要进一步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就要让技术人才走出去,开拓视野。2006年,借助德国汉诺威车展的机会,华菱让几十位技术骨干走出去,参观车展,参观一流的汽车制造企业,给人才成长开阔了视野,让他们看到了世界最先进的东西,使他们具备了高屋建瓴的素质和能力,这些为后来星凯马高端重卡项目的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通过项目培养技术队伍的自主创新能力。华菱公司很年轻,华菱的员工也很年轻,如何让这支队伍迅速的成长起来,对企业来说特别重要。但是,他们的成长之路没有捷径,只有让他们切实参与到项目中去,让他们尽早地与汽车开发接触才是最好的办法,即通过项目培养人才,给他们成长的机会,就是让年轻的人员有事干,干有技术含量的事情。

相关阅读:

借宝马展东风 华菱星凯马系列重卡揭幕

借此次展览会的东风,华菱在开幕式的当天,顺势推出了第二代产品——星凯马系列重卡。【全文】

逆势而上 华菱重卡淡季如何驰骋“煤海”

无论对中国的重卡市场还是对华菱,2008年都是一个灾难年,先是雪灾封锁了道路,零部件进不来,装好的车子出不去,经销商与用户都心急如焚;再是国Ⅲ实施所带来的全国性用户持币观望,致使全国市场出现了近几年少有的下滑局面。然而,这一切阻力都没有能阻挡住华菱重卡在有“煤海”之称的山西市场规模扩大的步伐,仅上半年就完成销售近600台,而去年全年只有200台左右。这是什么原因呢?【全文】

同时,为了激发技术人员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华菱还实践了感情留人和待遇留人。所谓待遇留人就是在生活上给予合理的高待遇,同时在住房上给予很优惠的安排。什么叫感情留人,就是尊重,尊重来华菱的年轻的有经验的技术专家,让他们和公司的领导有一个直接的沟通渠道。每年,华菱还有100万左右经费用来直接奖励有成果的技术人员。第三就是创造机会,给我们的技术人员有出国考察学习的机会。

通过项目的联合开发来培养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联合开发包括与国际知名的研发机构进行技术和项目上的合作,与国内的高校和技术研发机构进行合作。这一方面,最突出的就是“星凯马”高端重卡项目的成功实现,被称为产学研链条上的完善结合。

然而,以前总是有种很保守的产品开发观念,认为只有是企业自己的技术人员开发的才是自已的,才是自主创新。这也说明国内企业与外部合作进行的还远远不够。特别是国内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的远远不够。在企业与学校的合作方面,1986年,意在为上海大众培养技术人才的德国大众汽车,出资在同济大学设立了一个汽车专业,开启了汽车企业与中国高等院校之间的深度合作。然而,事与违愿。包括这个项目在内,大批的合资汽车公司与中国高校之间的合作都谈不上成功,或多或少存在着流于表面的形式及其短线项目,或没有达到双方合作的意图。在国外,产学研一般建立在中长线合作的基础上,而在中国,这种现状就是中国的汽车产学研环境和国际严重脱轨。要么企业派下来一个项目,给大学些经费,大学就开展研究。这种松散的合作无法为企业带来长线的提升,对大学来说也无法实现真正的成长和沉淀。

其实,校企的合作,是对双方都有利的好事,而且还有很大的互补性。高校的学生理论高,但多为纸上谈兵。而企业来进修的学生理论水平不够,但实际操作能力却很强,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直接针对某一个问题提出看法并希望直接能够找到解决的方案。通过一个项目的完成,双方都能在其中获得互补性的收益。对企业来说,技术人员也会得到更加深入的理论学习知识,从而获得更加具体解决问题的方法;对高校来说,学生不会再象以前那样只有理论基础而没有实际设计水平。

华菱现在可以说是尝到了与高校合作的甜头,最近还与湖南大学还成立了一个商用车研发中心。可以想象,这样的企业成长的道路有多宽广。

免责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同时本网原创文章,欢迎您转载并标明出处,谢谢!

热门产品(点击查询产品底价)

整机专区

  • 挖掘机械
  • 铲土运输
  • 起重机械
  • 混凝土
  • 压实机械
  • 路面机械
  • 桩工机械
  • 工业车辆
  • 高空作业
  • 凿岩机械
  • 掘进机械
  • 农业机械

工程机械内幕
实时掌控行业大事小情

机主邦
机主邦 帮机主 让机主不孤单

慧聪商情电子刊
直达商家商机无限

工程机械品牌关注榜



欢迎
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