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永远是竞争力。
“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冬让许多企业不寒而栗,订单减少、利润滑坡、前景不明……种种困扰让不少企业感到了脚步的沉重。然而,记者日前走进三一集团,看到的统计数据却如夏花般灿烂:2009年预计销售额将超过300亿元,主营业务利润35亿元。今年1——4月的销售额较去年同期增长达50%以上。
唐修国,三一集团总裁,三一创始人之一。他在三一集团只负责具体业务,一般不面对媒体。然而,当他谈起三一如春暖花开般的经营形势,侃侃而谈近两个小时还兴致盎然。
三一集团也同样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去年三一集团销售额达到209亿元,5亿美元的出口。今年,他们将出口预算定在了11亿美元,然而不久前,他们将这一数字调整到6亿美元。“欧美市场是我们机械出口的重点市场,但这个市场我们并不能左右。”唐修国说。三一遇到了许多企业遇到的同样问题,但与众不同的理念与方法让他们仍然保持逆势而上。
创新永远是企业的竞争力
“我们的新产品在销售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唐修国介绍三一集团的销售情况时,不时地强调创新给集团带来的利润转化。
他对三一的业态下了一个定义:离散型技能密集制造业。“这个行业客户高度离散;同时还需要大量的产业工人,产品研发的大量技术人员。因此我给这个产业取了这个名字。”他解释到,“这种产业不可能有密方所取代,也不可能用流水线来取代。这些欧美国家生产领域里所具有的优势,随着这个业态的发展而逐渐丧失。而我们国家所拥有的大量人才,大量的劳动力跟这种产业是很契合的,三一当然也占有这个有利条件。”三一所处的行业需要创新,而三一所拥有的条件也很利于创新。
三一不但已经形成了创新的理念,更形成了一整套创新的模式:利用欧美平台,在研发费用上不封顶。“只要是符合三一的发展战略,有足够的能力和投入去做可以实现的,我们都会果断地投入。”唐修国说。
三一有许多业界标志性的工程机械:72米世界最长臂架泵车、SY2000C国内最大吨位挖掘机、国内最大吨位SCC10000履带起重机等。至2009年3月,三一集团共申请专利1057件,获授予专利共582件,其中已授权发明50件。三一专利申请量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专利申请总量、授权总量以及发明专利数量在国内同行业中排名第一。2009年计划专利年申请量突破500件。
有创新作保证,三一打造产品梦之队参与竞争。唐修国说,三一的三个产品板块目前处于中国第一的地位:混凝土机械、桩工机械和覆带机械。而在今年已实现的165亿元的销售中,有155亿元是这三大板块贡献的。
国际化是未来
5月12日,三一德国产业园举行了奠基仪式,该建设项目总投资1亿欧元,是迄今为止中国在欧洲最大规模的投资项目。
“国际化是未来的大战场,没有国际化就没一流企业的产生。”唐修国说。在经济严冬的背景下,三一大手笔的国际化动作,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三一要建国际一流企业的情结。
然而,精明的三一绝不是为了建国际一流企业而实施国际化战略。唐修国细数了国际化的诸多好处。
好处之一是,通过欧日平台研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降低了研发的成本。“因为他们有研发经验,研发的效率自然很高。”他说。
他谈到第二个好处:“比如我们的客户需要奔驰的底盘。以前的流程是我们从德国采购回来,安装好以后再销售给客户。而在国外有了基地,我们就可以直接从当地采购,直接安装、直接销售。‘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更加体现出来了。”
他们还发现了一个新的市场。“去年出口5亿美元,还有1个亿我们没有统计进去。这是国内的销售带出去的。”他说。国内的一些代理公司销售的三一的机械设备,有不少带到了国外使用,这一部分产品出现了在国外的维护和配套等需求。
欧美市场的走软,让三一集团将国际化的视野投向了非洲和一些发展中国家。根据他们新发现的市场,三一今年将走与劳务输入相结合的路子,为代理公司提供成套的解决方案。
借力4万亿东风
面对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家出台4万亿的经济刺激方案,重点投入到基础设施,改善民生。“4万亿元的投入对于行业的拉动很明显。没有这个方案出台实施,我们的挖掘机械销售不会成倍地增长。”唐修国说。
他说,4万亿元的拉动经济方案的实施,让他看到了政府的信心:“政府的信心加上三一的精神,我们一定可以克服金融危机的影响。有了信心我们就一定能转危为机。”
国内各项基础设施的开工,让三一生产的机械产品有了大显身手的舞台。而三一的创新和过硬的产品质量让他们的产品成为市场的热销产品。重大的工程项目,总是可以看到三一生产的机械在工地上忙碌。
唐修国笑着说:“我们现在订单很充足。”
热门推荐