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正在逐渐扩散。2月20日,通用汽车的子公司瑞典汽车制造企业萨博,宣布申请破产保护。
在全球制造业的冬季里,中国"温度"几何?目前,尽管中国宏观经济同样面临周期性下滑趋势,但金融危机之于中国的影响,因为基础和条件不一样(中国主要是自给自足型经济),中国制造业虽然也面临挑战和危机,但更多的是机遇,机遇大于危机。
"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趋势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依然强劲。"2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总书记胡锦涛这样强调。他表示,全球经济面临的调整和重组,对于中国经济发展是"带来了新的机遇"。
2009年,中国极有可能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基地。华盛顿经济咨询机构GlobalInsight日前预测,中国今年在全球制造业输出中所占比例将达到17%,而美国将从2007年的20%下滑至16%。
这并非没有可能。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1月国内汽车销售73.55万辆,其中,自主品牌轿车销售13.02万辆,两年来销量首次超过日系车,重夺市场占有率第一。
经济危机的结果,就是产业洗牌,洗一次牌就是一次机遇。
政策东风送暖
日前,钢铁、汽车、造船、石化、轻工、纺织、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和物流等十大行业振兴规划陆续出台。
政策导向已经对实体经济发挥出催化效应。据新华社消息,河北省借国家出台装备制造业振兴规划的契机,日前明确以电气设备、交通运输装备、专用设备为重点,确定装备制造业十大基地,力争用5年使装备制造业成为河北继钢铁产业之后又一个支柱产业。据悉,保定天威、唐山轨道客车、宣化工程机械、中钢邢机冶金轧辊等企业将成为十大基地的核心骨干。
中国扩大内需政策,比西方国家单纯对问题企业进行资金救助的功效大得多。
制造业门类多、范围广,政府4万亿投资拉动的需求,对中国制造业而言算是一块不小的蛋糕。日前国家商务部有关人士在赴湖南调研时就发现,三一重工、中联重科这些大型机械制造企业,目前的经营形势就相当的好,"说是4万亿投资让它们起死回生也不为过。"上述人士对记者表示。
专家和企业界人士认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既为企业扩大了市场,也缓解了企业的资金压力。
海外扬帆正当时
不仅是美国,制造业发达的日本也是哀鸿一遍。据《日本经济新闻》披露,由于日本制造业库存狂增,日本制造业本财年将出现10年来首次集体亏损。
全球制造业正在进入寒冬,包括跨国巨头在内的诸多企业纷纷陷入财务危机、经营危机。这给中国企业并购、迅速实现产业升级带来了难得的机遇。2月12日,中国铝业公司与力拓集团通过伦敦证券交易所和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发布联合公告称,双方已于当日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中铝公司共投入195亿美元,其中约72亿美元用于认购力拓集团发行的可转债,约123亿美元获得力拓集团有关铁矿、铜矿和铝资产的部分股权,并分别成立合资公司。
日前,奇瑞汽车有意向收购瑞典豪华车沃尔沃的消息也流传甚广,虽然未能得到证实,但无风不起浪。
过去,中国制造业要实现走出去并购的战略,往往遭遇各种各样的障碍,现在这一情况由于欧美企业在金融风暴中纷纷倒下而缓解。2月18日,汤森路透发表海外并购报告称,在全球金融风暴的冲击下,企业估值缩水,并购对象正变得唾手可得,这让并购变得更加容易。中国制造业或许迎来参与全球化最好时机。
到去年年底,中国有1.95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如何运用这些美元,温家宝总理在2月1日接受英国《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已经作了明确阐述,"应该用在对外贸易增加进口和对外投资上"。
2月18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方上浦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也表示,政府正在考虑支持企业进行海外投资。对中国企业来说,现在"走出去",天时、地利、人和一样都不缺。
"世界工厂"的历史性契机
中国制造业参与全球化的进程,不仅仅是走出去,在金融危机愈演愈烈之际还可以引进来。2008年底,因资金短缺已经被破产"流言"缠身的美国通用电器公司(GE)毅然斥资1800万美元在沈阳投下了两个项目,即GE能源集团供应商发展中心和GE运输集团矿用卡车电动轮项目。
从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机会看,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受金融危机重创之后,2009年经济已陷入衰退,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势必向发展中国家加速转移以对冲本土经济的不景气带来的不利影响,这对中国制造业的成长和升级带来历史性契机。
业内人士表示,金融危机对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影响巨大,迫于利润与生存的压力,发达市场的制造企业将向中国加速转移生产,这必然有助于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心"地位的提升。
当然,中国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有所提高,但自己掌握的核心技术还不够。根据韩国产业研究院报告显示,2007年韩中公司在制造业领域的技术差距为3.8年,韩中制造公司技术差距最大的是钢铁和纺织业领域,韩国领先中国4.1年,而在电子领域,两国公司之间的差距为3.4年。
一场金融危机,打破了全球制造业的既有格局,中国制造业算是赢得了一次重新洗牌的机会。一句老话讲,此消彼长。全球制造业将重新布局,中国制造业更多的是机遇。
周而复始,经济也有周期。全球经济复苏之日,当是中国制造业分羹之时。
【相关新闻】:贾庆林:锐意进取为振兴制造业作新贡献
振兴装备制造业 工程机械业间接受益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