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日,市城乡规划委员会审查并原则通过了《哈尔滨市防灾疏散空间规划》,针对地震、洪水、流行疫病等灾害规划各类抗震紧急避难场所831处和各类固定及中心级避震疏散场所64处,将建立覆盖包括呼兰、阿城在内的全市防灾避难疏散空间体系。当天,香坊区尚志公园等全市首批20个应急避难场所正式启用。
据介绍,该规划针对地震发生时城市需要紧急疏散、长期安置的人口规模,规划各类面积大于1000平方米小于5万平方米的紧急避难场所831处,用于地震发生时人员紧急安全疏散。规划各类固定及中心级避震疏散场所64处,面积均为5万平方米以上,用于灾民安置及灾后重建,可容纳447万人。结合抗震避难疏散空间体系的建设,利用洪水淹没线以上的抗震避难场所安置疏散水灾受灾人员,洪水淹没线以外地区的固定避难疏散场所共51处,可容纳266.95万人;为防止疫情连发时的传播,规划在城区内以行政区划、铁路、天然水系和交通干道为基础,构成三级防护隔离区体系。为利于发展生产和便于组织防护隔离,《哈尔滨市防灾疏散空间规划》将城区划分为6个一级防护隔离区、26个二级防护隔离区和94个三级防护隔离区。在市区设置2条防疫应急专用通道,确保与其他地区的有效隔离。
根据规划内容,近期建设以改造城市防灾避难疏散场所为主,确定20个防灾公园、5个体育场馆、17个大专院校、831个紧急避难场所为近期建设项目;重点加强25条疏散干道和15个出城口的抗震改造工程;设立三级防护隔离区并建设两条防疫紧急通道;严格按照灾时容纳的灾民规模配置相应的配套设施,确保灾时居民生活的基本保障。
昨天启用的首批20处应急避难场所分布在全市8个区,累计占地面积197万平方米,可容纳52万人。应急避难场所都是利用现有公园、绿地、体育场(馆)、学校操场和广场等场地改造而成的,通过安装应急供水、供电、照明、厕所、排污、物资供应、医疗卫生、防疫等设施设备,实现了应急避险功能。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姜明出席启动仪式并讲话。启动仪式后,姜明和有关人员向现场群众发放了《公众防灾应急手册》。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