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智能董事长何清华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何清华侧身而坐,双手交叉叠放于前——心理学说,这是一个具有防御色彩的姿势,表明主人并没有放松——是的,他只占了棕色真皮沙发二分之一的空间,右手还拿着随时可能跳起来的黑色翻盖手机。
山河智能遇到了诞生十年以来的第一个寒冬。这位63岁的掌舵者、中南大学知名教授正奋力辨识航线,破浪前行。2008年前三季度,山河智能的净利润同比下降23%,全年业绩的上升也将大大低于年初的预测。
虽然身处周期性明显的工程机械行业,但后起之秀山河智能还是第一次尝到这种苦涩。在创立之初的八年里(1999-2007年),山河智能的复合增长率近80%,它甚至还幸运地战胜了四五年前的那次市场低谷,那么骄傲地在同行兄弟的一片惨淡中逆市飘红。
“2004~2005年,受国家宏观调控影响,整个工程机械行业的业绩普遍下滑,而山河智能逆市挺进,保持了50%以上的增长率。”在那份对外宣传的标准化材料中,山河智能这样记录。
现在,这个一直顺利成长的孩子遇到了生命中的第一个坎儿,它必须尽快适应这个不景气的时代,在强大的达尔文法则下继续前行。若干年后,在山河智能企业史中,2008年或许会被冠以“多事之秋”之名,外加题记:内忧外患之年。
即便只有一个金融危机,就已经够受了。看看这些国内工程机械的排头兵吧:中联重科、柳工、三一……除了中联重科外(它将新黄工、湖南车轿厂、华泰重工等三家企业在2008年第三季度纳入合并报表中),其他都是跌声一片。
“各种欲望释放得太过分了,早晚会有这么向下的一波。”何清华称对此番调整早有预感,“如果(金融危机)能让人心不再那么浮躁,回归实业,倒也是件好事。”
其实,何清华并不像他自己说的那么具有预见性,山河智能也是根据事态发展,逐步调整预期的。2008年4月,在首季业绩狂增近200%的刺激下,山河智能觉得上半年可以实现60%~90%的增长;但三个月后,就发布公告将其下调为40%~50%;在8月份披露的半年报里,再次下调全年预期:营业总收入调整为16.46亿元(年初计划的79.30%),净利润调整为1.75亿元(年初计划的63.85%)。
形势越来越糟糕,再加上那场突如其来的跨国纠纷,上述目标也要大打折扣了。在2008年三季报中,山河智能为至今悬而未决的官司计提了250万欧元——这几乎相当于正常状况下整个第三季度的全部利润。(导致的直观结果是7-9月净利润同比下降96.69%,只剩区区174万元)
“我们只是失去了一棵树,却得到了整片森林——况且也不是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山河智能总裁办的莫湘雄打着比方,表明和HPM分家对公司长远发展是有利的。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山河智能已经在营销网络这块地里,种下40多棵希望之苗:在德国、法国、瑞典、意大利等20多个国家分别发展代理商,一改过去将多国代理权交给一家公司的模式。
“虽然今年国际营销增长不理想,但我们在代理商队伍的发展方面有了长足进步,代理商的实力和专业化程度都是过去没法比的。” 对那场至今悬而未决的跨国纠纷,何清华不愿多谈,只是一再强调“这是国际化进程中的正常现象”,对有些媒体“中陷阱”之类的报道有些恼火。
相比较这个敏感的话题,当前的宏观全局、企业的发展前景似乎更能引起何清华的兴趣。“国家的政策可能会起作用,但会晚一点;现在局势还不明朗,还在探底的过程,触底后的反弹可能也比较缓慢;但至少到时候大家可以该干嘛干嘛,不像现在,什么都不敢干。”
不过,在这个“不敢干”的名单里,何清华自己却缺席了——他的忙碌程度不亚于以往任何时候。
山河智能挖掘机系列产品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到下游去
这一年,山河智能的出口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增长了16倍,达到800多万美元
何清华的一天通常是这么度过的:早上7点刚过,就已经出现在公司;7∶30,和各部门负责人一起在餐厅吃饭;8∶00,正式开始上班,陆续有人进来汇报工作,客户接待,各种会议……稍微抽出空来,还要到各个车间转转。
“有些问题只有我到现场才能发现,常人还看不出来。”一向谦虚、谨慎的何清华对技术有着源自内心的自信,几十年的实践经验让他乐于接受外界给予的“技术权威”之名。
除了那些坐着“大白鸟”在全球飞来飞去的日子,何清华一般都会在公司忙到晚上八点多,一日三餐也都在自家餐厅解决,“方便快捷、省时省事。”
要做的事情太多,日程安排得太紧,以至于通常的情况是:他的秘书熊小姐比他自己更清楚接下来要做什么,应该出现在哪里。
2008年12月15日下午,何清华迟到了半个小时;几十分钟后,又要匆匆赶去另一个重要的接待。“下午忙完这个应该还有时间,或者明天上午。”他这样许诺着,不忘习惯性地加一句:“还是问问小熊确定一下。”
最后这句“习惯用语”非常重要:何清华大概忘记了,第二天一大早,他必须准时出现在长沙市郊的机电交易市场,参加山河智能湖南销售分公司的成立仪式。
那天的阳光不错,长沙刚刚结束了接连几天的降温,回升的温度恰是深秋的感觉。
“……力争在两年内实现湖南地区市场占有率第一名。”销售分公司总经理陈义秋这样宣誓。
这是山河智能成立九年之后开设的第一家销售分公司。人数不多,场面不大,但陈义秋宣誓的劲头不可小觑。吃一堑长一智,与HPM的纠纷促使山河智能迅速行动起来,加强对销售网络的整合。当前成立的这家分公司主要负责湖南地区中大型工程机械的销售;至于拳头产品小型挖掘机,还是像以前一样走代理制。
“我们会协调好,不会和代理商争利。”山河智能市场部部长李立红说,“那样容易造成局势混乱。”
何清华直接管辖的国际生意做得不错:2007年,山河智能15吨以下的挖掘机出口销量中国第一,占据了41%的市场份额;2008年又获得“自主品牌出口龙头企业”的称号。回望三四年前,却是另一番景象。2004年,李立红、莫湘雄先后进入山河智能,他们有着共同的记忆:四五百名员工,2亿多元的销售收入,只有几个人的总裁办肩负着宣传策划、市场推广、国际销售等诸多职能(现在市场部、国际部、信息中心已经独立出来,各司其职)。李立红现在还清楚地记得,那一年的国际销售额只有四五十万美元,“还不够参加广交会的资格。”她笑着说。
2005年3月,4名员工从总裁办独立出来,组建了最初的国际部。这一年,山河智能的出口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增长了16倍,达到800多万美元。现在的国际部已经搭起了“1+5”(一个平台五个国际大区)的销售网络,今非昔比;代理商也增长到40多家,雏形初具,伺机待发。
“刚刚搭建好网络,市场又不行了。”何清华有些无奈,又补充说,“不过,一旦市场好转,立刻就能发挥作用。”
既然相信“培育不会白费”,踏实的山河智能还是决定将销售体系做扎实。早在2008年11月25日晚,何清华就从欧洲飞到上海,与他同行的,还有几位欧洲合作伙伴。第二天,在上海宝马展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山河智能欧洲配件中心”正式成立。作为欧洲的售后服务保障中心,这个位于意大利的配件中心占地近4000平方米,可满足欧洲地区现有的5000台小挖及滑移装载机的售后服务配件需求。经过半年多的筹备,仓库配件已于11月初实现销售。(难怪山河智能说“和HPM分手对我们是件好事”)
“(配件中心的成立)可以大大缩短欧洲地区配件供应的时间,对当地代理商来说是极大的支持。”那天一大早,何清华谈起生意来神采飞扬,一点也看不出连日奔波的劳累。
成功的企业都有一些类似的基因,比如,在生意清淡时修炼内功,让急速增长时浮躁的心平静下来。山河智能要打理的事情很多,延长产业链加强对销售的控制只是其中之一,另外还有诸如精品工程、管理精细化、职能部门结构调整等常规事务。“虽然(这些事情)以前也在进行,但这次的力度更大一些。”
不寻常的是,这家“中国小挖之王”已经不满足于固有的阵地,正将触角延伸到别处。(创业初期何清华不喜欢和别家竞争,另辟蹊径独创静力压桩机。多年之后,却还是要回到生意本身,进入市场份额最大的大众产品中型挖掘机——这对山河智能来说是件好事,毕竟企业是以盈利为第一要义的,但一直以“何老师”自居的何清华内心深处怎么想,是否符合他的心意,就不得而知了。)
还记得欧洲配件中心的成立吗?那一天,山河智能一口气推出了十余款新品,除了完善既有产品体系的多款中小型挖掘机外,还有全新产品履带自卸车、全液压凿岩钻车等,后者还是一项填补国内空白的创新之作。他们穿着带有“SunWard”标示的新衣,清新可人的环保色。
“这次山河智能了不得了!”受邀前来的中国工程机械协会副秘书长俞琚感叹道,他大概没有想到,“小小的”山河智能竟然会有如此强劲、迅速的爆发力。
就在两三年前,提及这名后起之秀,业内人还常常以“小小的”三个字来形容,含义有二:其一,规模小,2006年刚刚上市那一年,主营业务收入只有6亿多元,与动辄上百亿元的几家同行相比,比较小;其二,产品规格小,山河智能以小型工程机械著称,相比几层楼高的大型钢铁巨人,属袖珍“体型”。
山河科技轻型飞机亮相航展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行至十年,山河智能正在告别传统形象。此番在宝马展上亮相的新品,只是冰山一角。更令人惊讶的,是山河智能工程机械之外的产品——
在地面上工作的工程机械与翱翔于蓝天的飞机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一般人还真看不出来,但何清华可以。“都是一种机械装置嘛。”何以“骨灰级机械专家”的身份很有气魄地表示。(参见本刊2008年第11期《私人飞机的诱惑》)
2008年2月,由何清华和山河智能共同出资的山河科技成立,致力于轻型飞机、高档游艇、航空专用设备等高技术产品的研制与销售。10月底,第一批轻型飞机顺利下线:轻型飞机Aurora、水陆两栖飞行船Ramphos以及无人驾驶机飞鹰;在随后开幕的珠海航展上,这“姐弟仨儿”一起登场,据称“现场异常火爆”,前来观赏、合影者络绎不绝。
后来有一次乘坐南航航班时,何清华闲来无事翻阅杂志,正好看到关于珠海航展的报道,细心的他注意到,杂志上与空姐儿合影的,正是山河科技的轻型飞机Aurora。
“虽然他们没有注明,但我一看就知道是我们的。”何清华很自豪。
早在2001年,山河智能就在琢磨造飞机的事儿了。他们开始与国外谈合作,引进技术支持——水陆两栖飞行船就是由国外航空爱好者与山河科技共同研发的(它还获得了美国Sun and Fun航空展最佳设计奖)。
“这不是设计个在地上行走的小车,”何清华说,“航空产品不引进技术是非常难的,我们是以自己为主聘请复合型技术专家指导,关键是我们建立了难得的对接平台——科技部曹副部长参观后认为这在中国创造了一种全新的低成本的发展模式。”
按照何清华自己对创新的四种分类,这应该归属“开放创新”名下吧。(其余三种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持续创新)
这位众人口中的“何老师”正在慢慢将学者意识隐去,越来越多地从“做企业”的角度考虑问题:抓住机遇,贴近市场。2008年7月,安徽山河矿业装备公司成立;12月6号,产业园正式奠基。这个以煤炭矿山机械为主的产业园规划总投资20亿元,建成达产后年产值50亿元。
何清华认为,中国的煤炭资源丰富,随着煤矿企业对采煤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煤机设备的市场空间值得看好;安徽煤企众多,在此投资建厂贴近客户。
“我大学就是学矿山设备的,个人对这块比较感兴趣;山河智能之前也做煤机,有多年的技术积累。”何清华说。
当地政府也一直有发展煤机的打算,早在2005年就成立了淮北市东兴建设投资公司,集中管理财政性建设资金,实施政府性投资项目、基础设施建设,招商范围涵盖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根据山河智能2008年7月28日发布的公告,东兴建投以现金出资方式占山河矿业30%的股权。据了解,占地400亩的一期工程将于2009年6月建成投产。
安徽山河矿业装备产业园隆重开工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我们的产品线还不够多,需要适当延长。”何清华认为这是企业发展壮大必须要走的一步。
产业帝国的版图渐次展开,何清华心头时刻萦绕着对人才的渴求。不久前的宝马展上,山河智能披着青衣的“钢铁卫士”上“诚聘精英加盟”的大招牌也让人眼前一亮——在这个连世界500强都竞相裁员的时期,何清华却在不停地招兵买马。
“又不是去打架,人太多了也没有用,缺的是职业素养高的人。”何清华半开玩笑半无奈地说,“中国工业化程度比较薄弱,各个行业的职业化人才还都挺缺的。”
近几年来,山河智能的员工人数以每年20%~30%的速度递增,管理难度自然加大,但对曾经上山下乡、当过生产队长的何清华来说,这应该不是什么大问题。
不过,还是有什么地方不太对劲:这一系列出手迅速的动作,似乎不太符合山河智能的一贯作风——如果你了解它的前世今生。
那扇通往永生的窄门
“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
——《圣经:新约·马太福音》
2008年深秋,何清华去了趟宁波慈溪,那里有许多生产园艺工具的外向型企业。
“一个手动剪草机,做得那么精美,也就卖10美元!”何清华感慨道,“10美元,吃顿肯德基都不够啊,真是便宜得不得了。”
这并不是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的生意。通常,外商只提供图纸,企业需要自己转化成三维立体图,开发磨具,组织生产制造的工艺流程自然也包含在内。这样辛辛苦苦做出来的产品,以10美元的低廉价格卖给贸易商,打上欧美的品牌之后,价格就翻好几倍。在市场需求旺盛的年景儿,靠规模赚取收益,日子还能过得不错。但是,一旦市场有变——很不幸,现在就处于这样的年代——企业受到的冲击将是致命的。
“江浙一带有先天优势:高素质的技工,严格的成本控制,都值得我们学习。但是,怎么就没有想想改变下经营模式呢?现在金融危机一来,那么多工厂都停在那里。”何清华深感惋惜。
幸运的是,十年前,山河智能选择了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
1999年,何清华53岁,教书的第15个年头。在此之前,他当过6年知青、10年车工,直到37岁才被中南大学研究生院特殊录取并留校任教。那一年,脱胎于长沙建机院的中联重科成立七周年,与何同月出生的詹纯新正紧锣密鼓地筹备公司上市;跌跌撞撞进入工程机械行业四五年的三一重工也颇有斩获,在深圳创下中国混凝土泵垂直泵送高度300.8m的最高记录,比何小十岁的梁稳根心情不错。
在中南大学机电学院,何清华正辗转反侧。这位阅历丰富、经历坎坷的何老师在学生中口碑颇佳,但他内心深处却有一股忧虑潜滋暗长:超前的研究成果企业不能很好地变成商品,也不愿意花费精力反复改进;稍微贴近市场一些的,科研院所往往选择自己做。这样下去,作为立国之本的制造业怎么能取得长足发展呢?
几番碰撞,思辨起伏之后,何清华决定给自己增加一个身份——山河工程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50万元初始资金,几个志同道合的伙伴,偏僻处租赁几间旧厂房,公司就这样开业了。很多年前下乡做知青时,何清华曾在风景秀丽的瑶族聚居区都庞岭创办了大远农场,并满怀希望地称之为“太阳坡”;现在,创业的激情再次点燃。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作为公司的早期“员工”之一,黄志雄现在还记得当年的艰辛。这位年轻的山河智能技术中心主任,当时还跟着何清华读研。每天,他要从学校出发步行十几分钟到公交车站,先坐车到新民路口,接着何清华会开他自己买的昌河“砣砣车”将他接到公司。(否则还需再转车后走十几分钟才能到达那长满荒草的厂区)
就在这个偏僻的角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台静力压桩机(一种桩基础施工机械,能让打桩告别“嘭嘭嘭”的噪音、安静作业),它集合了多项原创性很强的专利技术。山河智能凭借这款独创的产品迅速占领市场,挖到了第一桶金。(顺便提一下,据说这款产品是何清华在火车卧铺上灵感突发顿悟出的)根据山河智能2006年发布的《招股说明书》第74页披露的数据,静力压桩机面市之后,市场占有率逐年提升,2005年已达45%。至今,以该产品为主的桩工机械仍然是山河智能的第一大收入来源。
或许是因为年龄、阅历的关系,又或者金牛座踏实的本性使然,自创业初期,何清华就一直把稳健放在第一位。2001年,在静力压桩机站稳脚跟之后,何清华将公司名称“山河”之后加上“智能”两字,并决定向挖掘机进军。这实在算不上一个好时候:那时,在外资品牌的强势进攻下,国产挖掘机几乎全军覆没,市场份额不足5%。
“其实那时候我们已经能做出不错的拖泵了,但是长沙已经有两家(三一和中联重科)在做混凝土机械了,我更愿意做独创性的东西,不喜欢太过激烈的竞争。”在“你死我活”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成长的企业家,还能有这种想法,实属异类。
资金不足,条件有限,每天十几个小时的工作,不停的设计、试验、失败、改进——一个“独创”,几多艰辛。何清华义无反顾地走进了这扇“高投入、高风险”的窄门,他相信,闯过之后的道路会越走越宽。
“这是一家典型的技术驱动型企业。”一位跟踪山河智能多年的证券分析师这样评价。
不出所料,四年之后,山河智能小型液压挖掘机的销量就由最初的寥寥数台猛增至千余台,国内市场占有率仅次于玉柴,出口稳居第一。
SunWard小挖独特新颖的外观造型,在市场上赚取了眼球,有些客户甚至只看一眼,就喜欢上了它。“那天我们正在施工,一辆军车开过之后又折回来,问我要名片——生意就这么自己找上门来了。”一位跟随山河智能多年的代理商这样喜滋滋地回忆。
国产挖掘机也在慢慢地收复失地。2005年,国产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了20%。“尤其值得一说的是小型挖掘机(6吨及以下),国内品牌已经占40%,估计两三年以后,小型挖掘机市场将是中国人的天下。”那一年,中国工程机械协会挖掘机分会秘书长陈正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如果当初山河智能没做小挖的话,中国挖掘机的国产化进程可能会延迟几年。”某业内人士认为,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巧合。
十年商海磨砺,何清华已经不是当初那个只沉迷于科研的何老师了,他早已习惯从“何董事长”的身份出发,通盘考虑企业利益——虽然圈里圈外还都称其为何老师。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当小挖的江湖地位奠定之后,曾声言“不喜欢太过激烈竞争”的何清华,还是毫无悬念地将 “中型挖掘机”这枚棋子举了起来。
“中挖(在挖掘机中)所占份额最大,市场空间广阔;再说我们也有做小挖打下的基础。”何清华的语气波澜不惊。他深深明白:在学校做学术,项目争取不到可以暂时休息一段时间;但经营一家上市公司就没有那么简单了,你要对更多人负责——这就像在高速公路上开车,只能一路向前,不要说停下来,就算减速不当都会招来致命危险。
“我们的中挖在没有购买任何样机的情况下,从概念提出到实现销售,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第一台样机的生产调试只花了三个多月,这样的速度史无前例。”自2007年10月第一台中挖成功下线之后,何清华在不同场合多次这样说。今后几年,中挖将成为山河智能一个值得期待的利润增长点,何清华的兴趣自然随之转移至此。
在2008年9月举行的挖掘机年会上,陈正利给出了这样一组数据:2007年,国产小挖的市场占有率近40%,中大型挖掘机却还停留在10%。这一格局是否会因山何智能的再次发力而改变呢?
且在三五年后,再看挖机江湖。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