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重工?起重:二次创业直面经济危机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全球一体化,让经济社会的任何“风吹草动”都能以“燎原之火”的态势向外延展。和国内许多装备制造业一样,2009年,“大连制造”也面临着透骨的严寒。作为“大连制造”的代表企业,大连重工·起重集团就是在这样的逆境里“坚强地行走着”,带领1000多家外采、外协企业共同“迎风而立”。来自重工·起重的数据显示:一季度,集团实现销售收入30.8亿元,同比增长50.9%;商品产值36.6亿元,同比增长29.5%;工业增加值6.5亿元,同比增长21.9%;出口创汇7539万美元,同比增长139.5%。
这一年,一套套大型风力发电机组、一台台水电核电设备、一根根大型船用曲轴,正从重工·起重源源不断地发往世界各地——
危机中举起二次创业大旗
每一次“经济降温”,都有可能成为行业洗牌的开始。这一次的金融危机,对重工·起重的打击同样是高强度的,四大类传统主导产品订单锐减34%,现有客户可能面临的资金链断裂,这对集团来说都是潜伏的危险。
是坐等转机期待“春天”的来临?还是寻求突破找到生存的新起点?近年来,大连重工·起重集团投入巨资,开发出3兆瓦大型风力发电机组、90型大功率船用柴油机曲轴、大断面隧道掘进机等国家重点项目产品。核电、风电、水电、火电等“触电类”新产品不仅打破了国外长期垄断的局面,又为企业赢得了较高的效益。从去年到今年,集团开发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6大类主导产品的销售收入已经占到经营总额的60%以上。今年,公司计划经营总额突破200亿元。
以经营总量排行,目前,大连重工·起重集团已经成为中国重机行业最大的企业。
坐在“首席”的位置上,重工·起重考虑的却是“二次创业”的问题。以往,重工·起重在产品出口上只是“小打小闹”,给国际大公司提供配套,为了从“打工一族”变身为“国际老板”,集团迅速调整发展思路:提出由生产单机、小批重机产品满足国内市场,向批量、成套和重大技术装备产业化方向发展,创建国际化大型企业集团。随着零部件出口基地建设、单机和整机出口、成套产品出口三条主线的同步推进,提升了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与占有率。现在,大连重工·起重集团堆取料机、翻车机、岸桥、卸船机等十几个整机产品和大型铸钢件、低压缸等零部件频频出口,名扬海外。
而这一记记重拳出击,效果匪然。一季度,重工·起重风电增速机订单成倍放量,核电签订了6台核环吊、21台相关配套核电用起重机合同。
而谈到未来,重工·起重董事长宋甲晶坦承,“目前,集团五大成长型产业的订单已排到明年!”
发展中储备企业后备人才
引进人才,是重工·起重目前发展的战略布局之一。虽然集团拥有的专利项目位居东三省国有大型企业之首,但面对5512名在岗员工只有1500名科技人员的现状,公司高层总是觉得“不解渴”。让大学毕业生来我们这里开机床,这样的想法绝不是为了给集团“抹粉”,而是为了让更多货真价实的人才能经历基层的摔打,成长为集团发展的“未来之星”。
重工·起重不仅招国内人才,还广揽国外人才。位于旅顺的分公司就录用了3位日本专家,采用精细化管理,为集团带来了新的竞争能力。
管理中多点出击掌握主动
企业的效益是靠智慧创造的。在顺境时预知风险,在逆境里找到希望,这样的管理理念给重工·起重带来的一系列的“加分动作”。在减少积压和不良资产风险的同时,积极与外购、外协企业建立长期战略伙伴关系;通过集中采购,降低成本;与银行签订无期结售汇和保值外汇买卖协议,实施多种货币结算,规避了汇率和出口风险。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集团仍在继续挖潜,如何在提高质量的基础上降低成本?2009年,面对经济危机,重工·起重在高速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地向“后”观望:公司所有经营单位都要大幅降低成本,这是集团为每个高管和经营单位规定的硬性指标;不达标,就“下岗”。
有了这样的基础,面对市场调整,重工·起重率先掌握了“话语权”。
目前,大连重工·起重集团产品已大批量进军美国、巴西、德国、南非、澳大利亚等国市场,服务区域由亚洲拓展到世界各地,产品由最初的以零部件配套为主,转变为整机批量化出口,再到海外工程总承包。
2009年,大连重工·起重集团正在从二次创业的洗礼中“破茧而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