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迎来历史性机遇
25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把上海建设成国际金融中心的提法最早见于1992年,是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尽快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新飞跃。”17年后的今天,国务院出台文件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进行系统性规划,此举意味深长。
金融危机之下的国家战略
“蔓延于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正在对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形成挑战。”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殷剑峰表示。
在此时刻,国务院明确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国家战略,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中国正逐步谋求人民币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殷剑峰认为,未来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最理想的状态是由两三种稳定的货币共同作为国际储备工具,除了美元和欧元之外,人民币无疑是最佳选择之一,因此对于中国来说,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显得尤为迫切。“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国内金融市场体系的发展。”从国内城市来看,发展金融市场体系上海无疑是不二之选。
发展金融市场体系还来自于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在需求。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之外,中国经济内外失衡的矛盾集中显现。“国际金融危机改变了中国融入全球一体化的方式。”上海市政府一位权威人士向记者表示。在国际金融危机之下,此前已经具有内部调整需求的中国经济调整的急迫性加强,在经济调整的过程中,金融行业要为实体经济的转变提供更多的支持。在此轮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中,创新经济被提上日程,而创新经济需要靠技术创新和资本市场的结合,“没有金融中心的支持,创新经济的金融需求就无法满足。”这位人士表示。
上海再度起航
“在本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上海调整的难度尤其大。”上述上海市政府权威人士表示。根据上海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今年前两月,上海市工业生产仍延续去年四季度以来的下滑走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比去年同期下降12.7%,而同期全国工业增加值平均增幅为3.8%。“上海已经遭遇到经济发展的瓶颈,必须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位人士坦言。
“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作为保增长的主攻方向,以推进信息化带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上海市市长韩正在今年上海两会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
“上海的出路就是发展现代服务业、服务经济,这是上海产业结构调整最重要的内容,而发展现代服务业第一个就必须发展金融业。”上月初,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屠光绍表示。屠光绍指出,金融业占上海GDP的比重过低,目前占比约为12%,“如果金融业占比提升到20%,对于上海将成为一个标志性事件。”根据初步测算,如果金融业占比提高10%,将带动上海的服务业和第三产业在全市GDP中的比重提高到70%以上。因此“金融业的发展决定着上海保增长和调结构的成效。”
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周振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务院通过的文件将对上海的金融和航运服务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此外对相关的配套服务也将会有很大促进作用,而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也将更好发挥上海城市的辐射功能。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一直面临着一个难以回避的话题,那就是与香港之间的关系问题。对于两者之间的关系,上海市市委书记俞正声本月在全国两会期间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两者是兄弟关系。”在昨日国务院通过的文件中特别提出要“加强上海与长三角地区以及国内其他中心城市的相互协作和支持,加强与香港的优势互补和战略合作,形成分工合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对此,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金融系教授潘英丽表示,这表明国家对香港和上海两个中心不同的定位,从长远来看上海的目标是类似于纽约的全球金融中心,主要是为国内的实体经济服务,而香港则是要成为类似于伦敦的离岸金融中心,主要是为外部经济服务。“在资本账户实现开放之前,香港和上海有很大的合作空间。”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