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显然还尚未结束。到目前为止,虽然各国大力救市,但危机还在蔓延,今年以来,美国两大金融机构——美国银行和富国银行都出现巨额亏损,在欧洲欧盟成员国几乎动用了上万亿欧元救市,试图遏制经济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但没有明显效果。
这次危机正在成为一次全球市场的大动荡,在这场动荡中,全球的市场结构、竞争结构都将会发生很大变化,各个国家的经济地位、企业的市场地位也将会发生变化。
中国市场潜力巨大
现在几乎全世界的专家学者和各国政要,都认为中国将成为战胜这次经济危机的主要力量。确实,凭中国市场巨大的内在需求、凭中国金融系统的经济状况,凭中国两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凭中国连年20%以上增长速度的财政能力,凭中国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能力,中国企业应该有信心化危机为机遇。
那么在危机面前中国企业应该做什么呢?
经济专家指出,中国的很多产业和企业起点很低,主要是依靠土地、能源、矿产资源、劳动力等低成本的优势发展起来的,并且国内的环保法规要求很低,这样就在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领域形成了低成本制造。
而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扩大,维持这种资源依赖型发展模式的两个外部条件正在发生变化:一是全球经济危机使中国过度依赖的国际市场发生了变化;二是土地、能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日趋上升,而且环境监管不断从严的发展趋势日趋明显。
正是这个大趋势的转变形成了一种倒逼机制,逼迫中国产业和企业转变发展模式。而能从根本上改变局面的,就只有靠创新才能完成。
在全球金融风暴蔓延的时候,各个国家和企业已经在寻找引领走出危机和危机后引领全球经济发展的新技术和新的产业增长支柱。中国政府显然也正在这个方向努力,在基本面尚好的情况下,政府致力于兼顾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的结合,直接的体现就是,政府大规模的投资必须有利于调动科技第一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促进生产方式的转变。
事实上,经济危机正在催生产业革命。实现经济复苏和持续发展,必须为经济注入新技术、启动新机制,改变传统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效益。市场的压力,资源环境的压力、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压力,国家安全得不到保证的压力都是倒逼机制。面对倒逼机制,从根本上企业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凡是无法引进的,要靠自主创新来解决。例如宇宙飞船、核潜艇我们都是自主研发出来的。
实践证明危机的形势会调动人们的潜力。
三年规划力促产业升级
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2月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2009-2011)》并发布执行。该规划是继2006年国务院8号文件“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若干意见”后,中央下发的第二个振兴装备制造业纲领性文件。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对国内经济的冲击,加快装备制造业振兴,规划进行了全方位的战略部署。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总干事长吴柏林表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机床工具行业正面临严峻的挑战,同时也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中央领导对机床工具产业十分重视,国家《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规划》的发布和实施给机床工具行业的调整振兴指明了方向。
吴柏林介绍说,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了行业振兴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目标、重点任务和扶持政策措施等,包括产业结构调整、自主创新开发、技术改造、淘汰落后能力和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等进行了全面部署,作为装备制造业综合性应对措施的行动计划方案,是机床工具行业三年调整和振兴的纲领性文件。
比如,为应对国际经济危机带来的严重冲击,中央及时果断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出台了拉动内需的十项政策措施,其中:增值税转消费税,对机床工具行业重大利好;重大工程投资力度加大,近两年国家4万亿元投向重大工程,将拉动中高档数控机床的市场需求,这对机床行业是一个有待开发的市场;国家新的进出口政策等对机床行业应对危机具有积极作用。
特别是近期中央出台的十大行业调整振兴规划,给机床工具行业的战略调整和产业升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市场需求机遇。其中:钢铁、石化、纺织、轻工、有色金属、电子信息和物流七大产业振兴规划提出的产业升级需要大批先进的技术装备,其技术装备的升级需要大批高中档数控机床进行制造。汽车、船舶、装备制造业三大行业的振兴以及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等行业的发展则成为机床工具的直接需求市场。
机床工具行业的振兴既是装备制造业振兴的主要内容之一,又是装备制造业振兴的关键保障。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把十大领域重点工程装备自主化,八大行业相关装备和四大配套任务作为重中之重,十大工程包括高效清洁发电、特高压输变电、煤矿与金属矿采掘、天然气管输液化储运、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施工机械,生态环境和医疗设备、数控机床科技重大专项。
迄今为止,我国机床工具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产业规模已居世界第三位,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进一步加强,可以说,行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振兴基础。吴柏林强调,当前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果断采取扩大内需的积极政策、国内市场对中高档机床需求的快速上升、产业发展环境的剧变等正在为我国机床工具工业的战略调整和产业升级提供难得的历史机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